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路怒症”,汽车时代的心理病

心理咨询师肖雪萍认为,这与教育修养无关,人们应该通过愤怒情绪去认识自己

□ 本刊记者 李雪 《 环球人物 》(

    这次,又应了那句话:一个新词科普的背后,少不了一次轰动的事件。5月3日,一段成都男司机将女司机逼停并当街殴打的视频曝光后,从男司机遭遇口诛笔伐,到女司机多次别车曝光、舆论反转,再到此后几天不文明驾驶引发数次群殴。“路怒症”这个词,让所有人找到了同感。

    新版的《牛津大辞典》也收入了“路怒症”,用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的情绪。随着急速发展的汽车文化,“路怒症”也进口到了中国。

    肖雪萍研究心理学多年,在她看来,公众关注“路怒症”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这种情绪一直都存在,现在,我们开始关注这些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甚至更进一步反思我们社会发生了什么事。”

    35%的司机有“路怒症”

    每天上班,张小姐要从北京东五环的家里,开车将近一小时,到东三环附近的办公地点。在路上,经常会让她遇到闹心的事。有一次,张小姐开车右转时礼让行人过斑马线,后面也右转的司机觉得她这样做影响了他过路口的速度。于是,那人一脚油门超了过去,而且频频踩刹车,几次都差点让张小姐追尾。这让温文尔雅的张小姐,在惊险之余,陡然升起一阵怒火。“这还不是最危险,最危险的是碰到不守规则的行人,因为你得为他的生命负责啊。”她说自己经常碰到突然从旁边窜出来的电动车,尤其是在调头时更加危险。

    “大家都在调侃女司机开车差劲儿,且不论她的技术好还是不好,这背后反映了很多司机的急躁和不宽容。”张小姐说起了有一次她开车去西单,等待停车时看到的一幕。一位女司机想把车倒进停车位,但由于是新手,没有成功。等在那位女司机后面的人按起了喇叭,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停车场,煞是惊心。这时,那位女司机就更加紧张了,试了几次也没有成功。

    相信每一个在马路上的人都有过张小姐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其中时,会不自觉的愤怒。无论你是行人、骑车抑或司机。本来已经绿灯了,你正准备过马路,右转的车密密匝匝一辆接一辆,你只能原地看着绿灯又变成了红灯;你骑车走在非机动车道,一辆汽车偏偏在你身后拼命按喇叭;你排了半天队,有辆车非得挤着空插到你前边……这种时候,想不愤怒,想心平气和,真是想想容易做起来难!

    2014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雨青教授指导的《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研》,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随机选取了900名司机,35%的司机称自己有“路怒症”。有意思的是,“路怒症”比例会随驾龄增长而增加,驾龄在10年以上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有“路怒症”达到88.89%。

    其实,困扰中国人的“路怒症”在美国已经有很多年了。1988年洛杉矶当地电视台报道一系列高速公路枪击案时第一次用到“路怒症”,上世纪90年代,这个词逐渐在全球流行开来。

    如今,这仍旧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美国利文斯顿一个法庭在5月5日开庭审理了2014年9月的一起枪击事件,当时一名43岁的男子在因开车引发的纠纷中被另一名司机开枪射杀。美国一项研究通过分析警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路怒症”平均每年引发300多起伤亡事件。

    语言无法表达,就用打骂

    在某种意义上,方向盘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开关,平常温柔和善、彬彬有礼的人怎么一进了车、一上了路,就变得焦躁不安了呢,会为一点小事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呢?

    曾经有研究人员认为,汽油的味道是原因之一。通过实验发现,汽油味会让老鼠变得更有攻击性,而且无铅汽油比含铅汽油作用更明显。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疾控中心也对 345名加油站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神经衰弱以及焦虑状况也要明显得多。

    不过,更多学者会从心理层面来解读“路怒症”。2013年,美国和荷兰的研究者从交通安全、应激反应、精神疾患等方面对“路怒症”展开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医学上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除交通堵塞外,工作、生活压力及个人性格等都是引发“路怒症”的潜在原因。

    肖雪萍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路怒症”是情绪迁移造成的。“人开车时,精力很集中,心理学叫应激状态。所以,如果出现一些他不能预测的情况,就很容易愤怒。但为什么会在这个环境爆发呢?他在其他环境或关系中,有一些压抑情绪,因为要维护各种人际关系不得抒发。但在开车时,有个特定的狭小空间,无须去维系与别的司机的关系。这时,那些无法发泄的情绪就很容易迁移到对方身上。”

    与通常强调的开车人素质不同,肖雪萍觉得,“路怒症”和教育、修养、素质、理性控制能力都无关,只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他的心理是不是足够成熟,他是不是能用一些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排解和表达。一个心理成熟的人通常会这样表达:我很愤怒,我想怎样怎样。相反,心理不成熟的人就会用小孩子的做法:当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时,就用打骂。”

    别用道德来评判

    作为马路杀手,“路怒症”的危害不亚于酒驾。目前,英国、芬兰、韩国等国每年都会对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评,合格者方准上路。美国新泽西州还出台了一项法律,将“路怒症”行为列入交通暴力犯罪。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与一家汽车企业正在试验一项技术——让汽车识别人类的喜怒哀乐!这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安装在方向盘后方的摄像头来检测人的面部表情,将其与系统预设的愤怒表情进行对比。一旦系统判定司机的表情属于“愤怒”或“焦虑”,那么系统会提示司机进行短暂休息;在极端情况下,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会暂时接管驾驶。

    如果说到现实可行性,对于现在的中国司机们,调整心理似乎来得更实在些。“我也遇到过朋友‘路怒症’发作的时候,这时候,我会拍拍他的肩说:好吧好吧,我知道你很生气。”肖雪萍温和地说着。在她看来,生气了却隐忍不发,并不是理性健康的解决方式,应该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自言自语,或者和别人说说,会降低这个情绪的值,你的理性才能回来一些。”

    深呼吸、嚼口香糖、听舒缓的音乐……这些方法多多少少可以缓解“路怒症”。肖雪萍又更深入一步告诉记者,与其抑制消解焦虑、愤怒,不如说情绪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一个渠道。“有些人觉得,焦虑、愤怒是负面情绪,不好。其实,情绪这种心理感受就和生理反应是一样的,无法用道德修养去评判和解决。这就像一个人饿了,不能用道德标准说,你不能饿。这种心理感受和生理上是一样的,它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没有什么道德不道德、正面或负面之分。每天发生各种事情,只要你活着,这种情绪就不会消失。最好的办法不是付诸拳脚,也不是隐忍,而是就着这个愤怒的情绪去认识一下自己。”

西南联大 乱世中的奇迹
何兆武:西南联大的自由影响我一生
广场舞大妈,第一代孤独母亲
CNN记者古普塔,救援现场小超人
凯特王妃,钱堆出来的“自然美”
“路怒症”,汽车时代的心理病
灾难面前,看国航的速度与担当
日本应该为正义挺身而出
在德国小城,和女巫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