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走进台北小巷深处

一家家特色店铺、二手书店、小剧场,都显示出十足的文艺范儿

□ 徐蕾 《 环球人物 》(

    在北京和台北,我就好像两个人。

    北京有着硬朗粗犷的线条,身在其中的我,整日忙忙碌碌。而台北温柔、精致又稍显暧昧,“文艺范儿”十足。身处其中的人,会不由地变得柔软、敏感起来。

    如今说一个人“很文艺”,似乎已多少带了点调侃的意味;但说一座城市很文艺,还是真心实意的褒奖。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会在台北生活一段时间,可以静静地体会这座城市的安详,真是件美好的事。

    忠孝东路走九遍,一定不会感到累

    台北的文艺,并非不谙世事,而是带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在台北,有很多如邻家女孩一样清秀可人的街道,比如师大夜市的那几条街、台湾大学附近的巷子,都会让你在闲暇漫步中体会一份从容和亲切。但我最爱的还是忠孝东路。它大概是台湾音乐人最喜欢描述的一条街,即便没来过这里,对它也不会陌生。动力火车曾深情地唱过:“忠孝东路走九遍,穿过陌生人潮搜寻你的脸”;陈绮贞在《九份的咖啡店》中曾淡淡地诉说:“这样的午后,我在忠孝东路的咖啡店”……

    我在台北的一个必修课程就是到忠孝东路四段买些有特色的衣服带回北京,在朋友圈中赞誉度极高。记得一次,在一家店里,我试了好几件衣服,温柔的店主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她摇头说这些都不适合我,然后转身从小屋子里拿出一款她的搭档最新设计并马上要上架的样衣给我穿,果然漂亮。店主热情地说:“你留给我电话,过些日子这件衣服上架后,我会通知你,一定要来喔。”知道我是在台北工作的大陆人,女店主更加热情地邀请我坐下来尝一尝她自己沏的花茶。那一整天,我心里都暖暖的。

    台北一半以上的百货公司都在忠孝东路上,而隐匿在巷弄中琳琅满目的独特商店,更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不论是老房子中的风格小商铺,还是那些有特色的异国餐厅,以及美味的路边摊小吃,都令人流连忘返。小店的门牌名字都很个性,“导演姐妹的店”“三番二次”“老干杯”……通俗的,清新可人;咬文嚼字的,也不做作。

    逛累了,可以随便走进一家餐厅或咖啡馆,这里的每家小店都精致得像座小展览馆,虽然主题不同,却都透露着或俏皮或慵懒的文艺范儿。我常去的一家餐厅,门前是一辆被刷成了大红色的老式自行车,旁边放着一个挂满鲜花的秋千,让人一下子悠闲放松下来,以致于我已经忘记了那里餐点的味道,只记得那份身处其中的惬意。

    明曜百货后面的巷子,也有一家值得一坐的咖啡馆,它闹中取静,吸引了许多文艺界人士青睐。据说,导演侯孝贤就爱坐在窗边的座位,或是静静地观察窗外的人潮,或是默默读书,打发午后的漫漫时光。

    静心体会眷村的乡愁,一定要吃眷村菜

    台北的文艺,是有年代感的。

    赖声川的话剧《宝岛一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100多万国民党军人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来到台湾,陆续建起了千余座眷村,这些家庭保留着大陆各省的风土人情,以独特的聚落形态,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眷村文化。“四四南村”正是《宝岛一村》的灵感发源地和剧照取景地,它就在台北“101”大楼的脚下,距离我的住所很近。有时我在“101”喝咖啡,就会顺便去走一走,体会那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四四南村”建于1948年,是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现在的名字叫“信义公民会馆”。正因位处黄金地段,眷舍多已拆除,只留下四排建筑供游人凭吊昔年眷村光景。来到松勤路50号的“村口”,灰色的“台北市信义公民会馆”牌匾映入眼帘,斑驳的窄巷、竹篱分割出的院落里,肆意生长着九重葛、扶桑花和七里香,似乎仍在安静地等待着归来的家人。眷村保存下来的A楼改为“特展馆”,如今已是台北前卫艺术家的聚会场所。B楼是“眷村文物馆”,里面的花棉被、红肚兜、绣有锦绣山河的幔帐……一针一线都是眷村妈妈的手艺。这里可以看到当年生活的点滴场景,每间房都不超过10平方米,岂料住着住着就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只是看居所还不能完全体会《橄榄树》中倾诉的乡愁,一定要吃眷村菜才会感同身受。眷村菜有句推介语,“很家常的东西,却让你想起久远的岁月。”最早的眷村菜不过是各家主妇们根据现有的食材,即兴做出的“私房菜”,如今的眷村菜馆依旧保持着过往岁月的质朴,多数门面都很不起眼,其中陈设着军装、奖状、钢盔、逃难时的船票……一家餐馆的老板曾告诉我,南村里最多的是山东人,还有从河南、四川、上海来的,眷村菜也是五花八门,包子、馒头、牛肉面、饺子,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眷村走出了一批文化名人,导演李安、杨德昌、侯孝贤,演员李立群、林青霞、张艾嘉以及歌手任贤齐都是眷村后代。任贤齐曾经创作过一首《老张的歌》,就是献给父亲和台湾老兵的。

    网络时代到旧书店转转,一定带走一本书

    台北的文艺,渗透到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已经成了台北人自觉的精神追求。

    在这个网络时代,书店似乎已经是夕阳余晖。但是在台北,却有很多人,还守着这一亩田,继续耕耘阅读的种子。说到台北的书店,人们首先想到就是24小时不打烊、可以边喝咖啡边阅读的诚品书店,它简直成为了台北的文化坐标。但对我来说,逛一逛台北的旧书店更是随意快活。

    台北的旧书店比较集中的地方应属台大、师大两处校园附近,旧香居、南天书局、女书店、有河BOOK……单听名字就有一股清雅自在的味道。有的旧书店真的很旧,从装潢到店主,都是一把年纪的样子,却有着独特的风韵;也有的很新潮,比如茉莉二手书店,不仅装潢新潮,而且设备也很先进,进了书店可以喝咖啡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书;还有的书店,经常举行讲座,比如旧香居,在这里买书,说不定会遇到熟悉的文化人正坐在一旁娓娓道来,很随意地聊着读书、旅行、情感……和文化名人不期而遇,也是台北的文化特色之一。

    目前拥有6家分店的茉莉二手书店,在台湾有着“旧书店里的诚品”之称。该店倡导对每一本书都要敬惜与爱护。店员曾经告诉我,在茉莉,收进来的每一本书都被慎重以待,一本书估好价上架后,若不受欢迎,会根据情况降价;再卖不掉,就放在爱心书柜,免费让人取阅。

    旧书店里,总是散发出只有老书才有的香气,那是油墨和岁月混合的味道,醇厚悠长。店主大都是可爱的爱书人,曾有店主对我说:“旧书卖一本就少一本了,所以很珍贵。”也有的店主称:“二手书店多卖一本书,森林就减少一点被砍伐的机会。”书跟人一样,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为它寻找下一个落脚处,就是旧书店的存在意义。

    文化就在巷子里,一定要放慢脚步

    台北的文艺,无处不在。想听音乐会,看戏剧,看画展,都非常好实现。因为它们就在你身边。

    台湾作家李昂曾给我讲过一件事,一次她受邀到一个咖啡馆作讲座,“那个咖啡馆要转来转去才能找到。我好奇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个边边角角的地方,主办方告诉我,文化要开讲到巷子里,要让深巷里的民众也能听到。”

    女巫店,就是这样一家隐藏在深巷中的艺文咖啡店,这里既提供餐点,也定期举办小型独立音乐会、画展,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许多著名音乐人,如张悬、陈绮贞、陈珊妮、杨乃文等,都是从这里走出的。推开玄关的木门,可以看到店中的墙上张贴着许多女性摇滚乐手的海报,还有大大小小的女巫玩偶;另一个独特景象,就是一把把挂着女性胸罩的椅子。店主彭小姐除了打点店务之外,也是这里的DJ。

    在台北看戏剧,首选小剧场。可以说,小剧场是台湾历史最悠久、最有叛逆气质的文化标志,一直和流行文化保持适当距离,却从未被遗忘。小剧场文化里最有名的人物是赖声川和金士杰。《暗恋桃花源》不仅被誉为台湾话剧的“镇台之宝”,更被选为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台北小剧场的代表要属牯岭街小剧场。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这条街的戏剧情结,如今这里每月的节目都排得满满当当,一楼的实验剧场是最主要的表演空间,场地很小,大概可以容纳70名观众。坐在这样的剧场看话剧,可以最近距离地欣赏演员们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情感的传递更加直接而细腻。

    也许,只有这样的直接和细腻,才足以打动台北人敏感的神经。

    台北这座城市的文艺范儿,在巷子里,在拐角处,在每一次随意的体会中,也在每一次细心的回味里——我在写到这句结尾时,又想念起在台北生活的日子了。

走进台北小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