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又想起颜回,这位孔夫子的上首弟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这样赞叹他的这位爱徒。最早读到这段话在20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少年,只身在外求学。颜回的形象深深地印入我的心田,使我在寂寞中,心生一份庄严和自负。
翻一翻《论语》,有关颜回的句子实在不多。其中主要是孔子对他的赞叹,除“贤哉”这一段外还有几条:
其一,夫子说颜回终日听他的教导,“不违如愚”,下去一省察,原来“回也不愚”。
其二,孔子问他的弟子子贡:“你和颜回比哪个强?”子贡忙答:“我哪能和颜回比呀!颜回闻一以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于是孔子感叹道:“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其三,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哪位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其四,孔子赞叹颜回“三月不违仁”,至于其他的弟子只能偶尔一至。
……
不过,这些记载中最能传达颜回人格气质的还是“贤哉”一段。这几句话足以唤起我们对一位圣徒的想象:文弱,沉默;在偏僻的巷陌里,箪食瓢饮,兀坐终日;落落寡合,却怡然自乐。但不能说这是枯寂与逃避,因为这生命景象中透露出活泼与坚毅,那种以道自任的勇气,确乎不拔的力量会使人发问:颜回看到、体悟到了什么,使他如此乐之不疲、随顺自安?
这不是我个人的想象。颜回确实打动了历史上的许多人。最典型的是宋代以后,受禅宗的影响,儒者们舍弃训诂辞章之学转而探寻孔门心法,他们关注的第一个题目便是所谓的“孔颜乐处”。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乐,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那么,他们乐在何处呢?宋代理学大儒周敦颐就教他的弟子程颐、程颢“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这分明就是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周敦颐曾随佛印禅师参禅。有一天,看见窗外草生,大悟,说:“与自家意思一般。”遂写了一首偈语呈与佛印禅师,其中最后两句说“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看不厌”那就是其乐陶陶了。想必周敦颐体悟到了“孔颜乐处”。
颜回之乐,所乐何事?这对今天的我们是个难以参透的谜。颜回自然不是乐箪瓢陋巷,他不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关键能虽苦尤乐。他的乐是自足自发的,不以外在环境为转移,就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汩汩不息,无有穷尽。朝如是,夕如是;贫贱如是,富贵如是;甚至,生如是,死亦如是。
惭愧呀,我们这些现代人!我们整日忙碌奔波,有几个人能欣赏自性中那本有的安详快乐?有几个人能不借助外在声色的刺激度过一个充实的周末?又有几个人能独自在灯下读完一本圣贤书?很少很少。
所以,我们迷惘苦闷,会围观一位落水者的挣扎无动于衷,会无视街头歹徒的暴行匆匆逃走;预言末日的流言蜚语会让我们惶恐不安,巫婆神汉的魔幻表演能使我们心醉神迷……也有一些人冷静下来,找到佛法。但我希望他们不要以急功近利和股票投机的心理去学佛,那样会忘失自己生命中本有的财富而始终得不到安乐。
佛法是一种安乐法门,它是要我们以法自安安他,以法自乐乐他。这个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自性里,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如果我们能返观内照,承担得起,则乐自心生,向别人说一句都来不及。这,正是颜回之乐的真意。颜回,这位圣徒,他静定的身影展示出生命本来的自然风光。我又想起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