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出现三四十岁的政治家就好了”

在中共十四大会议上,49岁的胡锦涛成为政治局常委

余亦青 《 环球人物 》(

    “下届中央委员会,是不是可以选50个50岁以下的人?大会代表是否应该有相当数量50岁以下的人?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做不到这两点,代表大会就不是成功的大会。”这是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说的一段话。两年后的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选举产生的348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不仅出现了50岁以下的人,还有一位40岁以下的候补委员——时年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1985年增选为中央委员)。

    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位新当选的年轻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并同他们一一握手。新华社在报道中这样描写这次意味深长的握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3个月后,胡锦涛从甘肃进京,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升任第一书记。

    “受到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39岁的胡锦涛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其一是离不开邓小平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其二是因为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过硬。1959年9月,16岁的胡锦涛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68年,他来到甘肃工作,先在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劳动,继而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做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1974年,胡锦涛进入甘肃省建委工作,担任秘书、副处长等职。胡锦涛业务素质过硬,为人稳重谦虚,处事低调,群众基础好,在举才荐才的过程中,受到了当时中共甘肃省委及第一书记宋平的肯定和鼓励。1980年,胡锦涛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1982年,出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从1982年底开始,胡锦涛在团中央历练了3年。1985年下半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拔高了干部年轻化的位置:“我们现在的两个主要任务是经济改革和干部年轻化,两者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干部年轻化,有了大批年轻的精力充沛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通过改革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干部年轻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使局势更加稳定。”邓小平还以自己的经历为鉴:“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其实也不比现在年轻人懂得多,不是照样干吗?”他对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干部自有一套培养思路:“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于是,1985年,胡锦涛离开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接受锻炼,到大西南最贫困的贵州省担任省委书记。这时的胡锦涛才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经过长期调研,胡锦涛选择毕节地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88年5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关于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请示》报告。仅仅14天后,报告即获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胡锦涛“开发扶贫”的试验田。 

    1989年前后,西藏部分喇嘛和教徒,在国外“藏独”分子的煽动下,游行示威,制造骚乱。这对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是极大的考验。根据《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的记载,1989 年 1 月,邓小平和党中央为了控制骚乱,决定向西藏派一名新的党委书记——胡锦涛。这是一次临危受命,也是对年轻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

    关键时刻,46岁的胡锦涛处乱不惊,稳住了西藏局势。在1989年1月的省部级干部见面会上,胡锦涛以三句话稳定了军心:“西藏局势要稳定”,“西藏的领导班子要团结要稳定”,“党对西藏的政策要稳定不变”。尤其是第二句话“稳定领导班子”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热地后来回忆说,胡锦涛初到西藏时,“多换思想,少换人”这个迥异于以往的提法,令他大为感慨:这对“统一当时的干部思想、稳定干部队伍、实现西藏社会由乱到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胡锦涛还与不同的干部谈话,逐一落实邓小平的政策:发展经济,扩大汉语教育,加强外部联系,和西藏人民展开合作,保持对分裂主义活动的严密控制。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引导下,西藏工作出现了新的拐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援藏干部的定期轮换制、援藏建设的“对口支援,分片包干”政策相继出台,使得援藏方式日渐清晰、成熟。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自胡锦涛开始,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贵州和西藏是中国西部两个贫穷省、区,在这样的地方担任“一把手”,在如此贫困复杂的地区历练,成就了胡锦涛“让人服气”的政治资本。

    “年轻一点,精力充沛的人进常委会更好”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说:“后年党代会(党的十四大)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会更好。”1991年夏天的北戴河会议开始酝酿十四大中央决策层人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选拔年轻干部的标准:“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推进,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显然,这里的“班子”包括了十四大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认为,实现领导干部的“四化”,某种程度比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现代化还要难。但无论如何也要坚定不移地朝这方面走,否则,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邓小平满怀希望地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批三四十岁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科学家、文学家,这个‘家’那个‘家’就好了。”

    几个月后召开的十四大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49岁的胡锦涛被选进政治局常委会,负责党的组织和人事工作。1992年10月19日,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通过电视镜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把政治局常委一位一位介绍给大家,当介绍到最后一位常委时,江泽民特意说:“这是一位年轻人,50岁不到,今年49岁的胡锦涛。”并且,胡锦涛比其他6位常委的平均年龄小16岁。当天,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就发出电讯,称胡锦涛被选举为党的最高机构成员,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们认真了解邓小平的用人观,就会明白,这绝非“出人意料”,而是必然选择。在起用年轻人时,邓小平从来都是胆识过人,气魄惊人。

    陪卓琳播撒邓小平骨灰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认为,十四大标志着中共任期终身制的结束,为老一代革命家表达意见提供正式渠道的中央顾问委员会被解散,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一代领导人全都退出政坛。此后,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任命都有了任期限制。并且,1992年当选的政治局委员,都是与邓小平的政策步调一致的人。例如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和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他们以外交事务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本职工作,这符合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在1992年以前的政治局委员中,有一名代表内陆省份的成员,但他在1992年落选,新增的5名担任省级职务的政治局成员,都来自在邓小平开放政策下蓬勃发展的沿海省市。邓小平不仅是挑选了一两个接班人,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个接班的集体。

    十四大是邓小平在世时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根据邓小平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摄影师拍下了邓小平的遗孀卓琳和家人悲痛不已的镜头。在她身边,是负责护送邓小平骨灰走完最后一程的胡锦涛——1997年3月2日,胡锦涛和卓琳一起将邓小平的骨灰撒向黄海。

    在6个月后召开的十五大上,胡锦涛连任政治局常委,排名从第七名前移至第五名。2002年,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被选为党的总书记,宣告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向新一届领导集体交接班。2003年,在邓小平逝世6年后,由胡锦涛主持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秉承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国策,藉由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一届一届稳定地传承至今。

    结束语

    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这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把党的最高权力平稳移交给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人。

    20多天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塑像敬献花篮。习近平说:“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这不禁让人们想起,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习仲勋就是广东省委书记、省长,是他在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带回了广东。习近平步入政坛后也多次引用邓小平的话。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习近平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邓小平同志还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2003年,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写道:“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中国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航道再次扬帆起航。

    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袖们都行进在邓小平确定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尽管邓小平已经离去,但他的思想与精神依然一脉相承。(石文忠)

邓小平眼中的接班人
“我们将帮助你克服困难”
“这我就放心了”
“好干部就在眼前”
“你的人缘还不错”
“出现三四十岁的政治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