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念死

□ 明海(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方丈,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 环球人物 》(

    “念死”并不是想死,而是以正念(即深入地观察)来体会死亡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一般来说,在每个人的意识层面,死亡不过是一个词,因为我们并没有关于死亡的经验。在佛法中,临命终的死亡被称为“分段生死”,是生命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生和死。在念头上,我们当下的每一念都有生灭——一个念头生起,一个念头落下;在生理上,我们身上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死亡,也都有新的细胞在诞生。这就是当下的生死。我们分段的死,也就是临命终的死,是由当下的死逐渐汇聚而成的。

    这样的一个死,是我们生命的一次重大转换和调整。平时我们也许不会去思考死亡,但在佛教看来,死亡其实是修行中很特殊的老师,也是观察生命和生活的一个很特殊的点。在这个点上观察平时的生活,我们会看到平时的诸多可笑之处。

    如果我们在内心能经常忆念死亡,可能会避免很多错误和荒唐的事。因此,忆念死亡是一个观察点、一个高度。从这个高度来俯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念头,也许看得会更清楚。也许我们把短暂的东西抓得太死;也许我们预设了一个“我的生命会地久天长”的前提;也许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将永远拥有一些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心里潜藏的盲点。忆念死亡仿佛是一个探照灯,会照亮这些阴暗的点。

    忆念死亡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悲观,而是振作,使我们更加努力,同时也放下一些包袱。过去有位叫印光大师的高僧,闭关时就在墙上写了一个很大的“死”字。事实上,他活了将近90岁,但他活着的时候,每天是向死而活的。

    释迦牟尼佛的一个重要教导就是“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在迁流变化,没有永恒。我们总期盼着生命、财富、友谊、爱情能永恒。但是无常,或者是表现无常的死亡,恰恰为一切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刚才讲的分段的生和死是从我们当下的生和死来的,而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在当下的生和死这个地方站稳脚跟。在这里站稳了,我们才能把生命的潜能释放出来。当下的生和死能站稳,分段的生和死要站稳也就不困难了。

    我们忆念死亡时,可以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死亡突然来临,我准备好了吗;以后我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以便将来去面对这个问题;有一天死亡来临的时候,我的生命要往何处去。“何处”不一定非得是某个地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心态的延续。通过死亡的转换,我们的心态延续到了欢喜、感恩、自我肯定和满足,还是延续到了怨恨、后悔、自责中。

    死亡其实是无常的,它什么时候来临不好说。通常我们认为人老了才会死,其实不一定,死亡的来临不拣时间。死亡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吗?也不是,好像任何地方它都有可能出现。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些东西跟死亡没有关系吗?好像找不到。我们说食品是维持我们生命的,但食品也会带来死亡;我们说水是滋养生命的,但水也会带来死亡;我们说火是温暖生命的,但火也会带来死亡……所以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平地上摔跤。

    当我们考虑到这种无常时,每一个当下就显得很珍贵。同时,我们也要端正生活态度,要把每一个当下过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不要往后推,有些责任我们要马上去尽,有些恩要马上去报。特别是父母的恩,不要往后推。有人说“等到某一个时候,我的事业到某一个境界了,我再专门去做什么”,在我们忆念死亡时,就知道这种想法不对,因为死亡的来临是无常的。所以每一天都很重要;每一天都很珍贵;每一天都是我们全力以赴的时候。

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