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的麻省理工学院(下文简称MIT)毕业典礼无异于之前任何一场:台下满是兴奋的毕业生,翘首以盼的家长和大批对这所新崛起的学院抱有好奇心的社区居民。
学校的创立者、已经卸任校长一职的威廉·巴顿·罗杰斯受邀上台发表演说,在欢腾的气氛下,78岁老者的发言尤显缓慢:“我们自豪地看到,相比于传统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各自为营的局面,在我校教学的每一处架构、每一寸肌理中,理论与实践都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植根于理论,理论建立于坚不可摧的实践结果……”罗杰斯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似乎低头去看讲稿,然而下一秒,他便猝然倒地,与世长辞。
罗杰斯在生命最后一刻陈述的那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正是他1861年创立MIT时的初心。校训“Mind and Hand(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即由来于此。这一理念在当时盛行传统古典教育的美国大学中堪称先锋。正是这样的精神,引燃和推动了美国的工业革命,MIT因此获得“工业发动机”的美誉。
正如罗杰斯传记的作者所言,倒在MIT演说台上对罗杰斯就仿佛是一场仪式。“再没有比这种形式更完美的生命终点,也没有比这种形式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一个人与他的事业对社会的意义之重。”
坚决反对与哈佛合并
如今,在波士顿MIT的老校区,依然保留着19世纪末新古典风格的大理石建筑。150多年前,罗杰斯一手打造的这座著名学府,不仅在规模和气派上远远超过旁边哈佛校园的老红砖楼,还成为当地一景。
MIT成立颇费周折。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变得尤为急切,但传统大学依然受英国式古典教育的影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时已是知名自然科学家的罗杰斯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所能将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彼时的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政治和学术氛围都相对开明,是罗杰斯实现理想的不二选择。1859年,罗杰斯向州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获得后湾区一块土地,用来建立一座理想中的科学工程类学院。可惜被拒绝了。一年后,他再度提出申请,一同提交的还有一份30多页的详尽计划书,其中这样阐述:“这家教育机构,旨在最大可能地推动科学的实际应用与艺术、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融合。推动实用知识的传播、工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提案在州政府讨论了一年多仍没结果。这时,罗杰斯意外收到了一位州政府官员的信,这位官员 认为罗杰斯的口才和思辨非常具有说服力,偷偷建议他“赶在政府下结论之前亲自前往争取”。罗杰斯做了最后一搏,这一次申请终于获得通过。1861年,马萨诸塞州政府正式签署文件,授权成立“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简称MIT。
但事情并未从此一帆风顺。就在文件签署的两天后,美国内战爆发,使得本就不容易筹措的办学资金更是雪上加霜。此外,一些官员和学界人士不看好MIT,数次力劝罗杰斯将MIT与哈佛劳伦斯科学院合并,但都被罗杰斯坚决回绝。
为了筹措资金,罗杰斯想尽办法。尽管困难重重,好在筹建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罗杰斯对人才招募不拘一格,不仅吸收来自哈佛等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还从学术界挖掘并不出名的才俊;教学方面,罗杰斯同样煞费苦心。他拟定了一份“教学范围与计划”,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操作实践,化学分析以及化工的实验室训练,机械工程与建筑的结构绘图、设计和建模,地质测绘实践以及上述各项学科的田野考察练习。
这些今天看来很必要的课程,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却是先锋般的尝试。比如,1868年,MIT化学专业的两名教师出版了一本教学大纲,内容为如何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这与当时不允许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只能靠教科书和教授讲解来理解实验的传统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在学术界引发极大的轰动。
优秀的“罗杰斯家男孩”
罗杰斯对科学与教研工作的热爱,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他本人,他的父亲以及3个兄弟也都穷尽一生行走在自然科学这条道路上。
罗杰斯的父亲帕特里克出生于爱尔兰,20岁时,在当地报纸发表了不满政府的言论,为躲避牢狱之灾,前往美国费城,并成为当时刚刚组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那里云集了当时美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泰斗,如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化学研究专业机构的伍德豪斯,植物与地理学家巴顿等人。这些人的学术和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帕特里克,甚至在罗杰斯日后的科研及教学风格中也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1818年,帕特里克被聘为美国威廉和玛丽学院教授。罗杰斯与3个兄弟的启蒙教育均来自父亲,大哥和四弟是化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三弟是地理学家,任哈佛大学教授。在那时期的美国科学界,优秀的“罗杰斯家男孩”名气都不小。
罗杰斯在考入威廉和玛丽学院之前,就在科学类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进入大学后,更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科研水平。他父亲与另一位教授好友通信时曾这样写道:“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我的儿子威廉承担了大部分工作,我非常骄傲地决定和您分享他展现出来的天赋和才能。”
然而,当时的美国大学固守传统教育理念,对自然科学的投入微乎其微,这对渴望在自然科学领域一展抱负的罗杰斯来说无疑形成掣肘。20岁那年,没获得任何学位的罗杰斯毅然离开威廉和玛丽学院,前往马里兰州谋求发展。很快,他获得了一所学院的教职,并将该学院的自然科学专业打造成专门将“科学信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面向工厂主、手工业者和机械工程师的学科。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意识到实验、实践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
1828年,帕特里克过世。24岁的罗杰斯在悲痛中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威廉和玛丽学院物理学系的教授。此后,专攻物理、化学领域的罗杰斯在三弟的影响下,开始涉猎地质学研究,很快受到政府的注意,请他牵头组织对弗吉尼亚州地形考察。这个项目持续了数年,为了纪念他,弗吉尼亚的最高峰被命名为“罗杰斯峰”。
MIT人的基因
罗杰斯将对自然科学的满腔热情和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全部倾注于MIT,使其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成立后短短3年,MIT的学生人数已经是哈佛劳伦斯科学院的3倍,这种差距在其后几年间不断扩大。
效仿罗杰斯为MIT规划的模式,美国相继诞生了多所理工类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不仅如此,他的教育理念对欧洲以及后来的亚洲也影响深远。成立于1796年的英国安德森学院,一直被认为是英语国家中第一所理工学院。这所大学的校训翻译成中文也是“手脑并用”,人们一度以为罗杰斯从这所历史更久远的学校获取了灵感。实际恰恰相反,该校董事会解释说,是因为看到MIT的校训,从中获得灵感,才在1912年将校训及办学理念调整为“手脑并用”。
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二战”期间,MIT与美国军方合作建立了美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合作研发实验室——MIT辐射实验室,研制出雷达,这无疑成为美国制胜的关键。“二战”后,在美国军队服务的MIT校友达到8776人,其中包括98位陆军将军和52位海军上将——来自MIT的声音在美国的国家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MIT教授杰伊·赖特·福里斯特领导的旋风工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时处理资料的“旋风计算机”。
2015年,MIT教授比尔·奥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概括:“如果MIT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MIT校友们创立了超过2.56万家公司,这些公司雇佣的员工超过300万人,并创造了多达1.2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收入。”
罗杰斯的“手脑并用”理念已然成为每一个MIT人的基因,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即使懂得高精技术,但不会动手,不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将科技运用于生产,就称不上精英”。
MIT从创立之初就拒绝接受美国大学对外授予“荣誉学位”的传统,并坚持至今,成为美国仅有的两所拒绝这一传统的大学,另一所是弗吉尼亚大学。这一传统同样是罗杰斯任教时订立的。“随便授予荣誉学位是对知识和学习最大的嘲讽和无意义的跟风。”罗杰斯说。这也是罗杰斯和他的MIT在学术以外的另一种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