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朱清时,留下的不止是背影

李浩燃 《 环球人物 》(

    每逢九月,来自校园的动态总能引发关注。今年“开学季”,两则新闻引人瞩目:一是国务院公布实施意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二是被称为“最具声望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改革者”朱清时聘期届满,卸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改革”这一关键词,将两则新闻紧紧联系起来。

    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关涉社会公平与科学选才,影响着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告别一考定终身”“高中将不分文理科”“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公布,人们发现这次改革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告别了以往那种“小修小补”。试想,如果这一意见能提早几年出台,当时踽踽独行、为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考艰难奔走的朱清时,会不会少一些孤独感?

    30多年前,邓小平复出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拍板恢复高考。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有这样一个细节:面对招考政策上的争论,他力主放宽报考和政审条件,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如今的考招制度改革,或许再难重现恢复高考那样的历史影响,但这次改革的靴子落地后,“外语考两次”“从各科成绩中任选3科计入总分”等举措,必将给青年一代铺就更开阔的道路。

    遗憾的是,朱清时未能如他的名字一样,成为改革的“时者”。他很推崇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一再告诫学生要独立思想、重视创新能力,这也是他推行自主招生的重要考量。2010年底,迟迟拿不到招生权的南科大,打出“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的口号;此后,南科大学生放弃高考、港科大3位教授公开批评南科大等风波,一次次将朱清时推至舆论的中心。回望其5年执校经历,创校之初自主招生的初衷,似乎并未很好实现。南科大目前采取60%高考成绩、30%自主招考成绩、10%平时成绩的方式,映照着对现实的妥协。

    当然,任何改革,总要触及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正如朱清时所言,“如果没有人反对,那你就不是真正改到点子上了。”也有尖锐的声音说,南科大“开张”之时,不少学生是冲着朱清时的个人魅力和改革旗帜而来,结果却有太多妥协,南科大不过是“拿改革当卖点”。种种非议,足见改革者不论是刚健前行,还是智慧妥协,都少不了挨批评。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自古而今,改革者虽未必都能全身而退,但改革的精神终将照亮远方。

    前不久,在南科大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朱清时以校长身份做了最后一次演讲。5年光阴,朱校长因这方“试验田”声名鹊起,也常常为责难所困。如今,很难说是朱清时成就了南科大,还是南科大成就了朱清时。但一座大学的命运不应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朱清时以一人扛起一校改革大旗的形象深入人心,多少还是“强人治校”,而非他理想中的“教授治校”。这说明,我国高校的治理能力尚未真正现代化。它与考试招生制度一样,都是中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难题。

    当喧嚣退去后,应该承认,无论如何,一位本可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实际行动去尝试解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全社会对教育的思考,这种勇气与担当值得尊敬。在今日中国快速变幻的社会光谱中,朱清时个人所作的努力,或许只能用微弱烛光来形容;但作为中科大、南科大两所大学的校长,教育家朱清时注定要在改革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因如此,与其说南科大给了朱清时一次难得的改革机会,不如说朱清时给了我们所有人一次宝贵的反思机会。

    “我们自己就是未来的种子。” 50年前,大二学生朱清时曾抄录下这样的励志诗句。现在,置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以考试招生制度的系统化顶层设计为标志,教育改革的大幕再度开启。当朱清时的背影渐行渐远,无论是点赞还是批评,比个人毁誉更重要的,是后来者如何握好接力棒,让中国教育这趟列车朝着更光明、更美好的方向行进。

    改革先行者绝不会徒留背影。我们把祝福送给朱清时,更送给教育的未来。

朱清时,留下的不止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