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驻外记者连线

《 环球人物 》(

    调钟师,一辈子只为准时

    准时是德国人的优秀品质之一,这少不了钟表的功劳。在德国,公共时钟随处可见——不仅教堂上方有塔钟,车站和街头也能看到时钟的身影。这些公共时钟分秒不差,除了依靠“德国制造”的过硬质量,也离不开调钟师“修修补补”的功劳。想当调钟师可不容易。首先要经过4年专业学习取得钟表师资格,再经过5年的手工制表工作,最后接受岗前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调钟师。

    施图尔是36岁那年才成为调钟师的,之后他接过了延续近300年的家族调钟事业。如今,他已经76岁,他的“迪米尔&纳赫有限公司”里还有另外3名调钟师,负责德国北部地区所有教堂塔钟的调修工作,每年要照顾800多座钟。对他们来说,爬上百米高的塔楼修钟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施图尔说,调钟是一辈子的活计,虽然自己年纪大了, 依然会继续干下去:“准时是件最重要的事,只有准时,许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

    放下手机看婚礼

    你是不是习惯了参加婚礼时举起手机对着新郎新娘猛拍?婚礼摄影师斯图沃特在社交网络上吐槽的就是这个:“宾客们在过道上杂乱地用手机拍照和录像,我只能拍到新郎歪着头,在一堆手机缝里张望着新娘出场的画面,这实在太糟糕了。你们一定希望看到来宾谈笑甚欢,甚至饱含热泪的场景,但事实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举起的手臂和手机!”他的呼声促使网友发起“无手机婚礼”:参加婚礼时,我们把拍照的事交给摄影师吧,放下手机,用双眼而不是用屏幕去看新娘走上红毯与新郎甜蜜相拥。

    经济不景气,催生“一人族”

    当“宅”变成中文流行字时,韩国也出现了“一人族”现象,指的是年轻人选择一个人度过闲暇时光。城南市31岁的“IT男”金玉成每天下班后就窝在出租屋看美剧,深夜和社交网络的“点赞之交”互动,困得睁不开眼时才睡。周末出门,也只是去便利店买啤

    酒和零食。元旦假期,这些“一人族”宁肯选择看电视、堆积木来消磨时间,也不愿出去逛商场、进游乐园。韩国“一人族”的根源在于经济不景气,导致有工作的年轻人手头紧,不愿外出消费;没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盛行“个人主义”,不愿与社会接触。

    结婚不再改姓

    近日见到一位爱尔兰女教授,家庭美满却没改夫姓。要知道,女性婚后冠夫姓是西方社会的老规矩——丈夫是一家之主,女性婚后自然而然地改变姓氏。可如今的爱尔兰女性不再遵从传统:有的是嫌丈夫的姓氏“不好听”;有的是嫌姓名变更手续麻烦;当然,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许多女性走入职场,不再依附于男性,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姓氏。有的女性为了照顾丈夫的感受,在不改变原来姓氏的前提下加了夫姓,形成了“夫姓+妻姓”的“折衷式”姓名。

驻外记者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