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严孝潜向本刊讲述

严复家族走出的忠义之士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公元1877年8月8日,英国海军部收到来自外交部的一份文件,上面是即将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12名清帝国留学生名单,其中一位的简介是:“严宗光,现年23周岁,在福州船政学堂肄业五年,在练习船上实习并服役六年,曾任练习船航海军官,中国水师都司。英国皇家海军上校德勒塞评论其为非常机敏的军官和导航员。”

    按照计划,这个年轻人将会成为一名海军将领,并很可能在17年后的中日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就像他的同班同学刘步蟾、林泰曾那样。但事实上,他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并以一个新名字——严复,名垂中国近代史册。2014年1月,在严复诞辰160周年之际,由他的族曾孙严孝潜撰写的《严复的一生》正式出版。不久前适逢“七七事变”77周年,严孝潜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严复家族一以贯之的爱国情怀。

    留英师夷长技

    严复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外号“严半仙”。他为人慷慨好施,同时也爱赌钱,但逢赌必输,弄得家无恒产,囊无余钱。严复在家中行二,兄长早殇。四五岁时,邻居凿了一眼深井,上面是一丈多高的井架。严复自己爬上去,看着井底大喊:“好圆!好圆!”母亲陈氏闻声而出,吓了一大跳,又不敢大声骂,就装着很高兴地说:“儿子真有本事,你要能顺着梯子慢慢下来就更能干了。”严复兴高采烈地从井架上爬下来,然后被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

    严复12岁时,父亲在抢救霍乱病人时被传染身亡,全家一下坠入困顿之中。面对前来吊唁的客人,严复连连哀叹:“肩不能挑,手不能执,怎么办?怎么办?”最后,严复在父亲生前病人的资助下才办理了丧事,卖光家底后,欠债还没还完。艰难之中,严复看到了福州船政学堂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及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

    当时的正途是考科举,人们对于新式学堂大多不屑一顾。严复为了生计,还是报考了船政学堂,笔试考了第一名。同批录取的还有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等人,不久后,邓世昌也被招了进来。在船政学堂的几年,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代数、几何、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1871年5月,严复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航行理论科,随后上舰实习,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直到1877年被清政府选派出洋留学。

    在英国期间,一件事情对严复刺激很大。有一天上课,内容是让学生们挖军事掩体,要求在一小时内挖出一个深三尺左右的壕沟,每人发了一把铁锹,教官自己也拿了一把一起挖。等时间一到,教官的早已完成,其他学生完成了一半,只有中国学生挖得最慢最少,而且已累得筋疲力尽。

    这件事让严复意识到中国人在体能上的落后,根源则是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赴英之初,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希望尽最大可能学习西洋人的技术。但很快,严复的兴趣和视野就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海军专业,他在课余经常阅读有关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著作,开始从制度层面及价值观念上探寻西方富强的奥秘。

    1879年7月,严复从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考取头等毕业”,随后回国,开始长期致力于传播西学,并先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他还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办学思想,成为北大奉行至今的传统。

    抗日报国情怀

    严孝潜是阳岐严氏宗族第三十代子孙。严复是其曾祖父严传慎的族弟,按照辈份,严孝潜应当称第二十七代的严复为“老叔公”。“我们家和严复家除了是族亲外,还有一个姻亲关系,我的祖母与严复四弟严传安(观澜)的妻子是亲姐妹。”严孝潜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多年来,他收集整理了很多关于严复的资料,在他看来,严复的所有成就与贡献都源于他的强国理想。“正如习近平曾评价的那样:严复的一生首先是爱国者的一生。他的一切寻求、一切进取、一切成功都是与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分不开的。”

    1871年从船政学堂结业前夕,严复曾与同学联名写信给学校教习,表明心迹:“生等愿尽所能为国效劳。”在英国留学期间,督办福建船政的吴赞诚在给朝廷的奏折上这样评价严复和他的同学:“该生徒等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各怀奋发有为,期于穷求洋人秘奥,冀被国家将来驱策,虽七万里长途,均踊跃就道,他日或能尉成大器,共济时艰。”

    严复回国时,正值日本吞并中国藩属琉球,改名为冲绳县。1880年,他被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看到日本海军不断强大,而中国国内腐败横行,不禁忧心如焚。“他那时经常对人讲,如果这样下去,用不了30年,中国领土与藩属将被吞灭殆尽,那时候中国就会像老牛一样,让外国侵略者牵着鼻子走。”严孝潜说。

    甲午战争之前,严复曾经一度热衷科举,希望能考取功名,一展抱负,但是,甲午战争的炮声使他从梦中惊醒。1894年9月23日,严复给曾在清朝担任内阁学士的陈宝琛写了一封信,赞赏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勇猛抵抗:“同学诸友,无不见危授命。”同时,严复批评李鸿章用人不当、私心未净,觉得这是海战战败的原因之一。10天后,严复给陈宝琛写了第二封信,信中他这样评说时局:“所最可痛者,尤在当路诸公,束手无策,坐待强寇之所欲为。”“臣主平时于洋务外交绝不留意,致临事之倾,如瞽(音同鼓)人坠眢(音同冤)井,茫无头路如此。”严复认为,当时的朝廷不懂洋务外交,坐井观天,夜郎自大,遇到事情不免像盲人一样掉入深井,不知头绪,这是战败的又一因素。“诚恐四千余年之文物声名,行将扫地而尽。此惊心动魄之事,不料及吾身亲见之也。”

    同年11月7日,大连被日军攻陷,严复彻底被打醒了。在残酷现实面前,他找到了战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朝官僚政治的腐败。在给陈宝琛的第三封信中,严复认为“北洋海军不败自废”。在他看来,朝廷用人不明,平时不留心济世之材,到了危急时刻,更是乱了阵脚,不知道可以用什么人。真正的重权在握的“庸奴”却无策可施,国家的灭亡,便在情理之中了。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昔日船政学堂和留学英国时的同窗好友或战死,或自尽,让严复悲痛欲绝,激愤不已。他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政论文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一再大声疾呼救国维新,改造社会,救亡图强:“鸣呼!吾辈一身无足惜,如吾子孙与四百兆之人种何!”1897年,严复等创办《国闻报》,他先后发表了《驳英泰晤士报论德据胶澳事》《论胶州章镇高元让地事》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以及中国官僚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

    百日维新失败后,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严复,专门作长诗《哭林晚翠》悼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表达了对维新派的深切同情。报国无门的苦闷让他开始埋头于翻译工作,在严孝潜看来,严复的译著也凝聚着深厚的爱国感情。“他翻译的著作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其中《天演论》《原富》《法意》以及《名学》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尤其突出。他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借重译著,并通过序言和大量按语,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主张,从而希望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严孝潜说。

    一门几多忠烈

    严复有五子四女,还在世的直系亲属大多都在台湾。其中三孙女严倬云是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也是台湾妇女联合会主任委员;四孙女严停云是台湾著名作家,曾获得世界艺术文化学院荣誉博士;曾孙严正是台湾著名企业家,他的父亲是严复长孙、革命烈士严以侨。

    说到严以侨,不能不提到严复家族在民族变革与危亡时期的几位忠烈之士。首先是严复的族侄严伯勋(1880—1933),他是严复族兄严传慎的第三子,也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在校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复出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开始镇复出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开始镇压革命党人,同盟会决定进行暗杀行动,严伯勋是骨干成员。

    1912年1月16日中午,袁世凯下朝后乘马车回家,走到东华门外的三义茶叶店时,埋伏于店内多时的严伯勋快速走出,向袁世凯的马车下面投掷了炸弹,警卫营长袁金镖当场被炸死,还有十多个警卫被炸成重伤,但由于车速很快,袁世凯侥幸逃脱。一同执行刺杀任务的三名战友均被逮捕、杀害,只有沉着冷静的严伯勋安全撤离这次事件强烈震慑了清廷,影响了政局走向。仅仅一个月后,宣统皇帝就发布了退位诏书,千年帝制就此终结。

    严复的长子严璩(音同渠)则是另一种刚烈。1874年出生的严璩早年留学英国,曾三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抗战时期,滞留上海的严璩年近七旬,有严重的哮喘,经济陷入困窘。汉奸与日本人轮番劝说他出任伪财政部长,还设下圈套逼其就范,严璩誓死不从。1942年冬,严璩在饥寒交迫中辞世。

    抗战时期,严氏家族中有多位在海军任职的子弟为国捐躯,其中就有严复的堂弟严传经。他早年毕业于烟台水师学堂航海系,后来一直在海军任高级军官。“七七事变”后,严传经被紧急调往长江防线,任上尉艇长,负责在鄱阳湖一带布雷。1938年6月25日,严传经在敌机轰炸中牺牲,年仅43岁。他的遗体始终没有找到,似乎在证明“海军以为国葬身鱼腹为荣”的战前誓言。

    还有严复的长孙严以侨。他1920年出生于福州,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初,严以侨受组织派遣偷渡到台湾。1953年被国民党逮捕,关到“火烧岛”,或许由于是严复之孙等原因,未被杀害。1961年获释后从事教育工作,1974年病逝于台北。2003年,大陆民政部追认严以侨为革命烈士。

    台湾作家李敖曾这样评价严复家族:“我总觉得严氏一门,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家传资料。”严孝潜则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虽然严复并没有传下什么家训,但古老的阳岐严氏家族,从严复这一代往下的排行字是:传家以孝,为国维忠。“我想,无论严复还是严伯勋、严传经、严璩,他们共同点就是爱国,忠于国家。”

    人物简介: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被胡适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

    严孝潜,1938年出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顾问。

严复家族走出的忠义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