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宏观调控不能只靠“央妈”

向松祚 《 环球人物 》(

    国人对“宏观调控”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但它具体包括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大体而言,2000年以前的宏观调控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相对次要;2000年以后,货币政策的作用逐渐提高。现在一说宏观调控,好像就是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反而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了。每当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市场上就立刻呼吁“央妈”出手,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然而,这种单一的调控手段真的有效吗?

    客观地说,2009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信贷扩张绝对称得上海量。仅每年新增银行贷款这一项就超过1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每年都在16万亿元至20万亿元之间。然而实体经济的增速怎么样呢?2009年确实有一个季度创了新高,GDP增速达到14.3%,但之后就一直下降。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增量近7万亿元,银行新增贷款近5万亿元,而经济增速不过6.7%。这些数字说明,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效果在减弱。

    实际上,宏观政策除了大家熟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汇率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我个人认为,未来的宏观调控应该将财政、货币、汇率和产业政策等综合考虑,协调布局。具体来说有4条基本建议:

    第一,要彻底改革,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们应彻底改革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因为市场主体如果不能处于同样的规则之下,那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非常扭曲的。那些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里的大型国企并不存在融资难问题,相反,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占用信贷资金太多,其他行业和中小企业能分享的信贷资源就少,融资结构、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才会一直扭曲。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机制问题,银行信贷投放越多,货币政策越宽松,过剩产能、高杠杆、高负债的问题越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会继续存在。

    第二,必须建立责任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政必须透明,政府信用必须接受市场监督。目前的情况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缺乏监管,基本上是“一把手一支笔”。没有市场监督的信用体系,如何能建立真正有约束的财政机制?这样就难以防止地方政府透支财政收入、将风险转嫁给中央财政并最终转嫁给社会。

    第三,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的作用。过去10多年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产业政策。政府要支持哪些行业发展?有时候说了,但并没有做到。中国要发展壮大民族产业和民族品牌,没有产业政策是不行的。未来应该把货币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

    第四,更加重视汇率政策。中国目前还不能实施完全浮动的汇率政策,也还不具备条件完全开放资本账户,因此中短期内应该继续采取审慎稳健的基本方针。未来的汇率政策应该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再加上审慎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

宏观调控不能只靠“央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