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浪漫主义胜利了吗

□ 何辉 《 环球人物 》(

    今天,当我们看到情侣在海滩上深情相拥,看到广告中新郎在婚礼上给新娘带上璀璨的钻石戒指,或是看到有人悠闲地行走在异国的大街上,都可能会想到“浪漫”这个词。与浪漫相比,现实似乎是枯燥、呆板、乏味的。但是,在西方文学中,浪漫的对立面并不是现实,而是与高贵相联系的古典。

    据《牛津百科辞典》中解释,“浪漫”一词在英语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659年。在17世纪,它常常被用来形容中世纪的传奇,在社会上并没有被大量使用。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文学中对“浪漫”与“古典”的大讨论,“浪漫”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然而,对于什么是“浪漫”,以及对于这种审美方式或价值取向的态度,实际上从未完全统一过。

    最初,“浪漫”一词常与“想入非非”“夸张”“过分”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就曾被归入“浪漫”一类。德国作家席勒写过一篇论文,认为古典主义文学家歌德写《伊菲革涅亚》时,任由情感支配了意志,“沦入浪漫”,远离了古典。可见那时浪漫并不是一个十足的褒义词。

    那么“古典”的特征又是什么?按照美学家温克尔曼的说法,古典的特征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相比而言,浪漫的特征则是激情狂热和庸俗轻薄。歌德甚至认为,当时所谓的浪漫是人性分裂的产物,他把古典叫做健康的,把浪漫叫做病态的。

    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看来,古典型艺术是理想的符合本质的表现;浪漫型艺术的出发点则是孤立的主体的无限性。在文学史上,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世纪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都被认为是古典作品的典型。

    当代生活中常用的“浪漫”概念,实际上是在形象上嫁接了西方文学中“古典”的部分外壳——如高贵、优雅;在情感上移植了西方文学中“浪漫”的部分内容——如激情、感性;在精神上,又削弱了“浪漫”的部分特质——如偏执、狂热。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远没有在当代获得胜利,而古典主义的命运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真正的胜利者是一种“古典”与“浪漫”嫁接、折中和打磨出来的产物——一种商业化的、世俗的、精致的浪漫。

    在此,笔者并没有贬低浪漫主义者的意思,只不过想指出一个事实,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的常态生活,远没有文学世界中的“浪漫”那样浪漫,也没有文学世界中的“古典”那样古典。

    站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超越了人的生活。

    经过商业化浸泡过的平庸的想象,是精致的浪漫的温床。在今天这个商业时代,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有机会去亲身经历文学世界中的“浪漫”,更没有多少人能亲身做到与之对应的“古典”。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任何深刻的情感,都可能付出重大代价。但是,阅读可以代替体验,对大多数人来讲,不论阅读浪漫主义还是阅读古典主义作品,都可增进对深刻情感和独特之美的认识。所以,请让我们向那些呕心沥血,增进了人类的深刻情感体验、拓宽了人类思想界域的创作者们致敬。

浪漫主义胜利了吗
取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