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央视洋主播,在中国找到北

马厄因为一条广播来到北京,一干就是12年

□ 本刊记者 卢楚函 宋元元 □ 实习记者 赵之誉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埃德温·马厄,1941年生于新西兰,曾是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记者和播音员。2003年来到中国,成为央视英语频道首位外籍主播。

    蓝色细框眼镜,一丝不乱的金发,浅灰色西装,脊背直挺,约略严肃的神情,不疾不徐说着英语——《环球人物》记者面前的埃德温·马厄,一派主播范儿。面前的咖啡桌,瞬间就成了他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主播台。

    来中国12年的马厄,终于找到了感觉。他的新书《找得着北》出版,作为对7年前他那本《找不着北》的回应。“现在,我完全可以摸得清‘方向’——找到了归属感”,他笑道,“但是地理方向上,我还是有点找不着北”。

    曾是墨尔本名嘴

    “有一次,我正主持着《今日亚洲》节目,导语读到一半,我的手机欢快地响了起来。我竭力掩饰惊慌的表情,也不伸手去拿手机,这样更露马脚。我努力用胳膊肘去按手机,希望能按到一个键让它闭嘴,不过一切都是枉然。我琢磨着,是不是这样结束新闻呢?如果您觉得听到了手机的铃声,那可能是您的手机,也可能是我的。最后,我决定还是不提了,可能有些观众还真以为是他们自己的手机响了呢。”在新书《找得着北》里,马厄用他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讲述着自己在央视英语频道镜头前后的工作和生活。

    他还入乡随俗地学会了衣服色彩所代表的中国式含义,“在一次报道中国南部一起矿难事故前,我突然发现自己上班穿的是深色西服配红领带,于是赶紧把领带换掉。”

    除了这些工作中的小插曲,马厄很乐于谈及自己的同事们,比如芮成钢,“2007年陆克文(凯文?拉德)当选澳大利亚总理的前夜,芮成钢要对他进行采访。在新闻室,芮问我采访‘我的朋友凯文’时要注意什么。我说,不管你跟他是什么样的哥们儿,你采访时都不应该叫他‘凯文’,而应该叫‘拉德先生’。但我的建议,他没听。”

    到如今,马厄已经从事了近50年的媒体工作。他调侃道:“我从小学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家乡新西兰勒文市每天送报。”

    来中国之前,马厄在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担任天气预报解说员,在墨尔本早已家喻户晓,喜欢他的观众组织了“马厄欣赏协会”。“我报天气预报没有稿子,喜欢即兴发挥。一位小童子军来到电视台,想让我当晚报天气时用他花花绿绿的指挥棒,上面有他们第二天演出的宣传牌。”

    直播中,马厄举起指挥棒说:“我跟那孩子说了,不能在电视上展示这东西,更别指望我在电视上帮他做广告,说什么明晚8点在市政厅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就这样,免费广告播了出去。这一小举动慢慢演变成大流行,人们纷纷送来各式各样的指挥棒。

    一条广播做媒来到中国

    “妻子过世后,我来到这座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俩过往的城市。对我来说,这就像疗伤。”跟《环球人物》记者谈及来北京的初衷,马厄依旧难掩伤感。

    2000年,陪伴马厄33年的妻子因癌症离世,悲痛让他离开了播音工作,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好像在没有出口的路上游走。”

    2003年4月的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马厄的生活发生了转弯。他打开了放在厨房里的那台老古董收音机,胡乱调着频道,一阵噼里啪啦的噪音后,声音逐渐清晰起来,“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我们在北京向澳大利亚广播。”

    广播结束后,马厄“头脑发热”地给国际广播电台发了一封邮件,问对方想不想让他来培训播音员。3天后,他收到肯定的回信,于是他到了中国。2004年,马厄被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聘用,成为该频道第一位外籍新闻主播。

    初来中国的马厄,对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充满好奇。工作之余,他东游西逛,开始了他称之为找不着北的“冒险”。有次马厄坐在公园长椅上吃煎饼,有个推销东西的老汉凑了过来,发现实在无法沟通后,老汉抓起他的手,把自己粗大的手贴上来,和他的手指对齐比大小。之后,老汉又用大拇指和中指夹起马厄手背上的汗毛,然后指了指自己没有汗毛的手,大笑着说了声再见就走开了。马厄诧异之余,笑言这个举动让他们彼此有了“肤”浅的认识。

    当然,他也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比如,他去超市买手帕却一无所获,中国同事告诉他:“我们过去用手帕,现在都用纸巾了。”马厄只好让女儿在澳大利亚买了寄到中国,收到的手帕上印着“中国制造”。

    12年过去了,马厄在找到北的同时,还有了一个“中国儿子”小徐。“刚来北京时去大钟寺玩,认识了小徐,他邀请我去他家。小徐的父母半句英语都不会,由于不能直接沟通,老徐越来越觉得不痛快。为了打破僵局,老徐拉来一把椅子,开始唱歌,打破了语言的障碍。”熟悉了之后,马厄还会在小徐家里一起过除夕,“鞭炮震耳欲聋的声响,让我感觉是在战场。”

    批评,是每个国家电视台都要面对的

    “‘这是央视9套的埃德温?马厄。’总理伸出手,用英文清晰地说道:‘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我也向他问好。当时我能说的中文最多不过是‘您好’,还有其他几个问候语。于是,我请翻译帮我转达。我说温总理是我最喜欢的中国领导人,而且我特别喜欢他的微笑。听完翻译的转达,总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这个场景,发生在2007年中国政府“友谊奖”的颁发现场,该奖是政府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马厄说:“那天是我人生中的一个亮点。”

    然而,让马厄始料未及的是,这些亮点也成为一些西方媒体攻击他的焦点:一个具有如此丰富新闻经验、在西方主流电视台功成名就的主持人怎么跑到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机构去了?《洛杉矶时报》批评马厄“给所有西方记者丢了脸”。

    马厄坦然应对:“这些批判者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对新闻报道方式的批评,不仅仅是央视,也是每个国家电视台都要面对的。在一个机构工作,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个团队以及它的规矩。我只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让这个节目更好。”

    作为第一线的新闻主播,马厄主持了《新闻一小时》《环球瞭望》《中国24小时》等栏目。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也向记者直言他所看到的问题:“雾霾爆表,交通拥堵,但政府实行汽车限号后,很多家庭就买两辆车来规避这个问题。还有,北京的房价远高于普通人的收入水平。”

    2012年,马厄被授予在中国永久居住的权利。“之前我告诉过我的儿女们:也许有一天我早上醒来觉得自己经历的已经够了,就会决定回去。但那天一直没有到来,因为这里总有东西能让我留下。”

校园暴力中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秀英奶奶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央视洋主播,在中国找到北
“彩虹”之路上的关键人物
实践梦想不难,坚持梦想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