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11月2日,法国总统奥朗德也接踵而至。这对“欧陆双雄”,都已成北京常客。前者当总理10年已8次到访中国,后者当总统不过3年,已经第二次访华。
默克尔首次访华是在2006年。由于其出身东德,又是典型的欧洲右翼政治家,最初人们觉得她和中国“合不来”。经过一开始的几次“碰撞”,人们惊讶地发现,“默大妈”和中国领导人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她仍时常说些“刺耳”的话,但中国却对她有着异乎寻常的容忍,她乐此不疲地一再访华,中国领导人也频频回访。
与默克尔相比,奥朗德的政治资历要“嫩”得多,政治色彩则与之截然相反——他是欧洲左翼政治家,通常而言,“欧左”与中国在某些方面会有更多共同语言,但在另一些方面反倒比“欧右”更不合拍,比如经济、环保、人权等等。
一男一女、一左一右,反差颇大的两位欧洲领导人殊途同归,奥妙何在?
首先,在欧洲范围内,德法两国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法分别是中国在欧盟第一、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第三大、法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两国首脑每次访华都会“满载而归”,这对于两国的经济和就业而言都至关重要。曾有人戏言“国家领导人就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的第一推销员”,如今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两位“第一推销员”自然会跑得格外勤快和起劲。
其次,中国对德法两国也另眼相看。
法国是欧洲大国中较早和中国建交的,长期奉行“独立自主”原则,曾于艰难时代对中国“雪中送炭”。作为拥有完善高科技研究、生产体系的发达国家,法国对向中国输出高科技技术、产品较为慷慨、开放;德国虽和中国建交较晚,但双边关系发展十分迅速,德国企业较早意识到向中国输出技术、工艺的重要性,其产品、服务也在中国享有不错的声誉。简言之,德法两国有中国急需的一些东西,而且较其他发达国家更乐于向中国输出、转让。
第三,德法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一定默契。
作为欧盟两大支柱,德法两国在许多领域都有密切的默契和互动,在对华政策上也不例外。默克尔是德国政坛常青树,而奥朗德是和她同时在任的第三位法国总统,但她不管和哪位法国总统“演对手戏”,彼此间总能在“中国话题”上相互呼应。此次两位领导人访华前,法德两国驻华大使在《人民日报》联合发表文章,强调两国均已在多年前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国家,并表示“放眼世界,尤其在欧盟,没有哪两个国家像德国和法国在政策上如此紧密协调”。
同为“中国常客”,德法也各有侧重。
德国和中国一样是贸易出超国,且对华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因此对反倾销等兴趣不大,却热衷于和中国探讨“中国制造2.0”“一带一路”等领域的合作前景。法国则是欧盟国家中对华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在反倾销方面会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而在和中国进行制造业、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时则更偏重大企业、大项目。两国都愿意成为中国的全球伙伴,但德国更强调共同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项目的意义,法国则常常和中国讨论合作开发“第三市场”——比如非洲甚至英国,这也和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不同角色、定位有关。
两位领导人这次来华,都带着大批阁员、商界人士而来,满载“大单”而去,但默克尔谈经济、合作的成色更“纯”,奥朗德则将较多精力放在和中国谈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在即,奥朗德希望中国在气候谈判领域给予法国更多响应和支持——哪怕象征性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