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马英九 理想主义者的败局

□ 胡石青(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 环球人物 》(

    “没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只有千斤重担必须承受。”

    在一片凝重的气氛中,马英九说出了这句话,时间是2014年12月2日。对出席每周二例行的“中山会报”的国民党高层来说,听闻此言,或许会生出恍如隔世之感——9年前,2005年7月16日,马英九第一次当选国民党主席,便说过这句话。那年那月,气氛是何等振奋,言者踌躇满志,闻者慷慨激昂,心中憧憬的尽是马英九和国民党的大好前程。

    彼时,马英九还是神采飞扬、精神抖擞的“小马哥”。他应邀给台湾中天电视台一档当红节目《康熙来了》做嘉宾,女主持人小S一见到他,就飞扑进他怀里,坐到他腿上,以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足见当时马英九在岛内女性心中的偶像级地位。这也是他当年“吸票”的最大本钱之一。而今呢?电视镜头上的马英九眼袋浮肿,一脸疲惫,甚至多次被拍到听汇报、开会时半睁睡眼的画面。

    谈论政治人物的外形看似浅薄,但台湾的选举产业链早已完全“以美国为师”。正如美国大选中往往是身材高大者胜出一样,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经常是外形俊朗者更容易胜出。这是一目了然的对比——“小马哥”的形象不再,马英九失去了他最肤浅,也是最直观、最易调动选民情绪的优势。

    所以,话还是那句话,但从誓师之言变成了请罪之言。2014年11月29日,国民党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大败而归;12月3日,马英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正式宣布辞去党主席一职,为败选负责。

    台湾的“九合一”选举是因为从今年开始,把原来在不同时间进行的所有“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合并在一起举行而得名,包括六大“直辖市”市长(台湾称为“六都”)、其他县(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区长、区民代表等9类“地方公职”的选举。

    在今年的“九合一”选举中,“六都”之内,国民党仅保住新北1席,台南输了,高雄完了,桃园没了,台中丢了,就连被视为国民党大本营的台北都被无党籍人士柯文哲拿走了;在22个县(市)长之中,国民党仅仅得到6席,民进党获得13席,其他3席为无党籍人士获得。这样的“期中测验”结果,表达了台湾民众对马英九6年施政的不满。

    如今,马英九辞去党主席后,国民党内群龙无首。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吴敦义暂代党主席一职,但表示“无意竞选党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因去年卷入“说情案”而被撤销国民党党籍,如今“拥王派”力促了结争议,恢复王金平的党籍,以便其参与竞选党主席;第一个跳出来宣布竞选党主席的,竟然是“名嘴”周玉蔻,她要求国民党放弃严苛的资历规定,选择她这样的“政治素人”出任主席……种种乱局,被台湾《中国时报》形容为“人事动荡”。

    但真正的人事动荡不在党务,而在政务。就在选举结果揭晓的当天,“行政院长”江宜桦宣布辞职;接着,江宜桦主持会议,向马英九提出“内阁”总辞职,包括各“部会”首长、次长在内的81名官员递交集体辞呈。急切之中,马英九选择“行政院副院长”毛治国接任“行政院长”,并劝留大部分“阁员”。12月8日,匆匆搭建的新“内阁”在马英九办公室宣誓就职。可这个“内阁”只得到岛内民众一句“新瓶装旧酒”的评价。

    从2008年高票当选的政治明星到现在的“过街老马,人人喊打”,仅仅只用了6年时间。这是马英九屡屡失误的6年,也是马英九性格悲剧不断发酵的6年。

    儒生当政,失误的六年

    马鹤凌教他做“士大夫”,蒋经国教他做“理想主义者”

    台湾有过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2007年底,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战正酣,有一名占卜师,在评断来年的选举结果时语带玄机地说,他看过水晶球,发现马英九的运势是“选前光辉灿烂,选后黯淡无光”。人们自然不信,追问缘由,他以一句“天机不可泄”回避过去。如今回想,与其说占卜师看透了天机,还不如说看透了马英九的性格玩不转台湾政治。

    有人说,马英九是一个现代社会少见的儒生。这话,不假。

    马英九1950年出生于香港,父亲马鹤凌是国民党高官,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色彩。对家中独子,马鹤凌期望颇高,取名英九。“英”是照族谱而取,“九”则来自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马鹤凌希望孩子也以儒家“九思”立身。

    马鹤凌教子,颇有“孟母三迁”的味道。1952年,马家从香港迁居台北,住在当地的富人区,左邻右舍不是政界要员,就是富商大贾,知识层次和个人修养都相当不错,唯一不好的是攀比之风盛行。马鹤凌不想马英九沾染半点污浊的社会风气,就时常叮嘱道:“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获得一切,才是最宝贵的。如果从小养成贪图享受的恶习,这个人将来肯定一事无成。”在马鹤凌的“道德洁癖”里,这种“贪图享受的恶习”甚至包括“上课不听讲,课后找补习”的做法。当时,台湾的学校补习成风,马鹤凌的朋友也开了一家补习班,跟他说可以“开后门”,让马家孩子免费补习,不料马鹤凌劈头盖脸地指责道:“你不要害我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父亲,马英九从小就受到完整的传统教育。马英九7岁时,马鹤凌便要他记住“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20多年后,马英九把这句话写在博士论文的首页上;马英九少年时,马鹤凌又将曾国藩的“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送给他为座右铭,这句话也被马英九铭记至今。

    儒家讲究做人“内圣外王”,内在的个人操守要完美无瑕,外在的人生目标是报效国家。这套观念,在马英九报考大学时,第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台湾经济还很落后,高中生普遍的志向是“科学报国”,马英九也不例外,想学理工科。马鹤凌得知后,和他长谈一番,说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是制度落后。自诩为“士大夫”的马英九立即改变志向,报考文科,入读台湾大学法律系。

    1974年,马英九前往美国留学,7年间相继获得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在这7年里,他接受了另一套知识体系,从美国学来的现代法学和从家庭继承的儒家传统在他身上融合、调适。此后,马英九心中形成了“法、理、情”的排序,而不是儒家社会的“情、理、法”排序。

    当时,国民党高层也在反思从大陆溃败的教训,“模范生”马英九在他们看来就是未来的希望。1981年,马英九学成归台后,顺利进入“总统府”,当了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蒋经国是何许人也?大陆一位台湾问题专家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蒋经国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终其一生,无论早年的‘赣南新政’‘上海打虎’,还是晚年的‘台湾改革’,所作所为都充满理想色彩,充满一种情怀。”在这位“政治导师”不加掩饰的提携和保护下,马英九以34岁的“稚龄”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早早就在权力中枢里浸淫,却偏偏养成了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人格。

    1988年,蒋经国去世,马英九遭到蒋经国继任者李登辉的排挤,转任“法务部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冷差事。满腔理想的马英九却炒热了这个差事——下狠手惩治贪腐,打击黑道势力。结果,马英九触及权贵利益,再度遭到李登辉贬抑。他留下一份离职声明,回到大学校园教书。一如古代受排挤的儒生官员那样,赋诗一首,拂袖而去。

    然而,当时的台湾政坛形势已变。199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在即,寻求连任的陈水扁风头强劲,国民党这才想起蒋经国口中那个“没有缺陷的年轻人”。多方游说后,马英九答应参选。他顺利地将陈水扁拉下市长宝座,并在2002年成功连任。

    在台北市长任上,马英九“内圣”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他脚踏实地,勤恳工作,“我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受全民监督,像是透明人,连狗仔队都懒得跟踪我”;他事无巨细,谨小慎微,曾经因为改公文的小贴纸粘不住而与秘书来回写了9次说明,也曾因为一篇公文有些细节问题连续退回13次要求重写;他清廉自守,品行无亏,“行有行规,绝对不碰财与色是政治行规,政治人物必须遵守”,给女粉丝签名都要悬腕,以免碰到对方;他不贪财,不好色,甚至不抽烟、不喝酒,除了工作就是回家。台湾民众早已看腻了政客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如此有“政治洁癖”的马英九让他们眼前一亮。

    即使后来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对曾打败他的马英九处处刁难,马英九依然受到民众拥戴。当时,台湾流传一种说法:不论马英九做错了什么,只要民众看到他招牌式的无辜眼神,立刻就会原谅他。陈水扁只好酸溜溜扔下一句话:“千错万错,马市长不会有错!”

    到2007年,马英九已经被国民党视为“中兴少主”,来年为国民党夺回台湾执政权,非他不可。马英九也不负所望,以绝对优势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2008年5月,当他宣誓就职时,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自以为“君子不党”,实际上离心离德

    然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儒家典籍《周易》早已下了断语。

    在马英九就职的前几天,2008年5月10日,为他胜选立下汗马功劳、已被内定为“内政部长”的廖风德在爬山时,因心肌梗塞猝然而逝。5月20日,在新“内阁”就职仪式上,马英九任命的“行政院长”刘兆玄走下讲台时,突然一个趔趄,险些摔倒,众人一片惊呼。写过武侠小说的刘兆玄赶紧圆场,笑言幸好自己武功高强,得天之佑。但在旁观者看来,这两件事无论如何都有一丝不祥之兆。

    困难很快来临。竞选时马英九强调要“超越党派”,做“全民团结的象征”。当选后,他又声称“一定虚心地努力争取民进党的合作”。按理,这对政客来说,无非是客套话,马英九却一定要付诸实践——他对陈水扁时期的事务官照用不误,任命死硬“台独”分子许世楷为驻日代表,留用支持“台独”、自诩为两岸关系“刹车皮”的赖幸媛出任“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

    这两道任命一出,舆论哗然。其实,对马英九的做法,民进党里不会有人领情,国民党里却有人真心反感。2008年六七月间,马英九提名因内部纷争而退出民进党的沈富雄出任台湾“监察院副院长”,还提名多位有浓厚“台独”色彩的人士担任“监察委员”,激起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邱毅的强烈不满。邱毅曾在揭发陈水扁贪腐的过程中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在马英九当选后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与出身民进党的沈富雄形成鲜明对比。在邱毅的鼓动下,对沈富雄的提名被国民党控制的“立法院”否决。此后,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分成了“马系”与“非马系”,其中“非马系”占多数,由此导致马英九的任何决议在“立法院”投票表决时都难以顺利过关。

    马英九还接连得罪了国民党大佬。首先和他产生嫌隙的是连战。马英九一向对连战“执师长礼”,连战对其升迁也有过提携,然而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两人有了心结。当年,连战因陈水扁莫名其妙的“中弹遇刺”而以微弱劣势输掉选举,心有不甘,发动蓝营力量抗议。可身为台北市长的马英九表态不坚决,也没有动用手中资源给予充分支持,连战的亲信们认定马英九有私心。尽管马英九在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连续5年委派连战出席APEC会议,使其享受领袖的光环,并且每年到连战住地拜访,但这些拜访仅仅是礼节性的,时间从没超过半小时,两人没有情感上的互动。

    或许在马英九心中,信奉的是“士大夫无私交”“君子不党”,但这种做法真的能树立他的君子形象吗?未必。2009年,马英九想再度出任国民党主席,以便党政一体,放手施政,但又担心违背选前“不兼任”的承诺。犹豫之际,他便放任亲信不断放话,影射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让吴伯雄深感“人格受伤”,只好宣布自己不再参选党主席。马英九虽然如愿兼任党主席,但失去了道德制高点,也让公众产生了“马英九也会玩阴谋诡计”的印象。

    这种负面印象在“马王之争”中达到极致。“立法院长”王金平曾连续8次赢得“立法委员”的竞选,为人八面玲珑,处事圆滑。马英九一直看不惯王金平的圆滑做派,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仅与王金平保持着表面上的礼节关系。有时在公开场合非要坐在一起,也是马英九夫人周美青坐到两人中间。2013年9月,马英九根据台湾检察部门监听得到的信息,认定王金平为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柯建铭涉及的贿赂官司说情,责令党纪部门开除王金平国民党党籍。当时,王金平是由国民党指定才担任不分区“立法委员”的,如丧失党籍,其不分区“立法委员”及“立法院长”的职务也会不保。王金平立刻动员所有资源发动反击,向法院提出保留党籍诉讼。此事本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致命的是,马英九宣布调查王金平时,王金平正在海外参加女儿的婚礼。台湾社会讲究的排序是“情、理、法”,没有了“情”字,就是玩阴谋、搞偷袭。马英九从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进,无法赢得绿营支持;退,国民党内已离心离德。

    空负理想,不懂经济

    经济界历来有“美国打喷嚏,台湾就感冒”的说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深陷泥潭,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台湾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台湾到处流传着“产业变惨业”“四大变四惨”的段子。幸而两岸关系回暖,依靠两岸经贸往来,台湾经济勉强没有瘫痪,但想实现马英九竞选时提出的“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失业率降到3%以下,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的“六三三承诺”已经不可能。

    面对困局,马英九手下有人想到了“奇招”——按照人头发放名为“消费券”的购物券。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甚至算出了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经过一番周折,发放“消费券”的对象不断扩大,连新生婴儿都成了发放对象,每人确定发放金额为3600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元人民币),限6个月内用完。于是,“消费券”成为2009年台湾最热闹的话题。马英九、萧万长、刘兆玄等高官如何使用“消费券”成了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内容。事后统计,虽然发了857亿元新台币的“消费券”,领取率直逼100%,使用率也突破90%,但实际刺激效果几乎为零,当年台湾经济仍以暴跌收场。

    此后,马英九制订了无数振兴经济的方案,但台湾经济仍然在低谷徘徊。其根本原因是美欧经济陷入低迷,加上台湾企业在技术上缺乏突破与革新,只能在新兴国家的不断追赶中失去发展空间。以台湾最有竞争力的信息电子产业为例,半导体芯片与液晶面板是10多年来发展最好的产业,但两者都因后续技术和资金问题,无法再有深度突破。缺乏新兴产业的带动,台湾经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就成了必然。

    这边经济增长乏力,那边马英九却大幅扩充高等教育,一个台湾岛就有100多所大学,录取率近乎100%,出现了“总分10分就能上大学”的怪现象。结果,大批揣着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如今,虽然台湾总体失业率已下降到接近3%,但15岁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却始终高于10%。年轻人对马英九极度不满,催生了林飞帆、陈为廷等“反马急先锋”。他们在今年3月以反两岸协商程序为由,鼓动部分学生占领“立法院”,冲击“行政院”,进行长达1个月的群体抗议。

    一味触动利益,流失“深蓝”铁票

    马英九的理想主义人格,使他立志要“给历史一个交代”,因此,他一上台就想改革台湾的积弊。他的“政治洁癖”又决定了他选择从自己人开始改革,以示不怀私心。然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逐渐建立起一套社会福利体系。随着经济低速增长,人口老化,社会福利支出逐渐成为难以承担的施政包袱。但为了拉选票,每个当选者都主张减税和增加福利,使得社会福利支出占台湾历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30%,成为第一大支出项目。

    社会福利体系非改不可,马英九的目光投向了军公教群体。军人、公务员、教师被视作广义上的台湾“公职人员”,他们的收入免税。尽管他们占台湾人口总数的比例不足10%,但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又是国民党非常稳固的支持群体,因此,国民党执政时不敢改,民进党执政时改不动。马英九上台后,立即启动了相关工作,取消军公教人员的免税政策,将新征收来的税用于改善军公教人员的待遇。这项改革还算进行得比较平顺,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军公教人员的选票仍然投给了马英九,使他勉强获得连任。连任成功的当晚,马英九在雨中对支持者喊出“我们赢了”的时候,脸上流淌的已不知是雨水还是骑虎难下的泪水——军公教税收改革为他赢得了连任,却使得他再也不能停下改革的脚步,包括风险更大的改革。

    第二任期开始后,马英九着手推动军公教退休金享受高利率的改革。蒋介石在位时,台湾利率较高,军公教人员的收入较低,为照顾军公教退休人员的生活,蒋介石规定,他们可按职级交存一笔钱,退休后按每年18%的固定利率从银行领取现金。1990年以后,随着银行利率不断降低,军公教人员18%的利率开始高于银行利率,差额由当局编列预算补贴。近年来,岛内银行利率长期徘徊在2%左右,当局的补贴额越来越大,难以为继。马英九早就宣布,自己放弃享受此项福利,以示“以身作则”;到第二任期时,他部署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在彻底取消此项制度。

    与此同时,马英九还陆续叫停了发放军公教退休人员的年底慰问金。一名资深国民党高级干部表示,退休后本来可以每月领取20多万新台币,经过陈水扁缩减后就只能领10多万了,如果按照马英九的改革方案,自己只能领2万多。面对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少国民党员一面强调自己是“深蓝”,是“死忠党员”,一面对马英九破口大骂,绝不投票支持。

    此外,岛内其他的社会保险制度,如劳工保险、公务员保险等也都有巨大的财务赤字。按照估计,这些保险都将在今后十几年内面临破产。马英九近两年陆续提出了改革方案,这种触动每家每户利益的改革,必然得罪大多数人。尽管此前人们都在讨论改革的必要性,但当马英九真的推出大尺度改革计划时,社会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从长远来看,马英九的改革计划终将有利于台湾的发展;但多数人不能理解太过长远的政策,认为马英九的改革脱离了社会现实,步子迈得太大。在马英九第一任期中,台湾媒体给他取的外号是“笨总统”;到了第二任期,干脆就变成了“无能马”。

    好牌也打坏了

    马英九能在2008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回暖是一项重要的利好因素。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多次陷入紧张,不仅损害了经济利益,也影响了地区稳定。而国民党通过连战在2005年访问大陆,搭建了国共两党一年一度的对话平台,达成了政治谅解,因此,台湾上下都相信国民党有能力处理好两岸关系。

    事实也证明,马英九当选后,两岸关系发展得不错。6年来,两岸实现了“大三通”;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投资,开放大陆居民个人赴台旅游项目;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投资保护协议”;两岸贸易规模从马英九上任之初的1200多亿美元增加到去年年底的1900多亿美元……各种岛内民调都显示,两岸关系是马英九最受民众肯定的事,即使在对其个人的满意度跌至10%左右的今天,人们对两岸关系的满意度仍在40%上下。

    然而,如此好牌,却被马英九硬生生打坏了。他试图以“中庸之道”来处理两岸关系,一只脚前进,一只脚就要后退。他对大陆的政治制度品头论足;他对两岸关系打着“不统、不独、不武”的旗帜;他一直回避两岸政治谈判的议题;即使对开启两岸政治性对话,也是三缄其口,致使两岸互信无法再深入下去。

    更糟糕的是,今年APEC峰会在北京举行,马英九竟然提出亲自出席,与习近平总书记会面。这明显超越了两岸问题内部解决、不必借助国际场合的默契,成为不可能的试探,反而伤害了大陆民众对他的期望之心。更致命的是,近年来,凡是台湾来大陆交流的各方人士,从学者到国民党官员,无人不对马英九口吐怨言。他的“中庸之道”只换来“左右不逢源”。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台湾的周边关系上。马英九是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强烈认同美国文化,上任后提出了“亲美、友日、合中”的方针。受够了“麻烦制造者”陈水扁之后,美国也乐见马英九上任。但正是美国,让马英九遭遇了上任之初的大麻烦。美国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定的疯牛病疫区,台湾一直严格限制美国牛肉的进口。马英九为打开与美国的经贸关系,推动对美国农产品开放。2009年10月,台美签署了“美国牛肉输台议定书”,开放进口美国30个月龄以下带骨牛肉、绞肉、加工肉品。这份议定书立即引发台湾各界的反对,连时任台北市长、国民党籍的郝龙斌都宣布要推动“拒美牛内脏联盟”。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们更是以民意代言人自居,在2010年1月通过法案,禁止美国牛脑及内脏部位进口。这逼得马英九不得不亲自与“立法委员”见面协调,在排除民进党起哄之后,才以严格标识等条件开放了美国牛部分部位的进口。这场“美国牛肉风波”让美国对马英九留下了“能力不足”的印象。

    在与日本的关系上,马英九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心结,便是钓鱼岛。早在青年时期,马英九就是台湾“保钓运动”的积极分子,这段经历让日本政界迟迟不能信任马英九。直到2009年,马英九亲自宣布当年为“台日特殊关系促进年”,任命亲信冯寄台担任驻日代表,双方关系才有所缓和。2011年,台日签署了全面性的双边投资保护与促进协议。但是,钓鱼岛问题始终无法回避。马英九当局几年来多次派军舰护航保钓船及护渔,让“友日”的目标也不顺利。

    民意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马英九在台湾有个著名的绰号:“不粘锅”。如今来看,他在个人操守上与丑闻“不粘锅”,依旧是那个不贪财、不好色、除了上班就是回家的“透明人”。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分的理想主义往往会脱离实际,以致在实践中寸步难行。

    台湾政坛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马英九上任时,一名自认在其竞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学者在谋取官位不成后,私下会面,请求马英九在争取研究经费方面加以援手。在他看来,这是起码的、应得的回报,马英九没有理由拒绝。在台湾学术界,争取主管机关的委托研究课题是一个学者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既能使学者在岛内立足,也能让学者在人前显耀。在大学教过书的马英九理应明白这一点。怎料,马英九语气冷漠,让他通过正式渠道直接向相关部门申请。而且,马英九的语气有某种不屑,大有“你的收入与经费已经非常丰厚了,少一两个课题经费不是问题,不应该开口提这种要求”之意。这名学者一怒之下远离马英九。从此,台湾媒体上多了一个坚定的“反马者”,6年来写了无数文章痛批马英九是伪君子,不知民间疾苦,不识人情世故,与普通百姓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这极易让人联想到一战期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是政坛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带着自己的“十四点原则”出席战后的凡尔赛和会,期望用和平的、协商的方式建立一个崇高的国联。结果,这位曾经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倡导建立的国联没过几年就成了空架子,完全不能协调大国关系,更谈不上处理政治纷争,最终被历史抛弃。反倒是二战期间,政治手段圆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依据现实的利益和力量的制衡推动建立的联合国,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马英九的失败也能从中找到答案: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理想主义不能算作褒义词,至多是个中性词。不懂得寻求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使他脱离了现实;当遭遇现实的压力时,过分执着于理想,又导致他优柔寡断,决策失误;一心想事事求得完美,反而成了“既忙且盲”、无力大局;儒家的教养固然有益,可是不识变通,就变成了“笨”和“迂”;即便是最引以为傲的个人操守,如果没有相匹配的施政能力,也不过是“平庸的好人”。

    马英九的内心或许感慨万千,但选民手中的选票冷酷无情。从2008年到2014年,马英九重复了一个政治明星由盛到衰的轨迹,国民党遭遇了退守台湾65年来最惨重的选举挫败。

    延伸阅读

    国民党,两甲子三陷危机

    2014年恰是国民党成立120周年。两个甲子,几经风雨,国民党曾有过推翻帝制的光辉时刻,也经历了仓皇败逃的失魂落魄。有人说,今年“九合一”选举的惨败使国民党陷入建党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危机。那么,前两次危机中,国民党是如何熬过难关,重新振作的,对今日国民党或许有所启发。

    从败退南迁到“台湾奇迹”

    1945年8月,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中国战区盟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也达到了个人声望的顶点,他手握400万军队,其中的四分之一还配备了美式装备。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当时党内有人提醒他:“谨记满盈当亏,应当急流勇退,为中国历史留下长久典范。”但这种话,蒋介石当然听不进去。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失败就在胜利的这一刻开始了——在收复河山、接受日伪财产的过程中,国民党派往全国各地的接收大员贪污成风,尽失民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后,力量已经足以与国民党相抗衡。蒋介石无视民心向背,打算继续用内战的方式消灭共产党。结果,短短4年时间,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精锐尽失。而在国民党内部,有太多人盼望着蒋介石赶紧倒台,以取而代之。内外双重压力下,蒋介石只能仓皇逃离,退守台湾。

    没有人知道,站在台湾岛的瑟瑟海风中,蒋介石是何心情。此时,他管辖的区域是抗战胜利时的三百分之一,管辖的人口不到全国的七百分之一,国民党陆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海军丧失了近一半的力量,只有空军相对完整地撤到台湾。而脚下这个台湾岛,刚刚摆脱日本殖民统治不久,经济还无法独立,岛内民众对败退而来的国民党心存疑虑。国民党的处境可谓风雨飘摇,一片凄凉。

    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国民党才有了喘息的机会。此时,蒋介石南迁台湾时带走的“黄金+人才”,为国民党的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1949年宣布下野之前,蒋介石就下令将大陆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全部运往台湾;随他南迁的百余万人里,有不少经济专家和技术人才,还有一大批本就在大陆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们刚刚经历过大溃败,忧患意识强烈,成了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人才基础。

    凭借着这两点,国民党开始了在台湾的苦心经营。蒋介石汲取在大陆的失败教训,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造。在政治上,他抓紧实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完成了过去20多年间从未实现的党政军权一元化管理。此后,蒋介石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造。1952年,他组建了以亲信为骨干的中央委员会,将原来各拥山头的大佬级人物统统安排进新设的中央评议会,让他们彻底退出权力核心圈,确立了自己在党内的绝对权威。同时,开始加固儿子蒋经国的权力基石,形成“后继有人”的共识。

    几乎与政治改革同步,国民党以“赎买”方式推行了“土地改革”,使台湾岛内多数农民成了国民党统治的拥护者,也解决了台湾最紧迫的大事——吃饭问题。紧接着,国民党又逐渐调整台湾经济体制,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契机,建立起外向型经济体系。美国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为台湾提供了市场和技术支持,加速了台湾的工业化进程。

    到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国民党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基本走出了丢失大陆带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从两失执政权到重创民进党

    1988年,蒋经国病逝,李登辉接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随后,国民党内各派势力经过一番角逐,李登辉成为了国民党主席,国民党就此分裂为以李登辉、宋楚瑜为首的“主流派”和以蒋纬国、郝柏村为代表的“非主流派”。李登辉为击败以大陆籍人士为主的国民党元老的围攻,一方面拉拢民进党,一方面与各地方派系相互利用,甚至不惜坐视黑道与金融势力在国民党内占据上风。在接连斗垮俞国华、李焕、郝柏村等人后,李登辉独揽大权,但国民党在民众心中与黑金政治画上了等号。

    1996年,首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拉开帷幕。在李登辉的刻意扶持下不断壮大的民进党开始冲击国民党。但李登辉毫不顾忌来自民进党的竞争压力,反而于1997年逼迫宋楚瑜这位党内骨干走上脱党之路,并带走了国民党一大批支持者。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宋楚瑜以无党籍人士的身份参选,严重分流了国民党的选票。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连战,背负着国民党黑金政治的形象包袱,仅得到23.1%的选票。国民党的分裂使得陈水扁以不到40%的选票当选,国民党退守台湾50年来第一次失去执政权,陷入第二次严重危机中。

    这次选举之后,宋楚瑜正式组建亲民党,国民党内则爆发强烈的反对李登辉风潮,迫使李登辉辞去党主席职务,连战接任。当时,国民党在台湾的支持率已经低于民进党和亲民党,落到第三。即便如此,国民党内的主流意见仍然认为2000年的失利只是偶然,连战把主要精力用于与宋楚瑜和解,并未着手改造国民党。到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连战和宋楚瑜联手参选,自认必胜无疑。没想到,投票前夜,陈水扁诡异地遭到两颗子弹的刺杀,第二天的选举结果竟然是连、宋二人以两万票的劣势落败。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国民党组织支持者上街抗议,要求重新验票,但无济于事。

    鉴于党主席任期将满,2005年,连战率团来到大陆,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实现了国共两党领导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会面,为两岸和两党关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成了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契机。

    更重要的是,此时国民党内的中生代力量已经崛起。接替连战出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深知,国民党不经改造则无以为续。他一方面按照自身清廉有为的要求改造国民党,制定了反黑条款,确定了凡经司法一审判处有罪者不得获得党的提名参与选举,即使提名也可撤销的原则。这使得国民党逐渐与黑金政治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和陈水扁的“急独”路线相对立,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中间路线,缓解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焦虑。之后,随着陈水扁贪腐案被揭露,马英九正面形象凸显,成了台湾民众心中理想的下任地区领导人。

    与此同时,以郝龙斌、朱立伦、胡志强为代表的其他国民党中生代政治明星也走上前台。2005年底,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胜,取得23个县(市)中16个县(市)的执政权。2008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又在112席中独得81席,取得了三分之二席次的绝对多数;民进党只得到27席,仅保住了议案提案权。以此为基础,马英九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200多万票的优势当选,国民党重新拿回执政权,走出了第二次危机。

    “九合一”选举惨败,重生曙光暗淡

    2014年,伴随着“九合一”选举中的溃败,国民党再次陷入严重危机。在涉及全台湾各地的“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仅勉强保住了新北市以及其他5个小县的执政权,民进党则首次取得了超过半数县市的执政权。在县(市)议员的选举中,国民党也丢掉了一半以上的县(市)议会多数席位。在“六都”的12个正副议长职位中,国民党本来有10席,如今能保住一半就属难得。

    马英九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眼下,台湾岛内弥漫着越来越浓的反马英九气氛,社会上甚至把反官僚、反马英九当成了一种时尚。人们普遍认为,马英九施政不力,致使小人当道,但细问之下,又没人能说清楚马英九到底错在哪里,到底谁是小人,最后也只能一言以蔽之——“笨”“迂腐”。说到底,人们是对马英九长久以来,因为无力应对各方掣肘而政绩平平、无所作为感到不满。

    国民党能从第一次危机中翻身,靠的是从大陆带去的一大批资金、人才以及国际形势;第二次陷入危机时,国民党还有以马英九为代表的一大批中生代政治明星。两次走出危机的共同要素都是人才。但如今,就像胡志强所言,“九合一”选举结果判了马英九“政治死刑”,胡志强自己也在台中市长选举中失利,朱立伦仅以微弱优势保住新北市长,郝龙斌已经辞去国民党副主席之职。10年来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国民党中生代精英,都已经光环散去,而新生代的力量又无人能接班,国民党出现了人才断档。相比之下,民进党经过这次“九合一”选举,大批新生代登上了前台,怪不得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敢盛气凌人地宣称,要把台湾“赢回来”。

    即使在未来一年里,国民党内能迅速涌现出一两个新兴政治人物,也难以重振国民党。国民党这家“百年老店”旧病太深,新兴一代如果没有足够的手段和威信,根本无法改革痼疾,无法做到台湾民众最需要的“弯下腰来与年轻人打交道”。

    当前情况下,似乎只有民进党在未来无力应对台湾社会固有的矛盾时,国民党才能看到重生的曙光。当然,国民党自身的改变也非常值得期待,正如马英九在今年12月7日所言:“每一个困境,一定有它的出路”。

马英九 理想主义者的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