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管好私生活,不是苛求是底线

李斌 《 环球人物 》(

    导演王全安嫖娼被抓的消息最近得到证实。网络上火了两句话,一句是“年轻漂亮的女神妻子张雨绮都管不住他,真是看不下去了!”另一句是“按照这个节奏,监狱风云的海报快挤不下了!”

    确实,李代沫、黄海波、宁财神、张默、张元、高虎、王全安……今年以来,太多名人跌倒在“黄赌毒”上。网友调侃,歌手、演员、导演、编剧都有了,再来个摄像,就能在监狱拍电影了。王全安之后,下一个犯事的会是谁?

    调侃归调侃,真正值得探讨的是:名人们为何接连不断地犯事呢?抓了一个又一个,怎么还有这么多名人我行我素、硬往枪口撞呢?有人认为是“吸毒找灵感”的圈子习气使然;有人分析是名人被小圈子里那点名气惯坏了,真以为没人敢动他;还有人觉得是名人不懂事,低估了公安机关查处“黄赌毒”的决心和力度。这些听上去,都像是在找理由,不像是在挖根源。

    吸毒、嫖娼、涉黑、酒驾等恶习,普通人会习得,名人也会习得,名人并不会比其他人多一层“金刚罩”。事实上,名人的生活越精彩,沾染恶习的机会恐怕会越多,一脚不慎就踩着西瓜皮滑向深渊。而名人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名”就是种示范性,就是超乎常人的社会影响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别人产生影响。所以老辈艺术家才会说,进了这个行当,必须戒除恶习、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可惜,时代车轮急急忙忙向前,这些老话早因“不合时宜”,就扔到一边了。

    是以,名人恶习屡抓不止,根源之一在于大环境变了。过去,限于才识涵养的落差,普通人要进阶成为名人并不容易。名人之所以扬名,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卓然于众人之上的才情和过硬的人品修为。回望20世纪的名流,梅兰芳、侯宝林、秦怡、赵丹、孙道临……他们的身影里,总有亮闪闪、响当当的人格魅力在流溢。正因为他们,我们知道什么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什么是“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什么是“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由是观之,德行本身就是名声的组成部分,名德相称,便是成名的基本前提。

    如今,那种名人只是小众群体、行业讲究德艺双馨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草根崛起、社会扁平化成了现世的特征。从好处说,人人都有可能红得发紫,在这一行实现社会地位进阶并不困难;从坏处讲,这也是一个娱乐至死、包装至上的年代,越是“有腔调无节操”,越是审丑炫丑,越是低俗媚俗,就越能大红大紫。有了“粉丝”有了人气有了钞票,谁还在乎行规、德行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呢?在这个一夜成名、业内道德约束废弛的时代,痞子流氓和名人明星有了角色互换的可能。

    何止演艺行当,盛产名人的地方莫不如此,昔日皓首穷经、省身悟道的慢车道,已让位给金钱效率所左右的快车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会写“140字的段子”,意见领袖即可叱咤风云;能调侃两三册典籍,就是学术名流;善于制造风流韵事的“卖点”,企业家和经济人士也能红遍天下。迎合受众成为扬名立万的关键,道德如同时代的弃儿,被抛到一边。

    苛求名人都是道德圣人并不现实,也没人这样苛求。人们很清楚,如今的名人不过是“社会公众人物”,供人们看热闹的时候多。然而,能让人看热闹,也是种社会影响力。当柯震东吸毒被抓后,“粉丝”们居然喊出了“我们不怪你”“能戒就戒,不能戒不要紧”,足以震惊围观的大众——背负着多大的荣誉,享有着多高的知名度,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与义务,最低的限度便是守法,决不能放纵“社会公众人物”用浮名扭曲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由此而言,要求名人看管好自己的私生活,绝非苛求,而是底线。

    前不久,北京42家演艺公司签署禁毒承诺书,上海演艺界人士也发表声明,呼吁艺人拒绝涉毒吸毒。行业自觉发倡议固然是好事,但一纸承诺的力量往往薄如蝉翼。所幸,9月18日,多家卫视证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通知,对凡是有劣迹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和节目,要慎重考虑。这种最大限度压缩“劣迹名人”生存空间之举,值得点赞。

管好私生活,不是苛求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