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陈思诚:不必为了娱人而愚己

《唐人街探案》成票房黑马,他却只想走在没人认识的路上

□ 本刊记者 张忆耕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陈思诚,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2006年出演电视剧《士兵突击》。2012年自编自导自演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2016年1月,其自编自导的《唐人街探案》上映。

    陈思诚很直接。在《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开始前,他面对正在架设的摄像机,突然说:“我不想拍视频了,因为有点累了。”在场的人都愣了两秒,记者简单沟通了几句后,他又爽快地答应下来。

    陈思诚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他和妻子佟丽娅上过封面的时尚杂志,不过角落里,一把贴有他名字的导演椅,似乎提醒着到访者,这里的主人不仅仅是一个明星。采访当天,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唐人街探案》刚好上映一周,票房已突破5亿。陈思诚却不甚满意:“口碑不错,但票房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作为一个仅执导过两部电影的导演,他毫无掩饰对票房的渴望,直白地形容自己“想做婊子,也想立牌坊”——既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又希望在个人表达上有所追求。

    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当下许多演员转行做电影导演的现象时,陈思诚丝毫没有客套:“这是个泥沙俱下的时代,时间可以验证,谁会留下,谁只是玩票而已。”

    不追求安全

    拍一部侦探电影,是陈思诚很久以前就有的念头。在中国,推理悬疑电影一直是个让创作者望而却步的领域,很多导演有过尝试但大多铩羽而归。陈思诚选择用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唐人街探案》完成这个挑战,多少让人为他捏把汗。他却不以为然:“我追求的从来不是安全,创作者要有责任感,让市场上多些新类型的电影。”

    《唐人街探案》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影片采用了“侦探+喜剧”的模式,讲述居住在曼谷唐人街的落魄大叔唐仁,意外卷入一起凶杀案,无奈和来泰国散心的天才少年秦风结成搭档,共同找出真相、洗脱罪名的故事。案情扣人心弦,逻辑推理严谨,观众上一秒还在为喜剧桥段捧腹,下一秒就被惊悚情节吓得叫出声,影片结尾的反转更是出人意料,对于人性善恶两面的思考颇有深度。

    陈思诚坦言,用喜剧包装这部电影是出于商业的考量。即便如此,他依旧在寻找创新和突破。为保证票房,投资方曾提出找黄渤与王宝强搭档,被陈思诚拒绝了。“这样的组合不够新鲜,更何况我的剧本中秦风是个少年。”陈思诚大胆起用了只有18岁的新人刘昊然。当他和王宝强两个人装酷耍帅地戴上墨镜,穿上风衣,并肩大踏步走在曼谷街头时,果然让观众眼前一亮,画面感、喜剧效果十足。

    电影中,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王宝强的改变。陈思诚给王宝强安排了一个油腔滑调、精明狡猾的大叔角色,与他之前呆萌憨傻的银幕形象反差颇大。这也正是王宝强所期待的,看完剧本后,他说:“还是思诚了解我。”于是推了《港囧》,接下了《唐人街探案》。陈思诚还说服王宝强放弃说了10年的“河北邢台普通话”,改说一口变了味的广东普通话,再配上高八度的声调,被观众笑称是“曾志伟上身”。

    有观众说,从《唐人街探案》中看到了许多电影大师的影子。陈思诚也不讳言:“我是一个影迷型导演,之前看过的经典作品必然对我有影响。但我没有刻意去模仿谁,或是向谁致敬。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在这个人人迷信IP的年代,陈思诚想做的却是打造一个全新的IP。他计划把《唐人街探案》做成一个系列电影,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导戏比演戏精彩

    就在《唐人街探案》上映后不久,微博的热搜上出现了“陈思诚,路转粉”的关键词,网友讨论超过4000万条。大家纷纷表示,这一次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思诚。连他多年的好友王宝强也说:“他导戏比演戏精彩,他演戏永远是摆pose、耍帅,在监视器背后才释放出真正的才华。”

    不论演戏还是导戏,满足的都是陈思诚强大的表达欲望。他从小就是个有文艺情结的人,唱歌、朗诵、主持样样精通。18岁时,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成长之路一帆风顺。但桀骜不驯的性格,加上年轻气盛,很快让他吃了大亏。因为一次打架事件,陈思诚被学校开除。两年后,他又以高分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真正让陈思诚在影视圈崭露头角,是2006年。这一年,他接拍了电视剧《士兵突击》,饰演男二号——村长的儿子成才。与木讷、憨厚又执着的男一号许三多相比,这个目的性极强的角色并不讨喜。但好在陈思诚演绎得自然真实,将成才对成功的渴望,面对现实的纠结,以及最后的性格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观众觉得他是本色出演。

    接下来的几年,陈思诚陆续接拍了多部影视剧作品,可惜都没引起多大反响。但作为演员,他的成熟和进步是明显的。2009年,他因主演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获第六十二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提名;2011年,凭《守望者:罪恶迷途》中“周栋”一角获第三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男配角奖”。士兵成才打在他身上的那个“又帅又土”的印迹已经淡去。

    那时,他还不够红,但也因此得到了一段宝贵的沉淀蛰伏的日子。陈思诚潜下心进行剧本创作,准备自编自导自演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剧中讲述了3个不同阶层的年轻人面对情感、物质诱惑和现实所做出的选择,他饰演一个放荡不羁的富二代。

    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开播。某种程度上,整部剧更像是陈思诚对观众的独白,他在剧中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曾有过的各种想法、曾做过的白日梦、曾爱过的音乐,还有那些想做但没有做的事。《北京爱情故事》不仅为陈思诚带来了成功,也带来了他与女演员佟丽娅的缘分。

    这一次的成功尝试,让陈思诚体验到了作为导演表达自我的快感。2014年,他执导了电影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虽然与电视剧同名,但他创作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他给出的理由是:“我不喜欢做没有挑战的事。”同样挑战的还有电影的表现手法,陈思诚放弃单线叙事,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讲述了5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爱情故事,“其实我是在讲一对人,一辈子的故事”。

    初次想到这个创意时,他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太牛了”。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观众只把它看作是一部爱情串烧电影。虽然最终电影票房还不错,但在陈思诚看来,没能让观众理解他的表达,无法激起他人的共鸣,是一种“重伤”。

    好在,他自称是一个自我愈合、修复能力很强的人,总结完一番经验教训,重整队伍,带着风格完全不同的《唐人街探案》再战江湖。“都说一个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导演一生没拍过重复的电影。比如库布里克、吕克·贝松。我更想成为这样的人。”

    与“真人秀”保持距离

    如今的陈思诚,不再迷恋别人监视器中的自己,更享受藏身幕后的乐趣。“认识自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曾经我想当歌星,享受台下歌迷疯狂的尖叫,后来想当演员,当明星。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最想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说就是将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在作品中展现出来。”

    让思考被听见不难,被听懂却是需要付出一些心力的。在和记者的对话中,陈思诚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他坦言,未来会减少演戏的数量:“演员需要机遇,而我不愿意做一个被动等待的人。我相信肯定有一些角色我会演得很有光彩,可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呢?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不一定非得我自己来演,有人能把它表现出来就好了。”

    工作重心的转变,渐渐改变了陈思诚的心态。对于大多数明星在乎的曝光度,他有了新的体会:“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娱己娱人’,那些所谓的曝光,不能让我快乐,为什么要做呢?我不是一个特别愿意抛头露面的人,最烦的就是走红毯和上晚会。不必为了娱人而愚己。去做那些让自己开心,也让别人开心的事,多好。” 

    他刻意与各种“真人秀”节目保持距离。在陈思诚看来,一直保持高热度,对创作者并不是一件好事。“电影就是展现放大镜下的生活,如果别人都在放大你、观察你,你怎么去放大这个世界,观察别的东西呢?我更愿意走在没人认识的路上,可以真正走进生活。永远活在镜头下,很难去创作和体验。”他坦言,导演这份工作,让自己更疲惫,更惊心动魄,更充满斗志,也可能更失望——总之是在所有的情绪前都再加个“更”字。

    “那是否还会‘更坚持’?”《环球人物》记者问道。陈思诚回答:“我不知道自己的导演之路会走到哪一步,或许某天我想玩一个更刺激的事,也说不准。生命就是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东西。”

陈思诚:不必为了娱人而愚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