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涅瓦河畔每日鸣炮,纪念雕像随处可见

圣彼得堡,革命开始的地方

□ 本刊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曲颂 《 环球人物 》(

    “在圣彼得堡你会一直上看下看,脖子会累坏的。”这是我第一次从俄罗斯人那里听到对这座历史名城的评价。果不其然,迈入这座北方之都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目不暇接,每一个街角都仿佛历史的碎片,拼接起伟大人物的一生。

    1703年,彼得大帝始建圣彼得堡,9年后迁都于此,之后的200多年里,这里一直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诞生了许多影响世人的文学家、艺术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里在这里写出了《狂人日记》《外套》等名作,至今“海洋街”“豌豆街”“铸铁街”等街道仍然按着他小说中的顺序排列着;涅瓦河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内,静静伫立着柴可夫斯基的墓碑,讲述着《天鹅湖》的音乐故事;那些随处可见的宫殿与教堂,更是见证了沙皇帝国时期的辉煌与动荡……

    然而,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圣彼得堡最耀眼的标签,是革命。1917年11月7日,圣彼得堡(当时称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因为起义爆发于俄历10月25日,因此又被称为“十月革命”。

    宫殿外的大屠杀

    深秋时节的圣彼得堡已经过了旅游的黄金期,冷风不时就会卷来一阵冷雨。中午难得迎来了一阵晴朗,我便随着人群,在涅瓦河畔漫步。突然,远处传来“嗵”的一声巨响,瞬间压倒了四周的喧嚷。吓了一跳的人们纷纷望向声音源头,才发现是彼得保罗要塞每天正午的例行鸣炮。

    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涅瓦河中的兔子岛,通过桥梁与河岸连接。1703年5月,彼得大帝在这座小岛上举行了整座城市的奠基仪式。要塞根据兔子岛的形状建成六棱星型,最初用来抵御瑞典入侵,后来变成了沙皇的政治犯监狱。

    要塞对岸就是大名鼎鼎的冬宫。这座白绿相间的巨大建筑始建于1721年,原本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被称为俄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如今已被改建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冬宫外是一个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中央纪念柱上的天使目睹了一次次阅兵、一代代沙皇与民众见面,以及1905年惨绝人寰的“流血星期日”。

    20世纪初,沙皇尼古拉二世掌控整个俄国。他的对外扩张和对内改革都遭遇瓶颈。1904年,俄国同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日俄战争,结果惨败,越发困窘的局势使工人们开始决定进行反抗。

    1905年1月17日,圣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的1.2万工人开始罢工。几天之内,整座城市罢工人数就达到15万人。此时宪兵司令祖巴托夫提出了一个残忍的镇压计划。他安排一名叫格奥尔塞·加邦的牧师,鼓动罢工的工人说:“你们可以上街举行和平游行,把你们的要求和希望告诉沙皇。沙皇一定会接见你们。” 一部分人相信了加邦的鼓动,在请愿书上签了字,准备参加游行。

    1月22日清晨,10多万工人带着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举着教堂的旗幡、十字架、圣像和沙皇的画像,从郊区向冬宫进发。然而,冬宫广场上早已埋伏了沙皇的军警,游行队伍一到达,他们就开始射杀。广场上挤满了游行群众,沙皇的骑兵不断向人群开枪,1000多人因此丧命。

    这一天是个原本该做礼拜的星期日,但圣彼得堡却血流成河。从此,俄国工人把这天叫做“流血星期日”。

    冬宫外的大屠杀彻底激怒了俄罗斯人民,工人、农民纷纷起义。1905年,俄罗斯大地上枪声不断。虽然这场革命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它为12年后的“十月革命”埋下了伏笔。

    列宁与斯莫尔尼宫

    “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有好几个月,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隐蔽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夫湖畔。”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从《绿色的办公室》这篇小学课文里第一次听说圣彼得堡的。因此,在我的记忆里,圣彼得堡与列宁不可分割。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出生于辛比尔斯克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哥哥乌里扬诺夫曾是民意党人,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杀害。受哥哥影响,列宁也走上了革命之路。1893年,列宁来到圣彼得堡,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成立不久,他因为“谋反”被捕,1897年被流放西伯利亚。

    “流血星期日”之后,列宁回到圣彼得堡领导革命,当时他已经是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人物了。1905年12月,随着起义被镇压,列宁又开始了长达12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17年1月,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折磨得苦不堪言的俄国人民再次发动大规模示威,3月8日就爆发了推翻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的“二月革命”,并出现了克伦斯基等资产阶级领导的临时政府和无产阶级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推翻沙皇后,并没有停止帝国主义战争计划。为了领导工人、士兵取得最后的革命胜利,列宁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开始酝酿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当时他的大本营——布尔什维克党的军事革命委员会,就位于涅瓦河拐弯处的斯莫尔尼宫。

    如今,我眼前的斯莫尔尼宫,看起来就像是一位恬静的少女,融合了巴洛克与拜占庭两种艺术风格。蓝白相间的修道院与华丽的廊柱呈现出皇家气质,令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革命者运筹帷幄的地方。斯莫尔尼宫原是伊丽莎白女皇为太子妃叶卡捷琳娜二世修建的住宅,叶卡捷琳娜登基后将部分房屋改造成女子寄宿学校,因此这里处处散发着18世纪末的柔美气质。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斯莫尔尼宫,领导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11月7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受列宁命令,向冬宫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这便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第二天,临时政府成员基本全部被擒,“十月革命”获得胜利。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彼得格勒被改名为列宁格勒,意为“列宁之城”,斯莫尔尼宫则成为这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一直保留到今天。

    尴尬的列宁像

    在俄罗斯,很多城市的主干道都叫做“列宁大街”,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常常有一座列宁雕像。这座曾经叫“列宁格勒”的城市更是少不了列宁的踪影。

    我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位俄罗斯摄像师季莫菲,他是一个列宁像爱好者。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圣彼得堡的列宁像都有一个共同点——额头特别大。“就像你们中国的寿星。”他说。

    芬兰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的列宁雕像是众多雕像中最具意义的一座。1917年4月10日,列宁结束逃亡回到俄国时就在这里下车,并在彼得格勒的工人面前发表了重要演说。2009年,这座雕像被不明人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虽然雕像修好之后又回到了原位,但是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圣彼得堡人对“十月革命”态度的转变。

    事实上,随着苏联解体和随之而来的信仰崩塌,不少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历史做出了另一番评价。列宁格勒重新被改名为圣彼得堡,原本被定为“十月革命节”的11月7日也取消了庆祝活动,直到2005年才作为“军人荣誉日”重新出现在俄罗斯人的日历中。列宁雕像也随之陷入了尴尬的命运,据统计,圣彼得堡已经有34座列宁像因为各种原因被拆除,现在留下的列宁雕像还有53座。

    革命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这座城市仍然保留下了那些热血的瞬间:俄罗斯政治历史博物馆内,收藏着沙皇和苏联时期的诸多档案,将革命历史一一呈现;战神广场的纪念碑下,埋葬着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中牺牲的勇士,铭文描绘出炮火中的彼得格勒;静静停靠在涅瓦河畔的革命功臣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至今仍是这座城市的象征……看到这些,我想起了苏联女诗人奥·别尔戈利茨写的那句诗——“什么都没有被忘记,谁都没有被忘记。”

    要离开圣彼得堡时,街边已是灯火通明。我站在火车站广场上回头看,对面十月酒店的楼顶上有几个大字骄傲地闪烁着,上面写着:“列宁格勒——英雄城市”。 

娱记女王查小欣,抱负在笔下
BBC名嘴,对中国很好奇
“马桶狂人”,自信长在骨子里
成功是因为更用心
圣彼得堡,革命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