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巴黎、雨季、年轻人

莫迪亚诺的3个关键词

□ 本刊驻法国特派记者 邢雪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战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2014年10月,他成了第十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了,依旧不是村上春树,也不是各大媒体和博彩网站上爆出的任何一个热门人选,而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下文称莫迪亚诺)。

    就在一周前,莫迪亚诺刚出版了第二十八部作品《为了你不迷失在这个街区》。平日里,他一直窝在巴黎的公寓中,深居简出,很少和外界接触。以至于宣布他获得诺奖时,组委会都没能在第一时间联系上他。而当莫迪亚诺得知这一消息时则坦言“感觉很奇怪”,“急于想知道他们选择我的理由”。

    父亲始终是他的一块伤口

    瑞典皇家学院秘书长彼得·英格伦认为,莫迪亚诺是当代的普鲁斯特。诺贝尔奖的颁奖词称,莫迪亚诺的作品是回忆的艺术,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这些生活,其实也是莫迪亚诺自身经历的缩影。

    “我出生于1945年7月30日,巴黎西南的布洛涅-比扬谷,玛格丽特街11号。我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比利时人,他们在德军占领时期于巴黎相识。我会写犹太文,但不知道这些词对父亲的意义。我也从未觉得自己是合法的儿子,更别说是继承人了。”莫迪亚诺曾这样向法国记者说起他的家族和童年,“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只有品种的狗,但父母从没好好地给我归类清楚。”

    莫迪亚诺的父亲从商,母亲是个艺术家,两人都常年在外。莫迪亚诺出生后,便由说弗拉芒语(比利时北部地区语言)的外祖父母照看,导致他3岁之前都不会说法语。在莫迪亚诺的童年时期,父母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缺少关爱给他的孩提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他与弟弟鲁迪关系异常亲密。

    莫迪亚诺曾说,作为生于战后的一代人,当时混乱的社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七岁时,他困惑于已经过去的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替,无法理解当时混乱的情况,却又敏感地意识到身边的事物都在用奇怪的方式运行。这段儿时经历成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灵感基础。

    1957年,10岁的鲁迪夭折,这给了莫迪亚诺巨大的打击,也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童年。他去了寄宿学校。转学和身边没有亲人的孤独感,令莫迪亚诺更加苦闷。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在这段时间出轨,很快另娶他人,莫迪亚诺的家庭从此破裂。

    父亲始终是莫迪亚诺的一块伤口。他曾与父亲和继母短暂居住,结果却是父亲两度将他赶走:第一次父亲报警,让警察将他抓走;第二次父亲私自为他报名参军。在自传体小说《给蒂埃里·洛朗的信》中,莫迪亚诺写道:“我逃脱了,确切地说,我拒绝在参军表上签字。”

    成人之后,莫迪亚诺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遇上了转变命运的人

    莫迪亚诺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先是混混沌沌地过了两年,20岁时,他注册进入索邦大学文学院。但是,他并没有专注于学业,而是沉迷于摇滚和嬉皮文化,偶尔写点文章。庆幸的是,莫迪亚诺身边有一位好伯乐,正是这个名叫雷蒙·格诺(下文称格诺)的人,转变了莫迪亚诺的人生。

    格诺是法国一位颇有名声的诗人、小说家、数学家,从事文学创作之余,也在中学教书。莫迪亚诺的母亲很早就与格诺相识,莫迪亚诺读初中时,格诺恰巧是他的几何老师。当时莫迪亚诺的几何成绩很差,定期去格诺家补习。格诺一遍遍耐心地为他讲解。

    格诺性格沉闷,让莫迪亚诺在补习时感到压抑。但周六午后,他们会一同在塞纳河畔漫步聊天,格诺总是聊到文学,他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为莫迪亚诺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1966年,21岁的莫迪亚诺第一次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在伽利玛出版社工作的格诺审阅,并对他的评价充满了期待。格诺没有用语言直接回答,而是邀请莫迪亚诺参加了伽利玛出版社的酒会。两年之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莫迪亚诺的第一部书《星形广场》。作品通过一名犹太裔法国青年的故事反映占领年代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犹太人的困境,凭借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莫迪亚诺也成了文坛新星。

    因为格诺在文学上的帮助,莫迪亚诺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领路人,结婚时,还请了格诺做他的证婚人。

    前8部作品都为弟弟而写

    《星形广场》后,莫迪亚诺以一两年一部的速度发表作品,几乎部部获奖。童年回忆和身份认同是莫迪亚诺作品鲜明的符号。他似乎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抑都发泄在写作中,其中最早的8部作品,都是为弟弟鲁迪所写。

    诺奖颁奖官员称:“莫迪亚诺作品的3个关键词是:记忆、身份、历史。”其实,还有3个关键词也可以概括他作品的特点,那就是巴黎、雨季、年轻人。

    无论是处女作《星形广场》,还是代表作《暗店街》,莫迪亚诺的创作始终钟情于巴黎。二战时期,巴黎在德军的控制之下,莫迪亚诺的父亲身为犹太人,东躲西藏,曾多次被举报、逮捕。莫迪亚诺将目光锁定这一特殊时期的巴黎,并对当时父母的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像考古学家一样对历史记忆进行挖掘,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素材。因此,评论界公认:莫迪亚诺是回忆的建筑大师。

    巴黎有很多阳光明媚的日子,莫迪亚诺却独爱寒冷萧条湿漉漉的季节。《青春咖啡馆》女主人公露姬的自杀被安排在了多雨的11月;《韶光》中年轻的路易在小说一开头就进入到寒冬的冷雨中;《暗店街》中的“我”一出场,便是“正在等着雨停”……这种萧瑟的气氛弥漫至整部小说,甚至他的全部作品。

    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年轻人,都有神秘的身世和不同寻常的人生。调查、寻找,莫迪亚诺把对自己的身份探寻都放在了主人公身上。

    40余年中,莫迪亚诺完成了近30部小说和4个电影剧本。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山鼻祖、导演路易·马勒的作品《拉孔布·吕西安》就是莫迪亚诺操刀编剧。而让法国人尤其感到安慰的是,这位优秀的文学家,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上。

    对中国读者来说,莫迪亚诺的名字虽不热门,但也不冷僻,他有近10部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仅《暗店街》就有4个不同的译本。这些作品,影响了王小波、王朔等一批中国作家。王小波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将其比肩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认为他是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者之一。

诺奖夫妻,找到人脑坐标系
莫迪亚诺的3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