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前言

《 环球人物 》(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了。

    从95年前痛愤“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到今天从容宣示“常态化巡航就是,我们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从95年前哀叹“洋货充斥” “莫之能遏”,到今天吐槽“想买件不是Made in China的礼物回国送人好难”;从95年前悲鸣“国既孱弱,文化落后”,到今天畅谈“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有多少巨变的史诗,就有多少纪念的维度——独立与尊严、繁荣与活力、自信与复兴。

    这些纪念的维度统统基于一个根本,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不是无源之水,来自你我,来自良好的党风政风,来自共产党领导下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付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920年2月,29岁的浙江才子陈望道带着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回到义乌山村的老家,埋首翻译。几个月后,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问世,首印1000册,书名还被印刷厂颠倒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在儿子陈振新当上复旦教员时,一向少言寡语的陈望道特地找儿子谈话:“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一般老师做错了可以原谅的事情,你也不能做。”1977年临终前,他对儿子反复交待:“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

    1920年夏天,27岁的湖南青年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本《共产党宣言》,多年后他回忆,“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就在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组建了家庭,相继生育3个儿子。1947年,在给长子毛岸英的信中,毛泽东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还特意在这段话下划了横线。

    1920年10月,16岁的四川少年邓希贤抵达法国,在勤工俭学中接触到《共产党宣言》。7年后他改名邓小平。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也就是在视察南方的过程中,他提及家庭的意义:“家庭是个好东西。”“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些共产党人的家庭史,就是一部选择信仰,并且言传身教,传承信仰的历史。

    (二)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67年了。

    从革命烽烟到治国理政,这是一张亮眼的答卷:成为第二大经济体,GDP占全球比重15.5%,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

    走出这些宏大数据,去倾听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家庭心声,还会听到哪些关切?公平正义,阶层流动,获得感与安全感……这些关切,无一不与执政党的党风密切相关。

    当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如何建设好这个党?如何走向治国理政的下一段征程?答案也就在这些关切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共产党人的家风,关乎执政党的党风,关乎亿万国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2016年1月1日,就在中国共产党走进第九十五个年头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开始实施,明确提出党员领导干部4条廉洁自律规范,其中一条就是“廉洁齐家”。将“齐家”列入党内规章,这是党史上的第一次。

    11天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我在这里跟大家语重心长嘱咐,要操这点心,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可能就溜过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

    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在他主编的《习近平时代》一书中提出,习家的家风正是一个典范,习近平“继承了父亲实事求是、节俭诚朴的品格,并直截了当地呈现在施政方略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他简化了高层领导出行警车开道、中断交通的安保环节,并且放弃小轿车,集中乘坐面包车,而他的父亲以中央书记处书记之职去地方调研时,曾严肃制止了当地警车鸣笛开道的做法。”

    倘若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书写一部新的历史,一部好家风代代相传、进而形成制度和硬约束力的历史,那么,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许陈静)

前言
习仲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