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生需要一点文学情怀

金苍 《 环球人物 》(

    近日,诺贝尔奖颁给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因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引来很多讨论。而同时,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也引爆网络,让人感受到中国领导人的“另一面”。

    文学,的确可以视之为沟通心灵的语言。大部分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都会喜欢文学、想要写作,希望以文字来表达思绪,希望在文字中寻求共鸣。这样的“文学情怀”,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世界、思考抽象的价值,既听到“源于心底的声音”,也听到“来自高处的呼唤”。

    叙述故事的文学,是对他人生活的一种想象。无数的文学作品,都在探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以及对这种不可能的突破。而文学本身,其实正是一种交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透析不同的人生、思考不同的路径,发现佛罗斯特诗中那条“未择之路”上的风景。而放下书本,对于世界、对于他人,或许也就能多一份感同身受的温柔吧。

    而抒发感情的文学,则是对无法言说的心灵的释放。当我们通过文学,对自己与别人的情感有了更多的体认,也必然能在其中得到释放、得到慰藉。

    文学情怀,指向一种超越性的人生。“活在当下”是很多人的信条,但这怎么可能?即便抛开文学,也很难想象一个人看电视电影时没有情感代入、看体育比赛时不欣赏精神的魅力。文学情怀也正是如此,它让人跨越时空的阻隔、突破一己的界限,与卡夫卡一起思考城堡的异想世界,与乔伊斯一起经历午夜的都柏林,与阿列克谢耶维奇一起走入俄罗斯人的心灵,甚至与鲍勃·迪伦一起,在吉他的和弦中寻找风中的答案。文学情怀,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一个“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的项目,在北京地铁和高铁上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地铁与高铁上,大多数人会选择5件事:发呆、闲谈、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阅读,后两件才略有“文学生活”的内容。而更多关于“不爱阅读的中国人”的讨论,也同样指向了文学生活的缺失——对大众而言,阅读很多时候就是文学阅读。

    纸面的调查毕竟比较容易。面对现实,所谓的文学情怀,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不食肉糜的浮夸。置身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铁,再有文学情怀的人,也难以在陌生人的耳鬓厮磨之间拿出一本《追忆逝水年华》;每天四五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多么热爱文学的人,也难免回到家就窝在沙发上“跑”电视。面对这样的现代语境,文学情怀该如何涵养?

    “你没错,但你错了”,诗人黄灿然曾以这个句子为题,在一首诗中描绘了一种认知困境:看似“平平庸庸”的日常,其实隐藏着生活的本质。文学情怀又何尝不是如此?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似乎让我们无暇“文学”,但总会有一些时候,我们会为映在高楼玻璃幕墙上的晚霞赞美自然之美、会为飘落脚边的叶子感叹时序变化,哪怕只是一瞬间,这也构成一个“文学时刻”。而其来源,就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文学因子。

    要相信,文学情怀并不仅仅体现在阅读,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对于情感的体验能力,更是一种文学情怀。正如《浮士德》情不自禁地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也不缺乏趣味,保持对美、对真的领悟与感受,就能用“文学情怀”保留住生活和生命中的亮色。纪录片《我的诗篇》,向我们讲述了在流水线上、在矿井之中、在建筑工地的诗人的故事。这让人领悟到,文学情怀或许与日常生活状态并不矛盾,而关键之处正在于一颗文学的心。

    法国作家纪德曾写道,“我原以为自己就是大地的盐,也曾害怕会失去自己的咸味”。人生路漫漫,保持一点文学情怀,或许就能在众声喧哗中聆听到内心的召唤,在人生之路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活出自己的况味。

人生需要一点文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