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当“跑男”跑进博物馆

李洪兴 《 环球人物 》(

    最近,关于博物馆的新闻不在少数。有娱乐节目跑进了博物馆,有博物馆借给开发商办活动后馆长被责成停职检查,有馆长提醒观众与其忙着拍照不如花时间去感受。正如人言,“曾经喜欢的,并非如今想见的。”

    当“跑男”跑进博物馆,一档颇有观众缘的真人秀节目顿时引发争议。因录制场地选在博物馆室内,众多明星和节目制作团队在文物堆里跑来跑去,甚至在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水晶杯的咫尺间“开撕”,让倾心国宝的观众感到战战兢兢。

    一面是静静陈列着供人观赏的珍贵文物,另一面是跑动与喊声齐飞的激烈场面;一面是文化历史的沉淀,另一面是商业娱乐的围观,构成了令人揪心的图景。其实,事情很简单,争议也不复杂。能不能给文物打强光、是否能在博物馆里跑动喧哗、可不可以在展览室里攀爬打斗……只要去过博物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禁止喧哗打斗、拍照勿开闪光灯等都是基本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不是“跑男”的跑场,如此“大动作”的行为肯定不合适,管理方和制作方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向公众致歉。

    综艺的娱乐与博物馆的沉稳,本就有天然的差异。节目中的一位男演员刚进入博物馆时说:“看到这些东西真的是走不动路,为什么会到一个这样的地方来撕名牌,那种对文化的渴求如饥似渴,在这里我根本挪不动步,更不要说跑。”如果“对文化的渴求”真的变成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就不会变成后面肆无忌惮地“撕撕撕”,也不会有如此颇具反讽意味的片段。可以说,博物馆需要的是不被打扰的宁静,而不是借打闹才能被关注的“浓烈历史文化气息和人文风情”。

    有什么样的行为示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传播效应。其实,当“跑男”跑进博物馆时,也可以成为正面展示的典范,而不是充当社会规则的“撕扯者”。进入博物馆、展览馆拍摄的综艺节目团队不少,有的用镜头来展示古建筑和庭院之美,而动作幅度大的环节在室外进行;有的专门提示“别跑步,要竞走”,还用字幕提示请勿模仿。显然,这些做法比所谓“拍摄时用仿制品代替了真文物”“虽然打闹但并没有损坏物品”等辩护更有意义,是在最初就建立了对文物乃至文化百般呵护的意识。否则,在博物馆内“奔跑”,借助大众传播产生的负面效应,会抵消长期以来形成的文明共识,成为对公共场合中的行为规则和社会公德的挑衅。换句话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反之亦然。

    更重要的是,类似博物馆等公共场合的开放,是面向公众的对等开放,其知名度也是建立在对艺术珍品的保护之上,既不能让娱乐秀出对文物的轻慢,又不能让商业跨越博物馆涵养历史的边界。与此相对,博物馆一定要关上商业合作和推广的大门吗?别过犹不及,也别因噎废食,博物馆如何处理好与商业、资本的关系,是一道社会考题。正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托马斯·霍文在《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一书中试图厘清的那样,博物馆的藏品需要保护才不会被时间摧残而失去光华,也需要得当的商业行为把附加价值推向市场。至于何种“商业+文物”的发展方式更合适,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什么行为不能做、哪些规则不得违背,是确定无疑的。尊重艺术、爱护文物,其实更需要用心感受,无需赤裸裸地打上镁光灯、裹上流通币。

    “博物馆应具有真实可信的知性,应能讲述馆藏艺术品的真相,并坚持不懈地向公众展示不同的品质——好的、更好的、最好的。”每一个博物馆都能让人心神愉悦,每一件文物藏品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和历史的沉淀。在博物馆,或许真正该“跑”起来的不是追星的兴奋,而是文明的传奇。

当“跑男”跑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