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马特·达蒙成为太空版鲁滨逊

《火星救援》,写给科学的情书

本刊记者 赵晓兰 《 环球人物 》(

    马特·达蒙,197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演员、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有《心灵捕手》《天才雷普利》《谍影重重》等。

    11月20日的北京,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从天而降,气温到了冰点以下,整个城市多了几分萧瑟。但国贸附近的某家酒店,却热闹非凡,暖意十足。媒体记者们久候多时,很多远道而来的“粉丝”们翘首以待,黄牛们也蠢蠢欲动。这一切,都是因为一部即将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年度口碑大片《火星救援》。

    主演马特·达蒙如约而至。和电影中一样,他长着一张书生气十足的脸庞,自然而亲切,被称呼为“马特·呆萌”。不同于他在很多电影中忧郁或扮酷的形象,他本人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话语密集程度可以和《火星救援》里的角色有一拼。在多年前的那部《拯救大兵瑞恩》里,达蒙扮演了那位被全美国拯救的大兵。新片《火星救援》里,他再次扮演一名待拯救者,只不过这一次,整个地球都将为他出动。

    理工宅男的个人才艺秀

    《火星救援》可以说是一部升级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只不过原先的“荒岛”变成了另一个遥远星球,而马特·达蒙也成为了一个依靠科学知识、冷静头脑和乐观精神生存下来的太空版“鲁滨逊”。

    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的著名科幻小说,讲述了在人类登陆火星的一次任务中,一场猛烈的大风暴突然降临,航天员马克·沃特尼受伤并与其他宇航员失联,撤离逃生后的队友们都认为他已经在这次任务中丧生。然而,沃特尼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孤单地置身于一个荒凉的异星球,死神仍然随时可以取走他的性命。

    “这是一个终极的生存故事,”影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本刊记者说,“马特·达蒙饰演的沃特尼身处在无法想象的压力与孤独之中,他是屈服于恐慌、绝望,还是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生存机会,这是影片的核心看点。”

    达蒙的表演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戏魂”。他昏迷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火星的沙漠里,队友们正光速飞回地球。周围寸草不生,连只苍蝇都没有。这个时候,他没有时间自艾自怜,而是展开了一场理工宅男的个人才艺秀——自己造水、造空气,用自己的粪便种土豆……

    如果说鲁滨逊还有“星期五”为伴,那沃特尼唯一的“朋友”是一个高清摄影机。这个摄影机是用来记录宇航员太空作业情况的,如同飞机上的黑匣子,如果出了事,美国太空总署就可以借此了解情况。沃特尼把摄影机当成了自己的好哥们,喋喋不休地对它诉说着自己的日常琐事。他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他给人类留下的“遗嘱”。“必须自己找乐子。绝望的念头,要比火星的环境更可怕。”达蒙这样说道。

    但上天注定要给沃特尼更多的考验,想象不到的恶劣情况接连发生在他身上。从休斯敦、北京、墨尔本到莫斯科,整个世界在关注着这一个人的命运。一场“拯救马克·沃特尼”的跨国行动展开了,这场营救的目标不只是一条简单的人命,而是整个人类的热切盼望。

    “这部科幻片有喜剧色彩但不肤浅,幽默但不夸张,它是对航天员勇气与创造力的歌颂,也是对人类意志的礼赞,是一封写给科学的情书。”马特·达蒙如此说道。采访中,他自己也不时表现出幽默感。当记者问他,《火星救援》会拍续集吗?他说:“你是打算把我扔到另一个星球?”当谈到现实中面对困难的态度,他说:“遭遇困难时,我也会自我调侃。我认为幽默是对待困境绝好的武器。”

    用搏命换来演出机会

    影视圈不乏一夜成名的例子,但这样的好运气并不属于马特·达蒙。论长相,他并不出众;论出身,他也并非成长在什么演艺之家。但他从小就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凭借着一腔热情和理想,他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杀出重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马特·达蒙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自小家庭条件优越,父亲是一名保税官员,母亲是一名教育学教授。小时候,他总是喜欢召集街坊四邻的小朋友们在街头进行即兴表演,10岁时,他结识一生的挚友本·阿弗莱克。16岁时,达蒙和阿弗莱克在家乡拍摄了一个广告,并跑去好莱坞发展,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后来成绩优异的达蒙考上了哈佛大学,但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不在求学。在学习的间隙,他仍找机会拍电影。1988年,他在《现代灰姑娘》里首次出镜,尽管只有一句对白,但他仍然十分兴奋和卖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跑龙套生涯后,他终于争取到一些有名有姓的角色,于是越发坚定了以表演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甚至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大学学位。别人为他可惜,在他看来,实践的机会远远要比在课堂听讲有意思得多。

    有时,他的机会是用搏命换来的。在1996年的电影《生死豪情》中,他饰演一个沉溺于毒品的士兵。为了完成这个戏份并不重的小角色,在没有钱请专业营养师的情况下,他硬是通过节食和超强度的运动在短期内强行减重40磅。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角色,但身体却一下子垮掉了,回家休养了整整半年。幸运的是,他的敬业精神给曾经拍过《教父》等名作的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留下深刻印象,他选中达蒙作为新片《造雨人》的男主角。

    至此,达蒙终于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内心掀起一股创作欲望,有一个故事在慢慢成型。他找来老友阿弗莱克,与他一起创作了《心灵捕手》的剧本,并找到投资,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创作班底,共同出演了这部影片。这部电影后来成为低投资高票房的典范,还为达蒙与阿弗莱克两兄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有人说马特·达蒙有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天赋,他总是能够让那些拥有传奇色彩的角色更接地气,也能让平凡的角色闪耀出不平凡的光环。但是,在演艺圈待久了,日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达蒙也曾遭遇各种低谷。有一阵子,他的作品数量猛增,总体质量却并不出彩,很难说有令人跷起大拇指的代表作。直到他2003年开始出演《谍影重重》系列,才又令观众眼前一亮。

    《谍影重重》中达蒙饰演了美国中情局特工杰森·伯恩。这是一位身手矫捷、冷静睿智的失忆杀手,观众可以感受到那张平静、冷酷的面孔之下,飞速运转的思维和身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他竭力想要突破自己黯淡无光的亡命生涯,向往阳光下的正常生活。但复杂凶险的过去,却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越靠近真实,危险就越步步紧逼。

    《谍影重重》系列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达蒙塑造的杰森·伯恩也成为能和《007》的詹姆斯·邦德、《碟中谍》的伊森·亨特相媲美的经典特工形象。凭借这个系列,他成功转型为动作明星。

    简单、质朴、纯粹,是马特·达蒙在娱乐圈的生存之道。他一直以兢兢业业的形象示人,爆恋情、闹绯闻不是他的出镜方式。他和妻子露西亚结识于2003年,当时她是迈阿密的一个酒保,有一个女儿。两人于2005年在纽约结婚,婚后又接连生下3个女儿。被5个女人包围的达蒙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对家人呵护备至,尽可能避免她们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他的私生活非常低调,以至于什么把柄也抓不着的狗仔队很失望,形容他过的是“苦行僧一般的禁欲生活”。

    这样一个保守规矩的形象,却被美国权威媒体评为“最性感男士”,理由是达蒙“让人无法抗拒的幽默感、坚实可靠的住家男人风范、感人而暖心的谦厚”。

    达蒙不久前出演了张艺谋执导的古装魔幻大片《长城》。当被问到张艺谋和雷德利·斯科特两位导演的比较,他说:“大师级的导演都有一种共性:不会被别人的想法左右和动摇。但他们也会博采众长,拍出伟大的电影。”作为一名兼具演技和票房号召力、商业片和文艺片都能轻松驾驭的明星,在跨国合作的时代,看来达蒙与中国观众的缘分,正要开启一个新时代。

《火星救援》,写给科学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