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东汉丝路上的最后荣光

汉安帝虽无能却有左膀右臂,蔡伦和班勇名扬西域

□ 吕文利(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东汉第六位皇帝,公元106年即位,由邓太后临朝听政。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刘祜亲政,镇压邓氏外戚集团,并重用宦官以及阎皇后外戚。公元125年,刘祜崩,谥号“孝安”,葬于恭陵。

    东汉的极盛之时出现在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当时,汉和帝在内扫清外戚,在外重设西域都护府,维护了丝绸之路上的和平,创造了历史上的“永元之隆”。可惜盛极必衰,他之后的皇帝,就一个不如一个了。

    不得不提的便是汉和帝的侄子——汉安帝刘祜(音同户)。这位皇帝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实在没用,荒淫无度;二是他也实在好命,稀里糊涂就当了皇帝,而且身边还不乏能力高超之人。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傻人有傻福。

    傀儡皇帝

    105年,汉和帝驾崩,只留有长子刘胜,和一个刚出生100多天的小儿子刘隆。皇后邓绥嫌刘胜体弱多病,就选择了襁褓之中的刘隆为帝,自己则临朝听政,尊为邓太后。可惜天不遂人愿,刘隆仅仅当了8个月的皇帝就夭折了,东汉皇室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为了继续把持朝政,邓太后看上了年仅13岁的刘祜。

    刘祜从小就是个听话之人,看起来毫无长处;他的父亲清河王刘庆是汉和帝的哥哥,虽然贵为王爷,但安分守己。刘祜这种无才无势的背景正中邓太后下怀。106年,刘祜被立为帝,史称汉安帝。

    13岁是个不大不小的年纪,虽然当时不得不做个傀儡皇帝,但刘祜又不甘心做个傀儡,等年纪稍长,他就处心积虑地夺权。坦率地说,邓太后是个知书达理、有才能干的女政治家,在其临朝听政期间(105年—121年),以班昭为顾问,关心百姓疾苦,把国家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保持了全国稳定的局面。

    邓太后这厢实权在握,日理万机,刘祜那边就深居宫中,整日与宦官江京、李闰以及乳母王圣等秘密谋划,伺机铲除邓氏集团。121年,邓太后一死,他们就一哄而上,群起攻击邓氏外戚集团。刘祜亲政后,更是对这些宦官、乳母等大加赏赐,并宠爱阎皇后,大封阎氏外戚集团,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导致东汉的形势急转直下。

    纵观刘祜当政的20年,尤其是亲政后的5年,后人给他的评价是不理朝政,吃喝玩乐,外戚和宦官专权,可以说东汉衰败的转折点就是在汉安帝时期。不过,这位无能皇帝在任期间,朝中却有一文一武两位大臣——蔡伦和班勇,声名远播,也算是为汉安帝一朝挽回了点面子。

    造纸术造福天下

    说起蔡伦,人人皆知他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还称他是湖南自古以来第一个名人。不过,准确来说,造纸术西汉就有了,今天在甘肃天水、西安灞桥、新疆罗布诺尔以及敦煌,人们都能找到麻纸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原运往西域的痕迹。而蔡伦的功绩就在于,他改良了民间的造纸术,使其成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一项发明。

    蔡伦出生于桂阳郡(现湖南耒阳市)的一个穷苦家庭,12岁就进宫做了太监。穷人孩子早当家,蔡伦年纪虽小,但极会察言观色,左右逢迎。汉章帝建初中(大约公元80年),由于表现出色,20岁左右的蔡伦就担任了一个名为“小黄门”的小官,管理一些宦官。正是在这个岗位上,蔡伦得到了锻炼,自己也抓紧时间学习知识。

    蔡伦为人聪明又办事稳妥,深受汉章帝的窦皇后信任。窦皇后虽然很有姿容,也得章帝宠幸,但是她未能给章帝生出儿子来,所以她很嫉妒宋贵人生了太子刘庆,梁贵人生了儿子刘肇,就指使蔡伦诬陷宋贵人,致使宋贵人自杀,太子刘庆被废为清河王;后又以同样的手段迫使梁贵人忧愤而死,并收养其子刘肇,视为己出。当10岁的汉和帝刘肇即位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升蔡伦为“中常侍”,常年随侍皇帝左右。因此,蔡伦就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到了休息的时间,他还进行田野调查,亲近底层民众,这不但使得他了解了民间的疾苦,而且也学习了民间的一些制作工艺。

    公元98年,蔡伦被任命为尚方令,主管制造尚方宝剑等宫廷器物。正是在任职尚方令期间,蔡伦改良了造纸术。造纸术发明以前,我们的先民先是结绳记事,后是以石头、甲骨、简牍作为文字的表达材料。随着知识的成倍增加,必然要求传播更为便利,于是在民间已有用黄麻、布头、破履等造纸的技术基础上,蔡伦利用尚书令的特殊身份,运用宫廷里的精密器具和人力物力,改良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破渔网等做原材料,经过严格的水浸、切碎、洗涤、蒸煮、舂捣、配浆、干燥等工序,制作出了纸张。这种纸张价格低廉、工艺简单、便于携带、易于推广。

    公元105年,蔡伦带着改良后的纸向汉和帝报告,皇帝龙颜大悦,下令全国推广。此后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之后又推广至全世界:至迟在公元3世纪末时,造纸术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地。唐朝时,传到了中亚、东南亚等地,再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到了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后,蔡伦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因为这个汉安帝正是被蔡伦诬陷而死的宋贵人的孙子、废太子刘庆的儿子,焉能不恨蔡伦?他逼得蔡伦自首受审,而蔡伦则不愿受辱,干脆梳洗完毕,穿上华美的衣服,从容地喝下一碗毒药,自杀身亡。

    班氏家族建功立业

    如果说蔡伦造纸是东汉文化层面上的辉煌,那么班勇则代表了其在武力层面的最后荣光。班勇是班超在西域时,与所娶的疏勒夫人所生的儿子,从小在西域长大,熟悉西域的语言掌故、风土人情。

    公元101年冬,在西域建功立业的班超派儿子班勇跟随安息国的使团回到汉朝。在东汉朝廷为各方举办的献礼大会上,班勇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姑姑——东汉才女班昭。那天班昭很激动,还即兴作了一篇《大雀赋》:“嘉大雀之所集,生昆仑之灵丘……翔万里而来游。集帝庭而止息……自东西而南北,咸思服而来同。”

    第二年,年老的班超也回到汉朝,班氏家族团圆。不久,班超因病逝世。此后西域都护大多所遣非人,到了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为西域的形势不利,遂罢都护,将在西域屯田的士卒全部撤回,汉朝与西域的关系再一次中断。

    这一中断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西域复被匈奴所控。匈奴因为以游牧经济为主,无法自给自足,掠夺与贸易就成为补充游牧经济的手段。匈奴控制西域后,对西域收取高赋税,加上不断驱策西域各国侵袭东汉的西北边境,造成了西域各国背离匈奴、乐于向汉的倾向。公元120年,当鄯善又受到匈奴的威胁而向汉朝求救的时候,引起了汉朝中央政府对通不通西域的大讨论。大多数人都持闭关之议,班勇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主张再次通西域。

    班勇认为此时西域鄯善等国乐于归附汉朝,是有利的条件,所以应该恢复敦煌营兵,重设西域副校尉,并派西域长史屯田楼兰,以北拒匈奴。然而,东汉政府一方面对西北边疆形势焦虑不安,同时又对通西域顾虑重重,所以就采纳了班勇的前半段建议:恢复敦煌营兵,设置西域副校尉,但对屯田的重要战略却没有采纳。公元122年,匈奴联合车师不断入侵东汉河西地区,形势越发严峻。

    公元123年,汉安帝终于下决心派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军500人出屯柳中。班勇以柳中为根据地,逐渐拓展,鄯善、龟兹、温宿、姑墨等国相继归附。

    接近于河西地区的车师是班勇最大的挑战。车师此时被北匈奴所控,要想全部打通丝绸之路,必须啃下车师这个硬骨头。班勇深得其父四两拨千斤之道,待龟兹归附后,他发动龟兹诸国的万余兵将至车师前王庭,击败匈奴伊蠡王,占据车师前部。125年秋,他又调集敦煌、张掖、酒泉等地骑兵和西域各国兵大破车师后部。 

    班勇攻破车师没过几个月,汉安帝就在南巡途中驾崩了,他的儿子刘保继位,史称汉顺帝。公元126年,班勇继续以五百勇士为班底,在西域纵横捭阖,最终使车师六国全部归汉。这年冬天,班勇又发兵击败匈奴呼衍王军队,丝路上只剩下焉耆、尉犁、危须等国没有归附汉朝。

    127年,班勇上书请求朝廷派兵攻打焉耆王元孟,于是汉朝派敦煌太守张朗率领河西四郡3000名士兵配合班勇在西域组织的4万余人,分两路进击焉耆。班勇率军从南道进击,张朗率军从北道进击,约好期限到达焉耆后共击元孟。谁知张朗心急,快马加鞭,提前赶到,迫使元孟乞降求和,让班勇白跑了一趟。更令班勇意想不到的是之后的无妄之灾,由于元孟不让捆绑,只接受派儿子到东汉去朝贡的条件,张朗和班勇因此皆获罪。张朗被判了死罪,后又被赦免;班勇因为没有及时赶到焉耆,被判下狱,后赦免,老死在家。

    虽然班勇最终获罪,但焉耆求和后,西域南北两道再次开通,西域各国恢复了与东汉的联系。此后,东汉又在西域设立了伊吾司马,恢复在伊吾的屯田,班勇也算是功莫大焉。同时,他还是一位善于记录的文人,继承了家族撰写历史的家风,处处留心西域的历史与风土人情,撰成了《西域记》一书,成为《后汉书·西域传》的重要史料来源。

    汉安帝时期的东汉政府,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经营远不如汉和帝时期。可以说,汉安帝时期就是东汉没落的前兆。但从文明大势来说,还是有诸多亮点,蔡伦改良造纸术造福全人类,班勇复通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汉朝与外部的联系,而各个族群不断地侵犯中原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族群融合,给东汉的西域经营和丝路开发,带来了最后的荣光。

东汉丝路上的最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