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不少政要一卸任,便专心敛财,这已屡见不鲜。这不,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又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
英国媒体透露,布莱尔个人身家约6000万英镑(1英镑约合9.7元人民币),是他早前所宣称的3倍。他卸职后,将办公室设在海德公园附近一套价值750万英镑的连排别墅。别墅本身是二级文物,还带有一个价值170万英镑的马厩楼。他和家人还拥有近10处房产,包括一个价值800万英镑的17世纪庄园和24套出租公寓。他还有架装饰豪华的私人飞机,出游时气派非凡。
布莱尔当首相时,一年赚20万英镑,下台后就不同了,他担任摩根大通银行顾问,年薪200万英镑;任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一年又挣回200万英镑;至于他给海湾国家的企业提供咨询,石油富豪们到底给了他多少钱,只有他自己清楚。
如此敛财,自然引来批评。英国《金融时报》曾刊文《布莱尔的逐金之路》,文章称,“我很难想出有哪位前政治领袖像托尼·布莱尔那样孜孜不倦地玷污自己的名声”,“他对个人财富执着得近乎疯狂的追求,会在历史上给他留下更黑的污点”。《太阳报》则说,布莱尔的特使身份和慈善家头衔让他不时进入公众视野,但人们分不清这些是他真正的工作,还是为谋利而弄的“挡箭牌”。
在欧美国家,政要卸职后,以演讲、出书、当顾问甚至去企业任职等方式赚钱,被公众称为“旋转门”。官员们上任时在门里深耕关系,卸任后便转到门外收获财富。克林顿从2001年卸任美国总统,到2013年他妻子希拉里卸任美国国务卿,这12年间他发表542场演讲,获得1.049亿美元(1美元约合6.1元人民币)。那段时间希拉里一直担任公职,所以没怎么赚外快。去年,他俩就一起猛赚。今年5月15日,希拉里参选总统后公开其家庭财务,证实夫妇俩去年共演讲100多次,收入2500多万美元,平均“出场费”大约25万美元。这样的收入,至少排在全美前0.1%。
这种华丽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很合理。欧美国家政要任期内的薪水不算高,退休金也不太多。关键是,他们退休时还很年轻,克林顿是55岁,布莱尔是54岁,不偷不抢,甩开膀子开辟事业“第二春”,也很自然。
但问题在于,下台政要们的赚钱术,离不开当政时积累的特殊政商渠道和人脉网络,并往往与特定的利益集团挂钩。他们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上。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卸任后进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担任高管,引起舆论哗然,因为他在位时批准了该公司与德国企业价值27亿美元的合作。在英国,曾发生2000多名退休军官到私营军工企业工作的事件,时任退伍军人协会主席的陆军中将基塞利因此辞职。在日本,官场曾出现过“55岁现象”——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等经济实权部门高官多选择在55岁退休,趁着年富力强转往大企业“发挥余热”。有一段时间,日本的高速公路工程招标,中标者几乎都以接近政府内定价格获得工程,原因就是有这些“旋转门”里出来的官员助力。
看似合理的“旋转门”,却折射出延期腐败的弊端、监管的缺位和自控能力的缺失。《金融时报》评论说,如果政要这种生财之道是正当的话,就应该出台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比如政府官员可以在何时、向何人收取报酬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美国《政府道德改革法》早就规定,卸任官员一定期限内不得参与和担任公职时职务范畴相关的业务。日本也曾出台规定,禁止高官退休后到企业任职。这些都没有挡住官员捞钱的手。
其实,根治延期腐败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旋转门”里面,也就是官员们在职时,就切断钱权交易的纽带,让权力运作在阳光之下。但是,在被各种利益集团控制的西方政界,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