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哈梅内伊赞普京,背后有盘算

陶短房 《 环球人物 》(

    11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走访伊朗,和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举行了会谈。哈梅内伊抨击美国,并称赞普京的中东及反恐政策,“挫败了美国打击异己的阴谋”,而普京则称伊朗为“可靠的盟友”。这引发许多人的议论:伊俄是否会进一步加强同盟关系?其联盟是否如俄罗斯官员所称的“天作之合”?

    由于反美立场和核问题,伊朗曾长期被美欧制裁。同时,伊朗作为什叶派国家,与逊尼派掌权的海湾多国关系紧张;作为波斯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与阿拉伯邻居也关系微妙。而隔着里海对望的俄罗斯,在很长时间里是伊朗打破孤立的可靠通道,也是伊朗输入某些急需技术、设备,输出换汇产品的最重要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常表现出一种“亲俄”姿态。如今伊核协议虽然达成,西方对伊制裁有所缓解,但伊朗根据历史教训,仍心有余悸,不敢轻易放松对俄罗斯这一“安全通道”的经营。

    更何况,伊核问题这样的政治分歧可以缓解,但什叶派和逊尼派、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间的矛盾纷争,却积重难返。伊朗在地缘政治上的孤立地位不易改变。由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崛起和叙利亚等地战火的燃烧,中东地缘政治中古老的“逊尼派联盟对什叶派联盟”模式再度被唤醒。以伊朗为核心,包括叙利亚政府军、伊拉克什叶派民兵、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民兵组织等在内的“什叶派轴心”,成为以“海合会”为金主的逊尼派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由于后者和西方关系密切,“什叶派轴心”的国际处境相对困难。而俄罗斯为保住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并借“反恐”打破因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孤立,也有意加大其在中东的投入。于是,伊俄这两股在国际上被孤立、在地缘政治上存在互利关系的力量,就这样“抱团取暖”。

    不过,无论伊朗还是俄罗斯,在合作中都有所保留。俄方“不在盟友背后捅刀子”的说法固然动听,但波斯人也不会忘记,当年沙俄政权曾通过哥萨克试图控制伊朗政府,并在伊境内扶植傀儡政权。二战期间,苏联曾竭力谋求在伊境内的特权。普京时代,俄伊虽因相互需要以合作为主,但俄对伊的支持是有保留的,在伊朗最孤立无援时,俄罗斯曾撕毁协议,拒不交付伊朗业已订购的防空导弹等不在制裁名单之列的武器,长期搁置核电站合作项目。而自沙俄时代至今,俄罗斯人一心想要打通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在他们最觊觎的“温暖海洋出海口”中,就包括伊朗。鉴于此,伊朗当然会一边合作、一边保持一定的警觉。

    经济上,伊俄缺乏互补性,除军工、核电等个别领域外,大多数经济领域要么都强(如能源)要么都弱(如轻工),昔日被制裁时伊朗为解决“温饱”,可以“挂俄罗斯盐水”,如今情况毕竟改善许多,有粥喝,“盐水”便不那么稀罕了。更何况在伊朗,反美情绪更多集中在宗教保守派范围内,民间社会反美、反西方热情并不高涨。

    对俄罗斯而言,中东很大程度上是普京“围魏救赵”、改善因乌克兰危机而被孤立处境的一个次要方向。伊朗在国际石油版图上虽然举足轻重,但同是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却偏偏不太需要打通霍尔木兹海峡,而是更需要向西通往欧洲的安全能源输出通道。在这方面,伊朗对俄的重要性不如土耳其、希腊、乌克兰,甚至波兰。

    俄伊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抱团取暖”、相互称赞,但这只是“人作之合”,且很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天作之合”的水准——尽管两国政治家有时需要这样去表达。

哈梅内伊赞普京,背后有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