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习近平执政两周年

石文忠 严世贤 刘霄 孙长青 《 环球人物 》(

    2014年10月23日下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落下了帷幕,“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此时,习近平执政已近两周年。

    时间回到2012年11月15日上午。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带微笑,走进人民大会堂东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发表了讲话。“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4天后,习近平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向世人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这一复兴,关键在党。两年来,党中央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制定“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惩治腐败,出台惠民生、增国力的举措……巨大的变化,在弹指的光阴中实现。

    从敢于有梦,到勇于追梦,再到勤于圆梦,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担当起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习式风格”,实践着自己对人民的诺言。

    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回望走过的路,才知道我们走了多远。在这里,我们共同回顾习近平执政两年来中国人走过的路。

    “习式法治”关注公平正义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了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名言。此时,距新中国首部宪法诞生恰好60年;而以依法治国为主要内容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已近尾声,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举世倾听四中全会的声音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是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议稿起草人之一、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许传玺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全面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避免走回头路”。在总目标之外,又提出了形成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展开。”

    五大体系中,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格外引人注目。在2012年12月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就曾说过:“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党内法规体系的强调,说明党已经认识到依法治国应该从自身做起。

    依宪治国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另一大亮点。今年早些时候,习近平就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再次明确了习近平的判断。

    宪法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2006年,法学界提出了“依宪治国”,用来描述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关键地位。如果宪法不能成为治国的依据,实践中就可能出现 “法出多门”“政出多门”的状况。只有确立宪法的权威,才能确立法治的权威。

    十八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细节:把法制建设纳入政绩考核,设立最高巡回法庭,检察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追责……

    10月23日,全会落下帷幕后,全世界都在回味中国发出的法治声音。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称,习近平执政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套以法治和理性为核心的新执政路线,四中全会正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英国路透社认为,四中全会将主题明确为“依法治国”,是指向了“权大于法”的痼疾。

    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

    对法治的尊重,贯穿着习近平的政治生涯。2003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开始为《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2007年5月,专栏文章集结为同名图书出版。如今,翻开此书,有8篇文章和法治息息相关。在2005年9月的《坚持科学维权观》中,习近平提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在2006年4月的 《建法治安村》中,习近平提出,相对于传统农村治理的“礼治秩序”,要建立一种新的“法治秩序”;在2006年5月的 《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中,习近平提出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

    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规划。多年过去了,习近平从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成为领导中国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的法治观念也不断深化。当年的“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已经扩展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当年的“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已经深化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当年对法治精神和法治风尚的理想,已经升华为“全社会需要法律信仰”。

    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如今习近平所领导的,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这使他的法治思考有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准绳”。一个具有法治精神和理想的大国领导人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10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法国思想家卢梭也曾直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每个公民的心里。

    习近平深谙此理。在成为总书记之后的短短3个多月里,他先后3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每一起司法案件的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此后,一些冤假错案陆续得到解决:

    ——2013年3月,涉嫌强奸致人死亡的安徽人张高平、张辉叔侄,在服刑近10年后,因“原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被宣告无罪;

    ——2013年4月,涉嫌故意杀人的河南人李怀亮在被羁押12年后,因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

    ——2013年8月,背负“杀妻”罪名的安徽人于英生在入狱17年后,因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

    ——2014年8月,涉嫌投毒杀人的福建人念斌在被关押2953天、4次判处死刑后,因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获释……

    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背后,是司法公正一步步在前进,也是司法公信力一点点在累积。正如张高平出狱后所言:“我这10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

    2013年,司法领域还有两件大事——正式废止劳教制度和实际冻结“嫖宿幼女罪”。形成于1957年的劳教制度近年来弊病凸显,法律界要求废止的呼声渐高。习近平成为总书记的第二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提出废止劳教制度。1个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宣布废止。这一决定,顺应法理,也顺应民意,赢得一片赞誉。几乎与此同时,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严惩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提出“对不满十二周岁的幼女予以绝对保护”,对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幼女“予以严惩”,从而在实质上冻结了争议极大的“嫖宿幼女罪”,堵住了一些侵害幼女者权钱勾结、逃避强奸罪名的漏洞。这一司法进步,温暖了千万百姓的心。

    向司法陋习开刀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态里,都包含着人治因素,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关系的代际延续,若不加以规范,极易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中国自古以来又是一个人情社会,新中国才走过65年的历史,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这些陋习。因此,人情进入司法领域并不少见。曾有媒体总结过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几种常用手段:发警告函,要求司法机关“慎重量刑”;发红头文件,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司法机关配合大局;开党政会议,否定司法机关的裁决。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胡云腾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用法律管住权力、管住干部,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在2014年1月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表明了清除这些司法陋习的决心。对人情干扰司法,习近平说:“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通融通融,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对官员借司法权力腐败,习近平的措辞更为严厉:“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他希望司法人员能顶住压力,不受干扰地工作:“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靠制度来保障”,习近平指出了司法公正的根本途径——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胡云腾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法治是管住权力的最大笼子。”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法治的笼子”编织得越来越细: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日益规范的司法权力,意味着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明天。

    “习式反腐”震撼中国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谈起了反腐,明确表达了从严治党的决心。此时,他出任总书记仅仅三天。

    中纪委全会上多次明确反腐决心

    两年后,习近平领导的反腐风暴已震撼了整个中国。2014年10月25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紧接着召开,并与四中全会相呼应,传递出“法治反腐”的信号: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着重规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纠正“四风”要持之以恒,作风建设要成为“新常态”……习近平靠法律和制度反腐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贯彻。

    回顾本届中纪委的历次全会,习近平每次的出席和表态,都指明了反腐的方向。

    2013年1月,习近平出席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他总结了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历数了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危害,提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将反腐败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会上,习近平还引经据典,反思了中国历朝历代在腐败问题上的得失。说到秦朝衰败,他引用了杜牧的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谈及唐朝兴亡,他指出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结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他用中外史鉴告诉人们,反腐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必做之事。

    时隔一年,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出席了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此时,反腐已经全面铺开,一些猜测、阻力浮出水面,习近平再次明确了反腐决心,说出了日后广为流传的话:“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揪出军中“大老虎”

    此后,“大老虎”的落马举世瞩目。

    2014年6月3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问题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徐才厚,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是十八大后落马的第二名副国级官员、首名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级别最高的军方落马将领。这名71岁、1971年入党的高级将领,在“七一”前夕被宣布严重违纪并开除党籍,彰显了反腐没有边界——没有权力边界,不管身居何位、有何功绩,只要触碰底线,都没有例外;没有时间界限,不管是在位还是退休,不管是曾经违纪还是现在违法,只要涉及腐败,都将查办到底,纠正到底;没有领域界限,不管是在中央、地方还是在军队,在腐败问题上都没有余地可讲。

    2014年10月27日,中纪委四次全会结束后,军事检察机关负责人就徐才厚涉嫌受贿犯罪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确认开除其军籍,取消其上将军衔;证实徐才厚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侦查已终结,将移送审查起诉;并证实徐才厚已患膀胱癌,对其进行了积极治疗和医护保障。

    徐才厚的落马不是军中反腐的句号。十八届四中全会还宣布了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杨金山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的消息。

    从查处徐才厚到拿下杨金山,习近平的军中反腐没有“面子情结”,没有“敏感地带”,没有“禁区雷区”。这对于端正部队风气、提振军心士气有重要作用。军队从来都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系统,是国家的柱石,人民的守护者。习近平用“打虎”的行动证明,军队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打破“刑不上常委”的传说

    2014年7月29日是“世界老虎日”,就在这一天,中国的反腐揪出迄今为止最大的“老虎”——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因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由中纪委对周永康立案审查。

    周永康落马击碎了长久以来“刑不上常委”的传说。此前,有关周永康个人及家人涉嫌贪腐的消息流传已久,但种种报道和猜测都未得到官方证实。其间,周永康一度公开露面,参加母校中国石油大学的60周年校庆并出席校友座谈会。有人根据以往经验,认为“露脸即安全”。此后,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首次回应了周永康被调查的传闻:“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当新华社公布中共中央对周永康立案审查的决定时,全社会为之震动:习近平反腐的决心如此坚定,常委也不可免罪。

    事实证明,“习式反腐”绝不是政治秀。这一轮反腐败一不看人,不管是谁,不管有谁说情,只要有腐败事实,不放过;二不看权,不管权位多高,不管是过去有保护伞,还是现在有保护伞,只要有腐败事实,不放过;三不看利,有人说不反腐亡国,反腐亡党,这实际上是权贵集团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设限,反腐不仅不会亡党,反而增强了党的自净能力。

    打赢反腐战,最终靠制度

    截至2014年10月,在这场反腐风暴中,全国已有50多个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其中副国级以上的有苏荣、徐才厚、周永康3人,中央委员有蒋洁敏、李东生、杨金山3人,中央候补委员有李春城、王永春、万庆良、陈川平、潘逸阳5人。与此同时,“拍苍蝇”、整作风等种种措施也在全国各地进行。

    惩是为了治,治标是为了给治本赢得时间。打赢这场战役,最终要靠制度。正如习近平所言,“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眼下,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已经使领导干部“不敢腐”。将来,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领导干部“不能腐”。

    这条制度反腐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强和改进巡视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谈话制度,畅通举报和监督渠道,改革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这些举措,最终将共同构成“习式反腐”的制度力量。

    “习式改革”的“不为”和“有为”

    “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如此评说新时期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坚定的经济改革决心

    2012年12月7日,当选总书记仅23天的习近平,首次离京便踏上了南下深圳的旅程。

    此时的北京,天气渐冷,正如中国的改革,在走过30多年的历程后,进入了攻坚期——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使人们在对待改革的问题上,共识与困惑交织,期待与担忧并存。而此时的深圳,温暖如春,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人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新任改革者。

    一路上,习近平多次发表为深化改革鼓劲的讲话。“这次调研,是我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这不禁让人想到,20年前,邓小平曾来到这里,纵谈姓“社”姓“资”的问题,帮助人们树立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如今,也是在这里,新一任总书记面对改革开放中显现的矛盾和困难,决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继续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少媒体将这些讲话视为新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呼之欲出。

    2013年7月,习近平前往武汉,一下飞机就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这天,雨下得很大。习近平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边走边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在新华社拍摄的照片中,人们看到,雨水早已打湿了他的衬衫和裤腿。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诚恳地向省市负责人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他说:“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他第一次提出了6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其中有3条涉及经济领域。“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媒体认为,习近平在武汉的这次讲话为深化改革定下了基调。

    从2012年冬天到2013年夏天,履新半年,新的改革蓝图已经在习近平的心中勾勒完成。

    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蓝图

    2013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迎来一个里程碑时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一致通过。

    此时,人们不会忘记,35年前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抉择,给人民带来最广泛的利益;时隔35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深化改革的决定,被外媒评价为“中国执政党近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成为共识。《决定》还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相关配套的31项重大举措,在全社会普遍关心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均有重大突破。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决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允许农民流转土地,确保农民土地收益。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决定》提出,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关系,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国家治理结构。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决定》提出,把保护劳动者所得作为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强调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

    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一项项重大部署密集出台。2014年被视为中国的“深化改革元年”,也被视作改革举措能否得到落实的 “验证年”。这一年里,“单独二孩”新政全面启动,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陆续面世,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年底出台,养老金并轨有望破题。在习近平执政两周年到来之际,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按照这份蓝图有条不紊地推进。

    直面“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用“新常态”描述新时期的中国经济。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什么是“新常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议稿起草人之一、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许传玺认为,关于“新常态”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经济增速告别了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此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

    面对这种转变,习近平提出要积极适应。“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2013年4月,习近平在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企业家座谈时这样说道。这意味着不搞强刺激、大调整,理性看待经济增速。许传玺将其解读为:政府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而非过度干预。

    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习近平的“理性不为”。2013年6月20日,是一个让很多银行交易员印象深刻的日子,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罕见地飙升至30%。一般情况下,这意味着银行间市场现金量不足,银行的借钱成本大大提高,甚至可能借不到钱。但央行没有放水,政府没有救市,“钱荒”面前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安之若素”。

    这成为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的一次演习,也成为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一次提前演练。

    在“理性不为”之外,习近平也有“顺势而为”。那就是专注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两年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些思想和决策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尤为醒目。

    这种 “有为”,体现在考核标准的变化中。“GDP至上”的考核模式早已备受争议,习近平在许多场合表示,要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如今,部分地区已取消对干部的GDP考核机制。

    这种“有为”,体现在简政放权中。这是一场政府的“自身革命”。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仅2013年就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了工商登记改革。

    这种“有为”,体现在大胆创新上。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多项制度创新改革的高地和试验田。负面清单、企业信息公示等超过36项制度都是新探索,自贸区内新设企业出现井喷。

    纵观“习式改革”两周年,执政者并不看重短期的经济增长数字,而是着力于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激发市场活力。政府的“瘦身”也并不意味着当“甩手掌柜”,而是勤于“健身”,把重心放在营造法治环境、健全公共服务等方面。这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习式外交”充满个人魅力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2014年3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引用了拿破仑对中国的评价,却做了不一样的解释:强大的中国对世界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两年来,习近平足迹遍及五大洲,用清新、质朴的个人魅力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新形象。

    与普京是朋友,和奥巴马庄园会晤

    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习近平充分发挥了领导人私人情谊的作用,使原本严肃的大国关系充满了温情色彩。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两国间的友谊源远流长。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习近平将俄罗斯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会面时,习近平对普京说:“我觉得,我和您的性格很相似。”这句话被俄罗斯媒体纷纷报道,被视为两位领导人私交很好的表现。5个多月后,习近平在参加20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时,两人互称对方为朋友。此外,这一年里,习近平与普京还见了3次面。

    2014年2月,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由于乌克兰局势突变,西方对冬奥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出席了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见到普京时,习近平说:“按照中国习俗,邻居办喜事,我当然要专程来当面向你贺喜。”当时正是中国春节期间,普京笑着回答:“春节是中国人走亲访友的日子,习近平主席此时到访俄罗斯就是来看望好朋友。”在冬奥会开幕前夕,普京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回忆起上一次自己过生日,和习近平一起的场景:两个人像大学生一样,就着三明治喝伏特加。这样的友谊,让中俄关系更加亲密。

    在处理和美国的关系时,习近平与奥巴马的“庄园会晤”也是领导人私人情谊的典范。

    中美领导人在庄园会面早有先例。2002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时就在小布什总统的私人庄园里举行过会谈。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与江泽民的“庄园之行”不同,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庄园举行的是“会晤”而非“正式访问”,省去了很多繁文缛节,效率很高。

    在这次“庄园会晤”中,习近平和奥巴马长谈了8个小时,气氛轻松活跃。第一天的晚宴上,奥巴马送上了美式大餐,习近平则开了一瓶茅台祝酒。晚宴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第二天,两人又摘了领带,身着衬衫在庄园里散步,奥巴马还卷起了袖子。奥巴马听说习近平喜欢游泳,经常会游上1000米时,直言习近平很棒。之后,奥巴马邀请习近平夫妇一起喝茶。会晤结束时,没有发表共同声明或任何文件,一切都透着轻松。不过,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表示:“两位领导人其实谈了很多重大议题。”

    习近平还与英、法等国领导人以及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等进行过多次会晤。在建构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问题上,中国的外交策略务实灵活。

    重视周边,提出“一带一路”

    观察习近平两年来的出访路线,不难发现,一半足迹在周边国家。

    2013年秋天,周边外交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场被称为“中国周边外交顶层设计”的会议上,习近平阐述了周边外交战略的思想,他用“亲、诚、惠、容”4个字来定调周边外交战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两年中,习近平践行了与周边国家“常见面、多走动”的想法。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个月之后,他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为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是从中亚、南亚两个方向上串起了中国与周边利益的纽带,也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进行的合作。在“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的情况下,习近平用“一带一路”告诉世界:中国的复兴不以损害别国利益为代价。

    用质朴语言拉近和民众的距离

    形象亲和,语言质朴,会讲故事,习近平在外交场合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俄罗斯,习近平向大学生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他英雄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他还谈起了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中国邀请部分受伤儿童来华接受康复治疗的故事。“这些孩子在中国受到精心照料,俄方带队医生阿兰表示:‘你们的医生给孩子们这么大的帮助,我们的孩子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在坦桑尼亚,习近平向议员们讲述了一部中国电视剧和一对年轻人的故事。“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一对中国年轻人,他们从小就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了非洲,对非洲充满了向往。后来他们结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

    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向政要们讲述了中法谚语的相通之处:“法国有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也有一句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我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中法友好事业充满信心。”

    深入浅出的故事,家长里短的小事,最易打动人心。习近平的讲话受到各国精英和民众的共同欢迎,中国的声音就这样传进了世人心中。

    “丽媛风”助力习近平

    在陪同习近平出访时,第一夫人彭丽媛每到一处都刮起一阵“丽媛风”。

    2013年3月,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当专机抵达俄罗斯,习近平夫妇挽手走下飞机时,彭丽媛给世界外交舞台一个惊喜:一件深蓝色双排扣风衣,配上深色丝巾,简约而典雅,与身边的丈夫相得益彰。人们还意外地发现,彭丽媛这身行头都来自一个中国本土品牌。一时间,国内一些纺织服装股价纷纷上扬,有媒体称:“彭丽媛给国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随后的非洲之行中,彭丽媛一身改良式白色旗袍再度引得一片叫好声。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巧妙运用,彭丽媛展示了庄重、优雅的风格,传递了清新、祥和的信号。

    彭丽媛在陪同习近平出访时,会开展独具特色的外交活动,“音乐外交”就是其中之一。在她出席的外交场合里,音乐是拉近友谊的重要元素。在俄罗斯,彭丽媛与亚历山德罗夫歌舞团共同演唱了《红莓花儿开》,第一段用中文唱,第二、三段则用俄文唱。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彭丽媛走到乐队中间,拿起鼓槌和演员们一起演奏。在塔吉克斯坦,彭丽媛弹拨古筝,向在场的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悠扬音色……

    参观学校、到访医院、慰问慈善机构、参加女性会谈,是第一夫人的传统外交节目,彭丽媛善于在其中展现中国母亲和妻子的形象。她经常看望各国的患病儿童,把“彭妈妈”的爱留在异国孩子心中。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参加首脑会谈时,彭丽媛前往参观韩国古代宫殿昌德宫。韩方负责陪同的赵允旋女士提到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彭丽媛说,自己丈夫年轻时很像其中的主人公都敏俊。这句话在中韩两国都引起轰动。韩国民众赞叹说,中国第一夫人也是一位温柔的、以丈夫为骄傲的妻子。

    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中国很快将进入“APEC时间”。时隔13年,APEC再次来到中国。届时,习近平将穿什么样的传统服装欢迎各国及地区领导人?彭丽媛将与夫人们展开哪些精彩的外交活动?人们都在期待着。这不仅仅是期待习近平夫妇的外交花絮,更是期待中国的外交风采。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在全国热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时刻,人们即将迎来习近平执政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习式风格”在各领域屡屡被人提起。他鲜明的执政风格,不仅燃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信之火,还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正如一些海外学者评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大国领导人,“习近平考虑的不只是自己的10年任期,而是中国未来30年的长期问题”。因此,“习式执政”引发的热潮方兴未艾。我们期望,在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他会继续带给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更多的精彩。

习近平执政两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