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收到了一份“最好的新年礼物”——2014年最后几天,俄财长宣布,卢布汇率稳定在3周以来的高位,卢布危机已经结束。然而,外人看得明白,在如今这种经济、金融高度全球化的条件下,卢布危机是否结束,不是本国宣布就可以了。国际油价仍在“跌跌不休”;乌克兰危机也已跨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毫无松动。仅此两项,就很难说危机已过。
于是乎,“普京的2015年会好过吗”,成了国际舞台上的开年大戏。率先扛起唱衰大旗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一篇题为《普京的吸引力法则》的文章中,他批评普京“缺乏软实力”,“有硬无软”,前途堪忧。
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鼻祖,他的文章自然得到不少叫好。那么问题来了,人家俄罗斯认不认这套“软实力”的说法呢?
当然不认。或者说,俄罗斯的文化特性就是“以硬为软”。只要强悍的“俄罗斯母亲”能为儿女们弄来面包、盐和牛奶,她就是可敬可爱的,至于这些面包、盐和牛奶是否从其他母亲那里抢来,那些母亲及其子女是否哭泣,则从来不管。同理,只要彪悍的普京能在一周砸出157亿美元的国际储备稳定卢布,俄罗斯人才不管别人怎么看。
正因为崇拜力量、崇尚强势人物、主张大俄罗斯主义,并且可以为此不择手段,所以沙俄时代、苏联时代一些有明显人格缺陷的人,都会被俄罗斯人奉为“民族英雄”。就这一点看,普京在俄国内不是“缺乏软实力”,而是相当有“软实力”——政治强人、“民族英雄”和时尚偶像的混合体。
如果普京想在2015年从容唱好“以硬为软”的戏,得有几个前提,一是要真“硬”,二是要真的带来益处,三是不能“硬”过头导致多数人有受伤感。现在,俄国际储备跌破4000亿美元。如果卢布危机在2015年卷土重来,这4000亿美元根本不够消耗。一旦腰包里的钱不够“硬”,会有什么后果?
今年恰好是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战败100周年。回想当年,尼古拉二世这位动辄一身戎装显示“阳刚之气”的沙皇,和他看上去既能“扬我国威”又能攫取远东利益的战争行为,曾引发俄罗斯人的“爱慕狂潮”,他的“软实力”一度达到顶峰。但随着战争失败和公众负担加剧,沙皇的“软实力”也就烟消云散,俄罗斯人用1905年革命惩罚了他。除非普京把“强大国家”和福利红包都足了,才可以继续做他的“硬偶像”。
至于在国际上,“软实力”从来就不是俄罗斯的强项。虽然历史上也有过“以俄为师”,但为时不久就变得同床异梦,要靠“非常手段”才能勉强维持伙伴关系。道理是明摆着的,俄罗斯能提供的“友谊的回报”有限,并且代价高昂——譬如普京提供给乌克兰的天然气,常常被乌前总统亚努科维奇抱怨“价格高”。普京在国内屡试不爽的“以硬为软”,放到国际舞台和地缘政治中,虽说能给别人制造难啃的硬骨头,但多少也是“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其实,“普京的俄罗斯”在经济结构上本就有硬伤:过多依赖资源出口;一心想和前独联体国家结成“更紧密伙伴”,但彼此经济模式重合,难以互补;对世界上的其它经济体而言,俄罗斯模式又缺乏效仿的吸引力。在处理卢布危机的过程中,普京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2015年,对普京来说,最大的难关还是经济上的。要想渡过难关,恐怕也得听一听约瑟夫?奈的见解:“一国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方式——胁迫、买通或施展吸引力——来迫使他国就范。”既然胁迫和买通都已改变不了经济上被制裁的环境,普京不妨考虑一下“吸引力”。
《伊索寓言》有个故事,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外套脱掉。风越拼命刮,行人越裹紧衣服;而太阳的温暖却让行人在不知不觉中换上夏装。在地缘政治上,“硬碰硬”是风的模式,“软硬兼施”则是太阳的方法,哪一种更有效,其实是明摆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