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挖山西腐败原因,讽小官如何上位

中纪委笔杆子,借历史说反腐

□ 本刊记者 刘雅婷 《 环球人物 》(

    习骅的走红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中央强力反腐,全民关注反腐,“大老虎”或应声落马或陆续浮出水面的大背景下,他作为一线的高层纪检工作人员,推出一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借古论今的反腐著作——《中国历史的教训》,想不火都难。习骅说,他出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书中的24个‘古今’故事能成为一面镜子,让官员审视自己”。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中国历史的教训》上市后,出版社的编辑们就忙碌起来。该书的编辑之一、中信出版社的覃田甜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她每天接到好多媒体的电话,要采访习骅,但多数都被他委婉拒绝了。

    其实,习骅不是刻意保持神秘,只是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关注书。当身边人给他发来反馈时,他也很乐于和编辑们分享。“刚到南宁,3个小时的飞行一直认真地看你这本书,写得真棒,用轻松的笔书写严肃的道理,让历史的教训成为今天的经验,让前人的愚蠢成为今天的智慧。这是中央某部委的一个司长前几天发给他的。” 覃田甜拿出手机,向记者转述了信息内容。

    而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作者“讲故事”的功力。习骅现任中纪委驻国家铁路局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在反腐一线工作多年。他说,在平时的反腐倡廉教育中,经常有“上面认真讲,下面不爱听”的现象,我就想怎么能讲点大家爱听的,而且是听得进去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不如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中央精神。

    这对习骅来说,不是件难事。他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笔杆子本就不错,后来又在北大拿到了法学博士,主要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他对历史也颇有研究,尤其是清史。此前,习骅在不少媒体发表过文章。2012年12月,他还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开了专栏。开篇文章——《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发表后,就受到了系统内很多人的关注,有人还打来电话问下一篇什么时候出。听到这样的反馈,习骅也有了写下去的动力。之后,他创作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一文,因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版的贪腐裸官形象,也被更多系统外的人所关注。这篇千余字的短文讲述了清末政坛巨贪庆亲王奕劻的故事。他一边靠打牌输钱讨好主子慈禧老佛爷,一边买官卖官赚取巨额家产,并将其全部转移到国外银行。

    不过,习骅不是个高产的作者。因为平时工作很忙,他写作的时间只能放在夜里。对于文章中的历史细节、语言以及对当今的启示,他都要仔细斟酌。到2014年年底,他总共发表了24篇借古论今的文章。而这些文章的题材也大多取自明清。习骅说,从时间上来讲,清朝离我们很近,会有一种贴近感;从历史上来看,清朝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它的历史很长,把中华文化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都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当下的很多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在历史中找“镜子”

    习骅讲的不单单是历史,他的文章话题涉及廉政建设的方方面面,紧跟时下政策热点。

    《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一文发表时,中共十八大闭幕刚一个月。文章写道: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皇帝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第二天又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5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4条。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习骅说,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都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难。通过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改善文风的故事,他表达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观点。

    2014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紧接着,习骅在其发表的《军机处的纪律》一文中,生动地阐明了这一重要意义。文中讲述了朝鲜特使在参加完雍正登基的庆典后,回去向国王报告说:大清很有希望,康熙王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理由,特使讲了一个细节:在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一点都不像军人……这次大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让人顿生畏惧。这鲜明的反差,都归因于雍正对军机处严苛的纪律,比如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5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竟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保证了政令畅通;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洁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等等。

    习骅非常推崇雍正帝,他在文章中写道:“设想一下,假如没有雍正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任由康熙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前期就不可能那样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是‘康熙盛世’。”在其他文章中,习骅也几次用雍正来举例。在《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一文中,他谈了雍正撤掉庸官,提拔勤官的故事。在《雍正的另一面》中,他又表达了雍正的严厉和温情是有原则的:一方面,对贪官、懒官、巧官出手很重;另一方面,对忠臣、清官、能人呵护有加。

    “幸福的老母鸡”

    当下,全民拥护和关注中央反腐倡廉的举措,习骅也有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在《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一文中,他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进士出身的福建候补知县黄兰阶,怕等不到提拔那天,就去求父亲的发小、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左宗棠没答应,给了几十亩地打发了。黄兰阶非常沮丧,在北京琉璃厂闲逛时,发现有人卖假名人字画,就买了一幅左宗棠的假扇面。不久,闽浙总督和这位后备干部谈心,黄兰阶就使劲儿扇扇子,总督就从扇子中知道了他和左宗棠的关系。于是,两年之内,黄兰阶被“火箭式”提拔,一下子官至四品,成为了今天的副省级。习骅总结道:不同反腐手段各有价值,但具有工具性意义的还是制度。王岐山之所以强调“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创新”,道理就在这里。

    在今年的两会上,王岐山与山西代表团座谈时,强调“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教训十分深刻,这个代价不能白付”。在《张之洞借钱》一文中,习骅就讲述了张之洞与晋商的特殊关系,以及官商勾结带来的危害。19世纪8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遭强敌环伺。一直未得到重用的张之洞,提出的国防外交政策头一回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不过,张之洞知道,要想抓住这次机会,还得用银子说话。他便经人牵线,想从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山西的日升昌借10万两银子,相当于今天2000多万元人民币。日升昌老板立刻启动“客户调查系统”,发现张之洞既没背景,又没什么政治前途,就拒绝了。在张之洞绝望之时,一家叫协同庆的票号,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但这家票号的实力跟日升昌没法比,也不愿意一下拿出那么多钱。老板就来了个万全之策,让张之洞用多少先拿多少。结果,协同庆只借给张之洞3万两银子,就中了“彩蛋”。此后,张之洞连连高升。用两年时间就从一个从四品荣升为两广总督。他自然也不忘老朋友,立刻让协同庆票号垄断了两广的金融业,势头直逼日升昌。

    习骅写道:晋商根在山西,枝繁叶茂在权力最集中的地方。在北京,山西票号和各家会馆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无所不知的“一条龙服务”,培养、服务和套牢权贵。他得出的结论是:官和商成为连体婴儿,既导致官场腐败和政权变异,也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权力从市场走开,由市场自行支配资产,这是铲除官场腐败和保证政治安定的治本之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习骅所说的这一点,也与中纪委“治标为治本”的策略相吻合。

    习骅的专栏文章逐渐被媒体所关注和转载,影响越来越大。去年7月,中信出版社和方正出版社都找到他,想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而他的领导和同事也提出了这个建议。于是,习骅就当了一只“幸福的老母鸡”,他只负责写文章,其他的事情都交给两家出版社来负责。习骅说,方正是中纪委旗下的出版社,中信是属于市场化运作的出版社,这是两家出版社的首次合作,结果十分成功。

    书出版前,中信出版社还很谨慎,并没有将其定位在畅销书,起印数只有3万本。可没想到的是,一周之后,销售部门就发来需要加印的反馈。“到现在,这本书已经加印了好几次,印数接近20万册。” 覃田甜说。看到这样的市场反应,习骅也很高兴,他说:“这是因为全国人民都支持党中央反腐倡廉,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文化背景。”

中纪委笔杆子,借历史说反腐
“葬礼外交”,悲情背后的智慧
也门总统,搬来10国救兵
哥萨克人,“普京的马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