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梁彼得案,一个复杂的人权标本

温宪 《 环球人物 》(

    美国纽约高等法院4月19日对华人警官梁彼得误杀非洲裔男子格利案作出了5年缓刑和800小时社区服务的判决。较之此前陪审团所议的可能长达15年监禁的定罪,此判对被告无疑是“柳暗花明”。梁彼得的辩护律师说,对梁彼得而言这真是“美好的一天”。一直为此案抗争的美国华人社团也对此感到欣慰。

    然而,对死者表示支持的非洲裔社团大感愤怒。检方也认为陪审团作出的过失杀人罪名应成立,并称将继续上诉。

    在美国,整体上一向不愿惹是生非的华裔与非洲裔社团因一桩公案而如此对立尚属首次。这一切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社会、种族因素,可谓盘根错节。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种族关系中通常发挥更具支配性作用的主角,这次却有意无意地避在了幕后。

    就事论事地说,梁彼得在此案中确实有罪。2014年11月20日,梁彼得奉命在纽约布鲁克林东部一个臭名昭著的危险区域巡查,听到声响后在紧张之中扣动了扳机,无意中将非洲裔男子格利杀死。简言之,这是一桩死了人的案件。

    问题的复杂在于如何定性这一命案。美国的司法独立从来都是相对的,更不用说这桩命案发生在美国种族矛盾及相关冲突极为敏感之时。近年来,美国频发白人警察枪杀非洲裔血案,当事者多数未予追究,或被轻判了事。非洲裔对此的愤怒早已如地火奔突。就在梁彼得案发生3个月前,密苏里州弗格森镇发生了非洲裔青年布朗遭白人警察枪击身亡案,在全美引来火山喷发般的抗议怒潮。当时,我在弗格森镇目睹和记录了火药味极浓的抗议现场。此后,在纽约、巴尔的摩等地接连发生类似事件。一时间,美国黑白种族冲突骤然加剧,焦点集中在如何追究枪杀黑人的白人警察。

    梁彼得案的发生,使这一焦点被微妙地转移。案件发生后,一向偏袒白人警察的美国警方和警察工会立即定性为“一场不幸的悲剧”,要求梁彼得认罪,纽约警方指派给他的律师竟没让他在大陪审团面前作出陈述。从1999年开始,纽约一共有179起警察持枪杀人事件,只有一起是警察有意识连开5枪被确认有罪,也只被判了5年缓刑。梁彼得无目标地开出的一枪却可能被判15年。司法的天平如此不公,谁都看得出来梁彼得成了美国警方试图缓和警民冲突的替罪羊。

    面对此案,一向逆来顺受的美国华人不甘继续当“哑裔”。今年2月20日,全美40多个城市的数万名华人走上街头为梁彼得“喊冤”,要求公正判决。在美国白宫网站上,要求轻判梁彼得的集体联署得到超过10万人的支持。主审法官收到4万封支持轻判梁彼得的求情信。华人如此规模的抗争前所未有,法官的宣判也表明抗争取得了成果。

    在美国历史上,平等与人权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的天赋权利。华人苦力为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流尽血汗,换来的是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这是美国惟一一个针对单一族群的排斥移民法案。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各种涉及华人的“间谍案”频发。我曾在现场聆听一些当事人的申诉,说到冤情伤心之处,当事人声泪俱下。

    在由移民组成的美国社会,“不平则鸣”这一人世间的铁律有着极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同样受到歧视的情形下,华裔虽有各种抗争,但声音一般不如人多势众的非洲裔、拉美裔族群响亮,华人内部的差异又导致华人不如犹太人等族群团结。正因如此,梁彼得案促动美国华人社团打破隔阂,共同发出呐喊,便有了转折点般的意义。

    从历尽屈辱而忍气吞声,到面对重判而奔走呼号,再到赢得公正而扬眉吐气,离不开美国华人的抗争。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也是对华人的严峻考验。就梁彼得案而言,今后如何稳妥处理华裔与非洲裔族群的关系,便是需悉心善后之处。

梁彼得案,一个复杂的人权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