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达沃斯上的中国“青年领袖”

三位代表对本刊讲述成功故事,向中国青年提出倡议

凌云 田亮 尹洁 王肖潇 《 环球人物 》(

    全球青年领袖论坛是世界经济论坛(又称达沃斯论坛)的一个重要项目。参加该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从各领域杰出代表中产生,约有900多人。以往的入选者包括巴基斯坦纪录片负责人萨米·切诺伊、美国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中国篮球明星姚明和阿里巴巴CEO马云等人。全球青年领袖论坛走过近10年的历程,也在国际上,尤其是青年人中产生了极大影响。

    全球青年领袖论坛每年举行一次峰会,今年的峰会于9月在中国北京和天津举行。围绕本届论坛“推动创新、创造价值”等热点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论坛负责人约翰·杜顿(下文称杜顿)和本届论坛上的3位中国“全球青年领袖”李晓东、马岩松、白云峰,他们分别来自科技、人文和环保等领域,从其讲述中,人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经验,一睹中国“全球青年领袖”们的风采。

    杜顿: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

    “自全球青年领袖论坛2005年创建以来,中国的青年领袖一直是这个社区的一部分,这些青年领导者如马云、方星海、王利芬和张欣等,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群体,至今仍在影响中国的商界和社会。”世界经济论坛董事、全球青年领袖论坛负责人杜顿如此评价青年领袖中的“中国方阵”。迄今为止,已有115位来自中国的全球青年领袖参加过或即将参加该论坛。今年214位入选者从全球2000多名候选人中评出,其中49人来自东亚,比例最高。京东集团创始人兼CEO刘强东等14名中国入选者,受到中国媒体的格外关注。

    今年的峰会,已经是第五次在中国举行。杜顿说,很长时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中国在改善世界现状的全球讨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觉得至关重要的是,要让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年轻领导者与他们的中国同辈建立联系。” 

    在杜顿看来,中国的全球青年领袖在商业和社会两方面都雄心勃勃,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工作影响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人,我们看到他们的雄心超越了中国市场。我可以想象更多的领域会有他们的领导力。”他举例说:“贝塔斯曼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龙宇一直专注于促进中国的创业和创新,最近又加入了全球青年领袖顾问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陈启清正在帮助塑造下一代中国政府领导人的头脑;互动在线CEO潘海东显示出中国青年领袖的创新性;青松老年看护服务公司的创始人王燕妮正在着力解决中国社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很多入选者堪称社会精英,但杜顿并不认为这个论坛是个“小圈子”。 杜顿认为,青年领袖应该是那些有广泛代表性的人,“我们对来自社会各界和不同地区的青年领袖最感兴趣。除了工商界,我们也选择了中国的大学教授、政府官员、艺术家甚至运动员。”他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强调:“我们相信全球青年领袖影响周围人的能力。我们的目标是积极鼓励每位青年领袖,尽力帮助其能力范围之内的人,进而支持更多的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王燕妮们为例,很多青年领袖建立自己的机构来帮助公众。全球青年领袖的很多倡议也旨在惠及公众。比如,我们在中国有一个‘渴望宣言’项目,就是旨在教育和支持中国青年节约用水。”

    随着全球青年领袖论坛影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了解这个“头衔”是如何诞生的。杜顿为本刊详细解读了全球青年领袖的选择标准和过程:“首先,参选者要不超过40岁;第二,要有出色的成就和领导经验,通常要有5到15年出色的专业工作经验,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实质性的领导作用;第三,必须致力于服务社会大众,并有全球视野;第四,要在公众和社区眼中有良好信誉和业绩,同时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对学习的渴望;第五,商界人物必须负责企业或部门的全部运作,并拥有总裁、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董事总经理、管理合伙人或发行人的头衔,或相当于上述头衔的职位。每年6月30日是候选人提名截止期。夏季,世界经济论坛对初步确定的候选人进行进一步的审查;秋季,入围候选人由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评审(该机构被公认为全球领先的高管招聘和企业领导咨询公司之一);冬季,评选委员会审查名列前茅的候选人,选定100到250人为全球青年领袖;下一年3月,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当选者名单。”

    杜顿从事世界经济论坛和全球青年领袖论坛管理工作已有6年多时间。他总结经验说:“我有幸结识了数百位全球青年领袖,与许多人建立个人交往和友谊。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与他们相识,帮助他们彼此取得联系,为他们提供服务,促使他们将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展望未来,杜顿表示,明年是全球青年领袖论坛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始。“我们有宏大的愿景,不仅要让全球青年领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且还要让他们一起来对世界做出积极改变。我们有两个新战略正在实施:第一是本地的青年领袖活动,专注于帮助全球青年领袖克服专业和个人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是我们使用数据来分析每个青年领袖的专长和兴趣所在,主动帮助他们与合适的其他成员建立联系。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的合作。”

    李晓东:年轻人应该想着“做事情”

    李晓东名片上的信息,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邮箱地址:李晓东@互联网中心.中国。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电子邮箱地址都是英文和数字的组合,而他的全是汉字。李晓东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现在不只是我,我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全体员工的名片上都印有中文邮箱地址。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通过中文邮件地址交流,这为在国外求学或居住的人与国内亲友交流带来巨大便利。”

    作为CNNIC执行主任,李晓东的一个主要职责是运行和管理国家顶级域名系统。查找以“.cn”和“.中国”结尾的域名,就一定要经过CNNIC的服务器。李晓东说,CNNIC的访问量有时比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还大。

    李晓东今年38岁,已经是中科院的博士生导师,曾在2009年因领导互联网的“汉化”、国家域名系统建设和安全保障工作获得互联网领域首枚“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那一年,他带领团队向位于美国的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管理机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递交了“.中国/中國”根域名国际申请。第二年,“.中国/中國”作为中文顶级域名正式写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自此,世界任何地区的华语网民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中国”域名即可访问相应网站,网站用户也可直接将中文名称注册成“中文.中国”形式,“.中国”域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多年的坚持源于李晓东年轻时的一个选择。在他看来,年轻人不应该急着去赚钱,而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2003年,李晓东从中科院博士毕业时,已经在CNNIC工作了一年。导师阎保平告诉他:如果想挣大钱,就下海;如果想做事情,就留在所里工作。当时,从中科院下海的很多人已经是商业界的名人,这对年轻人是一种诱惑。李晓东回答:“我想做事情。”他说:“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但收入够维持生活需要就可以了。成就感最终来源于你做了什么事情。”

    此后几年,李晓东作为代表多次参加ICANN会议,并先后担任中文异体字研究组协调人、互联网安全与稳定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他也因此受到ICANN高层的青睐,并于2011年至2013年间担任ICANN全球副总裁。2013年,李晓东再次面临选择:留在ICANN继续任职,还是回国效力。最终他选择了回国“做事情”,“我渴望回到国内,回到我为之奋斗过的地方,继续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工作,才能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CNNIC,李晓东有一个特点就是“忙”。当选了“全球青年领袖”,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第一次采访他,他给了30分钟,时间一到,他赶紧说:“对不起,我还安排了别的事情,我们再约时间聊吧。”网络安全才是他的头等大事。

    今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组长,2014年也被业内称为“网络安全元年”。中国网民如今已超过6亿,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李晓东告诉记者:“国际上屡次发生网络安全漏洞导致的重大安全事件,比如2009年,瑞典国家顶级域名SE在系统维护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整个瑞典国家的互联网瘫痪,网站访问、邮件收发一概无法实现。就在去年,我国也发生过大量.cn网站无法访问的情况。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早已不亚于粮食安全和国防安全。未来,我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建网络安全和互联网治理工作上,在更加广泛的互联网社群发挥自己的能力。”

    马岩松:年轻人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马岩松最近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出差。7月28日,由他创建和领导的MAD建筑事务所在美国芝加哥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项目中中标,马岩松成为该项目的主持建筑师,这是中国建筑师首获海外地标性文化建筑设计权。

    “我们在那里的项目是一个五层的建筑,我和当地市长聊天后才知道,这种项目在他们看来简直不敢想象。那里都建小房子,但周边环境很好,跟国内现在全是高楼、大型建筑相比,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但在马岩松看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城市建筑,都不是最理想的。最美好的城市应该什么样,还在他的头脑中有待实现。

    马岩松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长大后又想拍电影。1994年,19岁的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没考上。考官看他有美术功底,建议他学建筑,结果他真的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毕业时,马岩松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一看他们设计的那些建筑就不想去设计院,但也不知道怎么改变。”他选择了出国读书,开始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跟在国内差不多。“都是固定的老师,没什么挑战。”后来他去了耶鲁,“耶鲁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外面请来的建筑师,各学派都有,充满争论,学术课堂很开放。耶鲁的核心精神就是任何想法都不能打压下去。”

    从耶鲁毕业后,马岩松在导师的建筑事务所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他关注最多的还是国内业界状况。当时,中国建筑师正在为失去市场而忧虑——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们的试验场,国内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甚至有的项目在招标中规定,国内设计单位必须和国外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投标。

    令马岩松感到一丝鼓舞的是,国内设计界很快有了理性反思并不断找回市场地位。马岩松认为,国内的问题,技术还是次要的,关键还是思想意识,从理念到市场,“都还没有达到一个愿意付出的阶段,还处于索取、有机会就捞一把的阶段”。

    2004年,马岩松回国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MAD(英语意为“疯了”)。最初两年,MAD也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客户认可他们的创意,但实现起来很困难,因为那些前卫的建筑造价太高。直到2006年,他带领MAD在加拿大一个超高层公寓设计竞赛中中标,成为首个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那幢建筑被他设计出水波纹一样的曲线外观,当地媒体给起了一个名字——梦露大厦。

    31岁的马岩松一举成名,也有了更多建筑话语权。随后几年,MAD相继为国内多个城市设计公寓、博物馆等。

    环球人物杂志:你当初选择回国,主要是什么原因?

    马岩松:最大的原因是家在这儿,父母在这儿。留学是一段很好的经历,让我看到很多现象,接触很多建筑师,但并没有哪儿特别吸引我。做学生时,我希望学校里的理想主义能在工作实践中延续,但我后来发现,现实中所有的建筑师都非常实际和商业化。

    环球人物杂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你选择自己创业?

    马岩松:美国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地方。学校里百花齐放,老师也会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但学术和现实的反差也让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马上夭折了。我的很多同学好不容易进入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学校,毕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还学校贷款,迫使他们进入商业化的设计事务所。一开始,大家都希望一两年后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但后来都没有。我觉得如果给别人打工的时候你感受不到那种气氛,自己也不可能干得好。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青年人抱怨自己的创造力被环境遏制了,你怎么看?

    马岩松:青年人首先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谈环境。创造力需要环境,这个环境有可能是充满阻力的。在美国,商业化和文化包容性之间并没有什么冲突点,你想怎样(创造)都行。假如你没有一种很强烈的方向感,就没法和环境对上话。在那里,成功的、有创意的人都和商业结合得很好,同时又都有很强的个性。

    环球人物杂志:如今你获评全球青年领袖,那么如何看待青年领袖的责任?

    马岩松:青年领袖应该关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并为推动创新、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理想做出自己的努力。近几年我受邀在国内外高校举办过一些讲座,也参与不少校园设计竞赛的评审工作,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思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白云峰:青年人应该能不断地“触底反弹”

    在“全球青年领袖”的评选词中,白云峰被冠以“清洁能源先锋”。在宽阔的办公室中,西装笔挺、戴着时尚黑框眼镜的白云峰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

    白云峰今年39岁,现任北京国能中电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曾任中国博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获得过2007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7年度时尚先生。

    熟悉白云峰的人都说,他的成功在于能不断地“触底反弹”。1975年3月,白云峰出生在青海西宁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高考失利,曾立志学医的他阴差阳错地进入华北电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热电厂工作。

    初入职场,白云峰形容自己曾经“一夜之间猛然跌到谷底”。在热电厂,白云峰的工作是当工人——一般情况是三班倒,有时候要连轴转,忙个不停。早晚还得做清洁,掏垃圾。一天干下来,身上一层白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心理的巨大落差,白云峰跑去找党委书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我的能力更适合在机关干!”

    当时,热电厂的领导多看了他几眼,让他回去了。第二天,白云峰就被调去干更苦的活——卸煤。多年以后,和白云峰已是好友的党委书记告诉他,当年让他卸煤,是有意对他进行磨炼。“现在想想,对我们这批年轻人,领导早有培养的计划和考虑,所以沉得住气很重要。”当时,白云峰虽然有点不理解,但还是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后来,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去首都经贸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的第二学位,尽可能地充实自己。

    1997年,白云峰被任命为北京热电厂团委书记。他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则是在各种表彰材料上:“白云峰同志在夏季酷暑期间组织青年突击队参与锅炉抢修工作,三班倒带伤坚持工作,保证了北京地区夏季高峰期的正常用电……”

    1999年,北京热电厂被国华电力收购,白云峰也跟着进了国华。仅仅3年后,他迎来自己第二次“触底反弹”。国华电力投入500万元成立了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脱硫等环保业务。注册当年,北京博奇竟颗粒无收。2003年10月,白云峰临危受命进入博奇,担任主抓市场的副总经理。

    “我那时几乎就是全国各地跑。被人拒绝的时候多不胜数,但因为国家政策压在那儿,发电厂必须上脱硫装置,我靠着一个‘勤’字拿到了不少合同。”白云峰说。第二年,白云峰组建的营销团队签下了20多亿的合同,这使博奇在全国100多家脱硫公司中脱颖而出,进入同业前三的行列。

    2007年8月8日,32岁的白云峰成为东京证交所“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博奇公司成功在日本东京上市了。这是中国首只海外上市的环保股,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家被东京证券交易所批准、首次公开发行即直接登陆东证主板的非日本公司。

    仅仅4年后,白云峰再次选择了新的平台。2011年,白云峰收购国能中电,并出任董事长,开始了自己的再次创业。他认为,博奇做的是污染物控制,只要国家有政策,污控目标总是能达到的,相对容易做。而在世界性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节能。“国能中电要做的,就是工业节能和寻找可替代性能源。”白云峰说,“市场上大多是卖药的,而我们现在更想做的是当医生。”眼下,这位被达沃斯称为“新青年”的领军人物,无意间在重温自己儿时“当医生”的梦。

    环球人物杂志:近年来,你和团队在环保领域的创新主要有哪些?

    白云峰:在我看来,中国的烟气污染严重最关键的原因是耗能过多。我国的能源格局是以燃煤为主。搞环保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标是指改进烟气净化装置,本呢就是要节能。对已经建成的那些烟气净化装置,要进行技术创新,需要非常专业的第三方来提供完善的服务,然后在能效提高的前提下降低能耗,避免形成新的污染。

    环球人物杂志:这十几年你一直走在环保路上,遇到的困难一定也不少。

    白云峰:所有的东西都得从知道到认知到了解,再到愿意使用它,这有一个过程。现在的大环境其实已经好很多了。比如说一开始国家强令禁止排放污染物,但是依然有人会希望净化装置只是样子货,只要能过国家的检测就行。到今天,大家都说你得给我建一个确实靠谱的东西,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环球人物杂志:你也经常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是兴趣所在还是对环保理念的营销?

    白云峰:更多还是想影响一些青年人。以前我也想低调地生活,后来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天,一位母亲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她送儿子的生日礼物就是我的博客文章,没想到她儿子看完之后开始改变了,身边的一些小事也开始愿意做了,也开始相信努力就能成功。这件事让我有很大的触动,重要的还是传播,去尽可能影响青年人。在这之后,我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意外收获。

    环球人物杂志:作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你想对当代青年说些什么?

    白云峰:现在青年人缺的是承受苦难的阅历,所谓的苦难不一定是生离死别,而是做艰苦和非常艰难的事情。我希望青年人依然相信天道酬勤。我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也有过一样的北漂岁月。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很多网友说我是高干子弟,甚至说我的父亲是省委书记。其实,我的父亲和母亲只是普通知识分子,我希望大家能感觉到成功并不是神话,每个人只要踏踏实实去做事情,都会有成功的机会。连我公司的同事开玩笑时都说,你看白总都能成功,我为什么不可以!

    如果要给青年朋友送四句话,那就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把精致当成一种态度,把平和当成一种状态,把真诚当成一种力量。

达沃斯上的中国“青年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