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苏珊·柯林斯,为青少年写战争文学

《饥饿游戏》三部曲,引领反乌托邦青春作品热潮

□ 本刊记者 张之豪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苏珊·柯林斯,1962年出生,美国畅销书作家。代表作《饥饿游戏》《地下城》系列。

    在万千影迷的期待下,《饥饿游戏》系列电影迎来了大结局《嘲笑鸟(下)》。在延续以往故事风格的同时,被延续的还有强劲的票房。电影上映以来挣得4亿4千万美元,也使得整个系列的全球票房收入超过25亿美元。与电影相比,原著小说《饥饿游戏》同样战绩不俗,近亿册的销量让作者苏珊·柯林斯成为继J·K·罗琳、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系列作者)之后,全球第三位电影与书籍销售双丰收的青春文学女作家。

    同样是青春读物,相比于《哈利波特》的魔力和《暮光之城》的浪漫,《饥饿游戏》的“三观”可谓重口味。电影讲述了北美洲一个集权国家为了威慑国民,每年从12个管辖区中选出24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真人秀,要求他们互相残杀,最后故事从死亡接力赛发酵成血腥的内战和政治斗争。作为一部青少年电影,导演在拍摄时曾提议去掉一些暴力元素,却遭到柯林斯的反对:“这不是童话小说,是战争。”

    “每晚都在盼爸爸平安回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认知往往跟童年的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柯林斯对战争的理解正是如此。

    柯林斯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军人世家。爷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叔叔在二战中负过伤。柯林斯最早的童年回忆就是身为空军军官的父亲抱着她,一起看西点军校内年轻的士兵训练。

    1968年,柯林斯的父亲参加了越南战争,当时柯林斯只有6岁,是家里4个小孩中最年幼的一个。“每当听到电视里说越南战事,我知道父亲就在那里。我很害怕,每晚都在盼爸爸平安回家。”年幼的柯林斯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只好将那些寂寞、悲伤、恐惧憋在心里,这让她更加煎熬。

    好不容易把父亲盼回来,全家又搬到了比利时。在那里,柯林斯的父亲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告诉自己的孩子战争是如何的残酷。她13岁那年,全家人去一座城堡游玩,柯林斯本以为旅行会像童话故事一样美妙,没想到父亲一直向他们讲述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战争,多少人被热油烫死、乱箭射死……柯林斯被吓得大哭:“哇,太可怕了,早知道不来了。”

    越南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柯林斯的父亲,很多时候他会从梦中惊醒,一个人默默抽泣。战争对人的摧残是极其真实的,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体会不到。为了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战争,柯林斯立志要写出战争主题的青春小说。

    拿儿童文学练手写战争

    1985年,柯林斯拿下戏剧写作和传媒双学位后,又去纽约大学攻读戏剧写作硕士学位。毕业后,柯林斯先是给儿童电视频道写剧本,创作了《小熊历险记》《大红狗克利福德》等热门剧。

    《饥饿游戏》风靡全球后,很多人都惊讶这位金发飘飘、和蔼可亲的阿姨怎么会从写大红狗找玩具,变成写从人喉咙中拔箭头?柯林斯回答说,她早就做好准备了。

    2003年,柯林斯出版了她的第一套成名系列:《地下城》五部曲,讲述了一名11岁小孩跌入纽约地下的神秘动物王国,并卷入地下巨型生物的百年战争。《地下城》属于儿童读物,却不回避战争最可怕的一面:生化武器、种族屠杀、生离死别等。在写作过程中,柯林斯和父亲一起编制复杂但孩子又容易理解的政治关系,例如书中的人类和蝙蝠本处于敌对关系,但人类需要蝙蝠的合作才能对抗飞虫大军。

    《地下城》是柯林斯从儿童文学向战争文学过渡的作品,因此书中暴力元素远没到《饥饿游戏》的程度,小孩子看精彩情节,成年人则能看出更深层的寓意。

    真正开始《饥饿游戏》的创作则是缘于一个偶然。一天晚上,柯林斯在家看电视,先是看到一个年轻人的真人秀,调到下一个频道是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柯林斯灵机一动:把战争变成真人秀会怎样?柯林斯说:“把战争简化,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形式表达,不是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吗?”

    随后,柯林斯又从希腊神话中吸取营养。为了更好地描写冷兵器格斗,她亲自上戏剧舞台和演员耍刀舞枪,还研究史泰龙在《第一滴血》系列电影中的射箭技巧。

    柯林斯也会用些“俗套”吸引年轻读者,例如三角恋、炫酷科技、时尚衣着和奢华生活等,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绝对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她的经纪人读到《饥饿游戏》中平民被燃烧弹轰炸的场景时,曾忍不住给柯林斯打电话喊:“不要再杀人了!”柯林斯却觉得这很正常,战争肯定会有伤亡,而且每个好故事都需要好剧情。

    《饥饿游戏》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中蕴含的反乌托邦风格,也毫无隐讳地写出了政治的黑暗,青春的残酷。柯林斯坦言,她深受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影响,“都是探索人性在集权社会中挣扎的过程。”

    出名后最怕走红毯

    电影里,詹妮弗·劳伦斯饰演的女主角曾穿上火焰般的裙子艳惊四座,吸引媒体和赞助商帮她在“饥饿游戏”中获胜,可现实中的柯林斯却和笔下的“媒体宠儿”截然不同。

    2010年,柯林斯入选《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100人。小说《饥饿游戏:嘲笑鸟》也在同年发售,她却要求英国出版商只宣传书,不要宣传作者。拍摄《饥饿游戏》电影时,柯林斯作为编剧,宁愿躲在车里研究剧本,也不愿意抛头露面。2012年《饥饿游戏》在洛杉矶首映,柯林斯第一次走红毯,可她却说浑身不自在。之后每部电影上映,柯林斯都会出来捧场,可她面部僵硬、笑不漏齿的红毯照经常让网友误会她“有了钱还是不开心”。 柯林斯说自己最担心的就是:走在街上被人认出来。

    在社交媒体上,柯林斯也是个隐形人,她至今都没开通脸书账号,推特上也只有5000个粉丝,远少于有600万粉丝的罗琳。柯林斯喜欢引用《饥饿游戏》里的话:“相机是敌人,明星则是空虚、危险的发明。”

    远离媒体关注让柯林斯更冷静地思考。《饥饿游戏》大结局上映,消失了许久的她才冒出来写了封感谢剧组和粉丝的信。

    柯林斯说:“家长很少跟孩子谈及战争,导致年轻人并不了解它的本质。我正是想通过《饥饿游戏》告诉大家:战争,战争的残酷永远不变。”

蔡志忠,传统的笔叛逆的心
苏珊·柯林斯,为青少年写战争文学
德克勒克,放弃比争取更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