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徐悲鸿的画盘

□ 陈亦权 《 环球人物 》(

    1919年,24岁的徐悲鸿赴法留学,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他游历西欧各国,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令他觉得无法超越,心中的焦虑和渺茫油然而生。

    一个周末,徐悲鸿呆坐在画室里,他的老师弗拉芒格走了进来,他看徐悲鸿的画盘都已干涸,就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作画,徐悲鸿说:“我前些时候见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那是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的,我不想画了。”弗拉芒格拿起画桌上的画盘说:“你在艺术的海洋中游了一趟,回来后发现自己只是一只小小的画盘,就没有了信心,对吗?”

    徐悲鸿回答:“确实是这样,我这只画盘怎么也无法和海洋相提并论,我就是这么一只又小又浅的盘子,我又能装多少水呢?”弗拉芒格微微一笑说:“你完全没有必要去和大海比深浅,你只需为自己的画盘装上最满的水!”

    徐悲鸿一愣,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他意识到,做最优秀的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从那以后,徐悲鸿就把心放在自己的画盘里,一边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一边潜心创作,没几年就创作出《抚猫人像》《箫声》《远闻》等画作,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绘画大师。

用音乐抗议歧视
徐悲鸿的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