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连通东西方的大动脉,中国和土耳其正位于这条大动脉的东西两端。在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为西安),终点是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近几年,我有幸三次访问伊斯坦布尔,虽然每次访问目的不同,逗留时间有别,但内心激动、亢奋和难舍难分的感受是一样的。
记得第一次访问土耳其时,我坐在从北京到伊斯坦布尔的客机上,不管身体怎样疲倦,我都毫无睡意,即使窗外漆黑一团,我也要不时透过舷窗俯瞰,一旦搜寻到地面上点点亮光,就要遥想和揣测那里或许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某个驿站。直到天色渐亮,日出下的伊斯坦布尔才像一幅画卷一样展现在我面前,这幅画卷的底色,是蓝色的。
海港的蓝,是城市的摇篮
土耳其横跨欧、亚两大洲,三面环海,北为黑海,西及西南为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南为地中海,连接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是世界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它们横贯土耳其西部,把黑海和地中海连成一片。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土耳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经济繁荣之地。据史料记载,早从汉代开始,土耳其的突厥人与中原就有密切的往来,当然这种往来“有战有和”。8世纪起,突厥人由阿尔泰山一带迁入小亚细亚。此后千余年间,土耳其人显示了突厥塞尔柱王朝(1037—1194)的强悍,刮起了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雄风,但也遭受过英、法、德等国的半殖民地统治,并最终谱写了民族解放的雄伟乐章,于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在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作用重大,19世纪时,马克思就曾把土耳其的古都伊斯坦布尔称为“沟通东西方的黄金桥梁”——它是世界上唯一地跨两大洲的大都市。
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西北部,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伊斯坦布尔依海峡而建,托海港而兴,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它分成了3个部分,分别是位于欧洲的现代商业区贝依奥卢和最古老的法特赫与埃米尔内尼旧城区,以及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的于斯屈达尔区和卡德柯伊区。
在伊斯坦布尔,无论你身处现代化的的高楼里,还是漫步在耶迪库勒堡城墙下,你都能看到蔚蓝的海水,繁花、绿草、碧树、白墙、红瓦、褐石,它们枕在蓝色的臂弯里,一切显得那么协调和谐,相映成辉。我喜欢站在跨越海峡连接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大桥上,眺望蔚蓝的马尔马拉海,看海面上游轮安静地驶过,桅杆上还停驻着几只正在休憩的海鸥。桥上有很多垂钓的人,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谈天说地。
海港的蓝,是这座城市的摇篮,带来了千年的历史,也带来了惬意的生活。
清真寺的蓝,是城市的灵魂
在我们这些世俗游客的眼里,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伊斯坦布尔的活力源泉;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土耳其人来说,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伊斯坦布尔不仅是一处战略要塞和交通枢纽,还是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精粹的交汇点。城中现有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这些建筑本身及其中的大量文物,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在旧城区里,过去遗留下来的古堡、城垣、塔楼、渡槽随处可见;在古代东方博物馆里有苏美尔人的头像、巴比伦人的瓦器、亚述人的浮雕等,这些都是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史前时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馆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艺术的杰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关于圣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画,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在苏莱曼尼耶清真寺,有许多雕梁画栋、金银的器具,它们是奥斯曼时期的艺术珍品……
而在这些历史名胜中,被公认为伊斯坦布尔标志的,毫无疑问,是声名远播的“蓝色清真寺”——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成于1616年,与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座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由于它的四周墙壁镶嵌着2万多块蓝色花瓷砖,使得大厅里的光线显得格外柔和、静谧,故又称为“蓝色清真寺”。据传,烧制这些瓷砖的工匠是从波斯招来的,所以它展示了奥斯曼建筑艺术和东方建筑艺术的渊源和关系。站在清真寺的大厅内,太阳透过中央圆顶的260扇窗户,照射在蓝色的瓷砖上,折射出金蓝交错的光芒,有种令人感到窒息的神秘的美感。
1985年,伊斯坦布尔旧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更是成为了土耳其文化的最佳诠释。
在旧城区里,除了参观这些历经千年的古迹,我还喜欢感受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每次到伊斯坦布尔,我都喜欢住在旧城区的旅馆里,那里靠近著名的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而且从这些旅馆去参观埃及方尖碑、三角柱(蛇柱)、君士坦丁玻菲罗吉尼坦斯柱(墙柱)、圣索菲亚博物馆、地下水库(地下宫殿)、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等,步行即可,十分便利。
无论进出旅馆,都要经过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窄巷。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听着古旧的有轨电车发出“咔咔”的声音,满街飘着的是土耳其烤肉的香味和糖果店散发的甜味,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则充溢着历史的韵味,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每到这种时候,我的脚步都会变得轻快起来。
瓷器的蓝,是城市的中国情结
在元代,就有人说从中国到土耳其是“行万里如出邻家”,那并不是指地理距离很近,而是指两个民族的先人交往频密,就像邻居串门一样。实际上,西安同伊斯坦布尔相隔约6000公里,那时两地的商队要艰难跋涉半年多,才能走完一趟单程,而现在如有直航,坐飞机只需大约10个小时。现在的中国虽然同土耳其并不相邻,但双方之间难以割断的历史情缘,使两国人民彼此都有一种亲近感。
这座城市和中国有着许许多多不解之缘,而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托普卡珀宫中的中国珍宝了。托普卡珀宫建成于1478年,它是土耳其人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后,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的。这座富丽堂皇的皇宫,曾居住过25位苏丹,如今已成为土耳其国家历史博物馆。托普卡珀宫是研究中土文化交流史的宝库:这里除了收藏土耳其文物外,还陈列着中国上至唐、宋,下至元、明、清时代的1.7万多件珍贵瓷器,藏量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其中一件瓷器最引人注目,瓷器上绘制着赤壁图以及苏东坡的《赤壁赋》,这不仅是一件罕见宝瓷,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土耳其熠熠发光的佐证。
我喜欢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蔚蓝,我也敬重蓝色清真寺的绿蓝,但作为一个匆匆一瞥的中国过客,我最怀念的是那些陈列在巍峨皇宫中被土耳其人称作“绥尼”的青花瓷身上的“中国蓝”,瓷器上的图案栩栩如生,让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就连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售卖的瓷器制品上,大多也描画着类似于中国青花瓷的花纹。每次看到这些艺术品,我总会倍感亲切。
中国是蚕桑丝绸的发源地,也是瓷器的故乡。丝绸和瓷器作为最早的国际贸易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抵土耳其,又从土耳其远销欧洲、非洲等地。这些“中国蓝”饱含着东方文明的因子,承载和传播了友好的信息。在中国倡导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中国蓝”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泽,值得我们更加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