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每个人都有一根荆棘

□ 潘启雯 《 环球人物 》(

    《荆棘鸟》的作者考琳·麦卡洛走了。当这个令人伤心的消息传来时,全世界的读者都在用各种方式深情缅怀她,谈论她及其作品的时代价值。

    早在1977年,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就凭借《荆棘鸟》一举成名。在随后的40余年时间里,该小说在全世界卖出了3000多万册,并与《教父》《爱情故事》《富人穷人》 《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20世纪十大畅销书,风靡世界,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等。时至今日,这部小说魅力依旧。

    麦卡洛1937年生于澳大利亚。她大学攻读的是神经生理学,最初移居美国也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麦卡洛不愿意一辈子做研究,于是在业余时间尝试写作。第一本长篇小说叫《蒂姆》,1974年在美国出版,讲述一个智障青年与一个中年寡妇之间的爱情。1977年,第二部小说《荆棘鸟》出版,迅速引起轰动。

    《荆棘鸟》进述的是澳大利亚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传奇家史,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线索是克利里之女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禁忌之爱。整个故事在一个传说中静静地拉开序幕:“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蛮荒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这个传说奠定了接下来故事的悲情基调,同时也道破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荆棘鸟》常被拿来和《飘》相比,但在译者曾胡看来:“大伙把它比喻成‘澳大利亚的《飘》’,只是因为女人对爱情的那种执着精神的相通。”有书评人认为,麦卡洛“将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一本书里”,其中有关于梦想、挣扎、郁积于胸的热望以及禁忌之爱。麦卡洛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看起来与荆棘鸟没有任何联系,但当人们回过头来深入思考时,就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荆棘鸟象征着人类的一种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荆棘鸟从离开窝,就开始致力于寻找一根最长最尖的荆棘,找到后以生命为代价唱出最动听的歌。

    换言之,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一根荆棘,这个故事绝不仅仅关乎爱情。

    靠《荆棘鸟》成名后,麦卡洛只身离开美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澳大利亚。自1983年嫁给诺福克岛人瑞克·罗宾森之后,她就一直生活在这个远离澳大利亚本土的岛屿上,据称该岛上居民只有2000多人。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称呼麦卡洛为“澳大利亚独一无二的人物以及诺福克岛最知名的居民”。

    隐居中麦卡洛也一直没有停止创作,写作似乎就是她人生的那根荆棘。她尝试过许多类型的小说,如花13年时间研究资料,写下7卷本的系列历史小说《罗马主人》;还有《密萨龙基的淑女们》那样的言情小说;《遍地凶案》那样的推理小说;她还写过传记,如为澳大利亚二战时的英雄、新南威尔士原州长罗登·卡特勒爵士作传;还有散文、杂文,甚至写音乐剧。2013年,她出版了最后一部作品《苦乐参半》。她曾说:“我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我的心。我不能放弃我最大的爱好——写作。”

柳冠中:现在的设计一味奉承商业
徐则臣:“70后”正面对别样的乡愁
每个人都有一根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