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习近平高调纪念孔子的深意

□ 金苍 《 环球人物 》(

    今年秋天,是一个纪念与庆祝的季节。逢五逢十的纪念日接连不断。新中国65周年华诞、全国人大甲子庆、全国政协65周年庆……屡屡促使国人回望走过的路。相比之下,另一个同样逢五却绵长得多的纪念,更让人沉思历史深处的精神脉络——孔子诞辰2565周年。

    “逝者如斯夫。”孔子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偏偏不适用于他本人。他的所言所思、所学所传,经历了千年时空,依然烙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在为他2565年诞辰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长篇讲话,堪称是超规格。

    所有的纪念,都是为了在现实中留下投影。结合习近平一系列言行——在北师大批评语文教材拿掉古诗词是“去中国化”,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表示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就会明白,高调纪念孔子绝非意外。正如他在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无疑是熟悉孔子的。在不同场合、不同内容的讲话中,他曾多次引用孔子的话。比如,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劝勉官员多读书、修政德;用“吾日三省吾身”告诫官员反省自身、清廉务实;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寄望官员多思考、多实践。由此观之,与其说是纪念孔子,不如说孔子只是一个符号,表征着中国当前最高领导人对传统智慧、道德、情操的重视。

    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当前真有几分类似。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概念:公元前600到公元前300年,人类各个文明出现了“精神爆炸”,孔子正是东方的代表。上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的学者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新轴心时代”。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类处于文明转型时期,旧有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全新的事物正在孕育之中,必将燃起新的火焰。因此,孔子置身的思想重建的时代,与我们置身的呼唤价值回归的时代,看似有两千年的时差,实则比想象中更接近。

    在那个精神相近的时代里,孔子所做的,正是倡导回归传统的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是他对“黄金时代”的想象。今天,重建中国人的精神道统,正应该回望一下历史,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身后的那段历史中寻找答案。恰如习近平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重温孔子描述的“黄金时代”,会发现许多解答现实问题的钥匙。关于以诚待人、讲信重仁的思想,堪称医治道德败坏、假乱横行的良方;关于修身齐家、天下为公的思想,亦是扭转功利至上、精神虚无的利器;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印证着生态领域必须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协调并进的改革取向;而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恰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古代版。这正是孔子的时代价值。

    孔子还有“平天下”的情怀。他那时候的天下,不过是现在的中原地区;而现在的“天下”,哪怕是《山海经》中竭尽所能的想象,也无法企及一二。“天下”虽大了,但孔子“平天下”的东方智慧,仍有世界意义。在民族国家的扰攘纷争中,在国际关系的波谲云诡中,再看看孔子当年调和诸侯国关系的王道学说,不难发现东方智慧的巧妙与魅力。这让人想起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便是孔子的世界意义。

    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既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欢快模样,也有“累累若丧家之狗”的狼狈模样。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孔子,已经凝练为举国纪念中的模样——他的思想成了薪火相传的集体记忆,成了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在这样的传统中,正蕴藏着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

习近平高调纪念孔子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