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陆第一影评人”周黎明谈当下电影

票房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

□ 本刊记者 张忆耕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周黎明,1962年生,浙江人,撰写电影评论10多年。中山大学硕士,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就读并获MBA,同时进修影视制作和研究。已出版的作品有《学会“肤浅”》《好莱坞启示录》《四面楚歌》等。

    周黎明很久没写影评了。顶着“大陆第一影评人”的称号,他的最近一篇关于中国电影的评论还停留在去年10月份上映的《黄金时代》。

    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周黎明为“中国的罗杰·埃伯特”(美国著名影评人,在好莱坞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这或许与他的旅美经历有关。2001年,身居美国硅谷的周黎明,利用空余时间为国内媒体撰写关于西方电影的影评。他的评论风格自由,有趣亲民,与当时沉闷的学院派形成鲜明对比,受到大批读者的欢迎。

    更难得的是,周黎明对中国电影的评论毫无虚矫。据说,张艺谋手下团队曾专门不请周黎明提前观看《三枪拍案惊奇》,因为“他们大概知道该片质量不佳,周黎明不可能对它进行夸奖”。《小时代1》上映时,周黎明批评它是一朵“奇葩”,拜金程度已经超出底线,大量的郭敬明粉丝围攻周黎明,随后郭敬明本人也加入到论战中。

    从事影评这么多年,难免遇到“你行你上”的嘲讽,这次周黎明还真亲自出马了。由他改编、执导的王尔德经典话剧《不可儿戏》刚刚结束了10场演出;去年他编导的话剧《环路男女》马上要迎来第二轮的全国巡演。这当然不是为了回击那些揶揄讽刺,对周黎明来说,无论影评,还是话剧,都是自己众多表达中的一种,重点不在于说的方式,而在于说的内容。

    王思聪是王尔德的隔代真传

    可能是写影评太有名气,大家都忘记了周黎明的专业是英美文学,英文写作才是他养家糊口的本职工作。如此看来,改编话剧《不可儿戏》算是他回归本行。

    《不可儿戏》是19世纪爱尔兰剧作家王尔德创作的一部讽刺风俗喜剧,充满了对维多利亚时期英格兰社会以及上流阶层的嘲讽。1895年在伦敦首次公演后,大受欢迎。120年后,周黎明将它移植到中国。原著里,巴拉克诺夫人侃侃而谈自己的审美:“法国歌都不太正经,德国歌听起来就正正派派”,周黎明把它改成“凤凰传奇不行,太俗,王菲吧,我老怕她出家”。原著中引出故事的是一个刻了字的香烟盒(当时香烟盒非常贵重),周黎明把它换成了iPad,因为上面的微博微信同样能起到透露信息的作用……在周黎明看来,改的都是表象的东西,原著的精髓没变。

    《环球人物》:王尔德的精髓是什么?

    周黎明:在于他的自嘲精神。他是一个很物质、很入世的人,对财富、名利、美貌都是有追求的。但他在表达了对所有世俗东西的追求后,还把它们嘲讽了。这是他高级的地方。他虽然追求这些,但也知道它们并不代表最终的幸福。

    《环球人物》: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将王尔德引入中国?

    周黎明:因为《不可儿戏》里描绘的社会心态,跟当下中国非常契合。这个故事在30年前的中国绝不会被接受,而当下中国对待金钱、名利不再是二元化的态度。比如被网友们称为“国民老公”的王思聪,他过着被人羡慕的富二代生活,同时也批评其他富豪。可以说,他既享受财富名利,又调侃戏弄它。在这一点上,王思聪是王尔德的隔代真传。如果还没满足温饱,这种心态可能个别人会有,但不能成为一种社会心态。这是社会物质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我做这部戏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文学考古,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它的当下性。

    《环球人物》:中国版的《不可儿戏》和原著嘲讽对象是一样的吗?

    周黎明:都嘲讽了人们对财富的盲目追求。观众会觉得,台上的人很可笑,但又会隐隐觉得那个人的很多想法跟自己是一样的。它的讽刺再怎么刻薄,终究是善意的。不像以往,对财富的讽刺是一个阶级分析的立场。《不可儿戏》实际上在讲,我们每个人都有瑕疵,都有可笑、荒唐的一面。它就像是在舞台上立了一面镜子,让你照照自己,原来我们在对待财富、名利上有多可笑。我们可以追求名利,但要稍微超脱一点。

    IP电影热是投资者没有眼光

    周黎明开玩笑说,《不可儿戏》更适合拍成电影,因为故事轻松,符合如今电影圈最火的IP电影概念。IP是指知识产权,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或某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的影视版权,就可以称作IP电影。2012年,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甄嬛传》成为现象级电视剧;2013年,《致青春》的改编引爆了青春电影题材;2014年,《古剑奇谭》《匆匆那年》登上荧屏和银幕;2015年,《何以笙箫默》引爆全屏幕;就连《新华字典》最近也被立项计划拍摄电影。

    《环球人物》:如何看待IP电影?

    周黎明:IP电影是制作人在没有眼光时的一种保险措施,不仅中国有,美国也有。实际上电影老板买的就是它的人气。但这种影片很少拿奖,或是受到同行的尊重。

    《环球人物》:目前来看,IP似乎已成为票房的一种保障。

    周黎明:并不是贴了有名的标签就一定会红。有人说,电影《同桌的你》走红是因为同名歌曲,几年前《康定情歌》也被拍成电影,票房却很惨淡;电影《左耳》改编自网络小说,成绩不俗,《我是女王》同样来自网络小说,却赔得一塌糊涂。大家只看到那些走红的IP,对失败的全部装作看不见。

    《环球人物》:据媒体报道,目前网络小说版权几乎被买光。以郭敬明为例,他的小说影视版权3年内涨了近10倍。

    周黎明:做IP本身没错,但把它推向极致就显得荒谬。盲目追捧IP凸显了投资人没眼光。他们之前把重点放在明星身上。行业内有个段子,称范冰冰、黄渤、黄晓明、Angelababy 为“漫咖啡四大神兽”,意思是说,在咖啡馆谈影视、拉投资,一提阵容就会有这4个演员;而鹿晗、吴亦凡、李易峰、陈伟霆,统称为“PPT之神”,什么节目招商引资,都把这4个“小鲜肉”列在洽谈邀请的名单里。而现在,这些不会看剧本的老板又盯上了拥有庞大读者量的网络小说。

    在好莱坞,具有远见卓识的电影老板,每年都会投几部不被别人看好的影片。比如《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没有明星,故事也冷门,居然就成了。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才是值得自豪的事。

    《环球人物》:网络小说改编热,是因为原创力匮乏?

    周黎明:的确,我们的创作力非常匮乏,更糟糕的是,大量来自互联网的资金开始进入,认为用钱可以砸出来好电影。这是对电影的误解。偏偏这一行,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灵感和创造力。

    多烂的电影都有人看

    采访当天正值《小时代4》上映,周黎明坦言没兴趣关注,“不想再给他们做广告了”。说到当初为何会关注这样一部电影,周黎明表现得很无奈。当时《小时代1》入围了一个由他担任评委的电影节,包括周黎明在内的评委们都没投票给它,但它一路得奖,“最好笑的是,最后一轮的票数,比所有评委的人数还多。”在周黎明看来,“你赚你的钱就好了,不要再想拿个什么大奖,大奖就应该归像《亲爱的》这样的电影,那是有人文追求的。”

    《环球人物》: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好电影?

    周黎明:肯定不能因为有高票房就说它是好作品。票房只代表商业上的成功,跟艺术上的成功完全不相干。很多媒体把这两样混为一谈。这很可怕,导致电影排名完全由票房决定。最佳影片和最赚钱影片应是两张榜,理想状态是,它们中某些影片是重叠的。但最近这两年,重叠的影片越来越少。

    《环球人物》:专业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优秀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少,奇怪的是票房成绩却逐年攀高。

    周黎明:当前的电影行业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电行业,处于一个很初级的水平,多烂的产品都卖得出去,因为市场需求非常大。目前观众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喂什么都觉得好,根本不看演技、故事。这在国内上映的所谓好莱坞大片上,尤其明显。几年前,我就说过,中国市场已成为好莱坞烂片的救命稻草,因为我们照单全收。

    《环球人物》:相比之下,文艺片的市场成绩大多非常不理想。

    周黎明:通常文艺片的票房要比商业片低一些,美国也一样。但好莱坞是两条腿走路,拍商业片赚钱,也拍一些投资回报率没那么高的影片,或满足社会责任感,或满足对美学的追求。这在电影工业中才是正常的现象。虽然我们现在的票房越来越高,但路越走越窄。同类型同题材的影片扎堆,情节也大同小异。我曾想拍一部剧,把所有被用烂的桥段都放在一起,从第一分钟就洒狗血直到最后,不过我担心现在的年轻观众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反讽剧。

九旬画家陈佩秋:艺术也要讲科学
票房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
孤独是希望者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