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逝去的大师 重现的经典

□ 王晶晶 《 环球人物 》(

    如果用电影的分类去划分书,《西南联大国文课》一定是一部纪录片。印在纸上是《论语》《左传》《鲁迅示众》《巴金父与女》等篇名,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朱自清、浦江清等西南联大中文系名师鲜活的面孔和不朽的风骨。

    从1938年至1942年间,由这些中文系名师主持参与的联大一年级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70年过去,斯人已逝,名校已散,当年的教材却从故纸堆中寻回,经典重现。重印的《西南联大国文课》,分上中下三编,上编12篇,以《论语选录》《柳宗元封建论》《顾炎武日知录·廉耻》等古文名篇为主;中编17篇,收录了胡适、鲁迅、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等现代文名家之作;下编则是27组诗词,有《楚辞·九歌·国殇》《王昌龄从军行》《陶渊明咏荆轲》等。

    国内目前的文选类大学语文课本,不下40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语文教材,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选择文章时不免受时局影响,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到上世纪80年代大学恢复语文课,徐中玉等人重编《大学语文》教材;再到2005年北大教授钱理群编选的《大学文学》广受好评,大学语文的偏向越来越文学化、经典化。而70年前,联大这本教材,则会通了自由与传统。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在为《西南联大国文课》撰写的导读中写道,课本中蕴藏的精神“能够既抓住希腊文化的‘科学’与‘民主’因子,又抓住中国传统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理念。”

    要了解70年前的这本教材,还是先来看看西南联大的国文课。

    这是面向全校一年级新生的一门必修课。当年那些刚跨入联大校门的“新鲜人”,真是幸运得很,北大、清华、南开的众多大师,杨振声、朱自清、刘文典、罗常培、罗庸、闻一多、魏建功、王力、浦江清……可谓极一时之选。每人轮流教两星期,各选各的教材,罗庸讲《论语》,闻一多讲《楚辞》,朱自清讲《古诗十九首》,许维遹讲《左传》,魏建功讲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此阵容强大的一门课,想必任何一个青年学子,都会为躬逢其盛而庆幸。

    名师们各有所长,讲起课来棱角分明。闻一多讲《楚辞》,开头总是要说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罗庸上课,不带一片纸,原文早被他牢记于心,甚至连后世的各种注解,他也能随口拈来。杨振声、朱自清……又是另外的风格。

    当年的联大学生汪曾祺曾回忆过这本教材:《论语》选“冉有公西华侍坐”,那种重个性、轻利禄、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对联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魏晋不选庾信、鲍照,除了陶渊明,用相当多篇幅选了《世说新语》,这和选“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用意有相通处……还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一般中学生都读过一点李清照的词,不知道她能写这样感情深挚、挥洒自如的散文。这篇散文对联大文风是有影响的。这是教育的作用,也是选文教授的用心所在。

    国文课小小一隅,照见的是整个联大。这种治学风格让它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正如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所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向京:每个雕塑都是我思考的问题
导演马蒂诺:幽默即金钱
逝去的大师 重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