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新首富”出现时,人们往往会想到两个问题:他到底有多少钱?这些钱是怎么来的?2014年5月,一份“2014《新财富》500富人榜”把李河君推上了中国“新首富”的位置。传说中李河君有“870亿元身家”,这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起初,李河君对此选择了沉默,两个月后,他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时终于开口了:“千万别把首富这事太当真。”
进入这位汉能控股集团创始人和一把手的办公室时,记者有种钻进厂房的错觉:非常高的天花板,一面需要仰头看去的书墙,成套的中式家具只能填充房间的边边角角。在与记者面对面的交流中,李河君谈笑风生,对所有问题来者不拒。
为信念坚持8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广东人似乎天生就会做生意。身为广东人,李河君也非常符合人们的这种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河君还在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读大二时,就领着30多个同学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卖了3天胶卷,然后大家一顿饭吃光了挣来的12元钱。多年后,李河君把那12元钱称为自己的“第一桶金”,“我没给别人打过一天工,整天就想着怎么自己干。”
1988年,李河君完成了在北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本科学业,留在学校读研究生。不过,他这时根本静不下心来,满脑子想着怎么赚钱。导师的去世更促使他研究生没毕业就直接下海了:“启动资金是我向系里一位教授借的,5万,当时可是大数目。我说想创业,他就真敢借给我,结果不到3个月全折腾光了。”为了还老师的钱,李河君决定什么赚钱做什么。1994年,李河君成立了汉能控股集团。
“1994年以前我是什么都做,在中关村卖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做贸易,做矿泉水……但时间都很短,前后加起来也就3年多,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就开始做主业了。”李河君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说。
李河君所说的主业就是水电站。1994年,在一位搞金融的同学建议下,李河君花1000多万元收购了家乡河源一座装机容量只有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他此举真正目的是把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拥有一个实业。在这个过程中,李河君发现水电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因此,他在之后的几年里继续在广东、青海、浙江、广西等地收购或新建小水电站。2002年,云南省政府希望引入民间资本开发水电站,李河君看准机会,从云南省政府手中签下了8座水电站中的6座。
但国家发改委没有批准这个项目。“1971年,国家开工兴建葛洲坝工程,倾全国财力,直到1988年才全部竣工。我们一个民营企业,要建一个比葛洲坝还大的工程,根本没人相信。当时国家发改委也觉得我干不了,就没有核准。”
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一压就是5年,李河君一度还将国家发改委告上了法庭。“后来,国务院的一位领导说应该给民营企业一个机会,这样才能干起来。”最终,这6座水电站中的5座给了国有能源企业,而李河君得到了最后、也是资源最好的一座——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建设投资将近200亿元的金安桥水电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项目。
“金安桥水电站项目建设周期长达8年,高峰时每天要投入1000万元。为了筹钱,汉能一个一个地出售前些年建设的优质水电站,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电站——汉能在2003年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已经并网发电。当时中国的金融、房地产市场正风生水起,很多人劝我把金安桥项目卖掉,去市场上赚快钱、赚大钱。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找到我,给金安桥项目开出了很诱人的价格,但我都拒绝了。当时的我似乎不是为了一个300万千瓦的电站在坚持,而是为了某种信念在战斗了。现在回头看看,这种信念也许就是清洁能源。”李河君说。
建成后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比葛洲坝大10%,比美国胡佛大坝大30%。金安桥水电站现在每天的净现金流超过1000万元,为汉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薄膜可以改变世界”
现在,李河君经常对人说:“汉能20年来只做了一件事——清洁能源,也就是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但人们很难想象,就在5年前,李河君和太阳能行业还没有一点关系。
2006年,李河君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成立了新能源商会。当他得知光伏发电成本是每度电3元钱时,还曾嘲笑过做光伏的同行:“我们搞水电,每度电的成本才1角钱,你们做光伏这么贵,搞到什么年月才能做大啊?”那时,李河君根本不看好光伏产业。但随着对光伏了解的深入,他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最初很多人预测,光伏发电每度电的成本从3元钱降到1元钱需要30年。实际上,到2011年时,3年左右成本已经低于1元了。此外,每度电5角钱的发电成本也是个重要的分水岭,低于这个价格,就意味着可以平价上网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降到5角钱需要50年,结果只用了五六年。”李河君说。
就在李河君观察了很久,打算进军光伏行业时,他受到了公司内部一些人的反对。人们不明白,他为什么放着利润很高的水电不顾,却把精力投入到了未必能赚多少钱的光伏领域。更让人们没想到的是,李河君没有选择当时在光伏产业占主流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而选择了很少有人涉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很多人觉得汉能即使要做光伏,只要做晶硅、挣快钱也就足够了。李河君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
环球人物杂志:您曾说过不以挣钱为目的去做事的时候,反而能挣到大钱。
李河君:我的体会是老盯着钱的人,一定挣不到大钱。我自己总结,挣大钱就是一句话:为理想、为信念而奋斗的人,会很走运,因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你克服很多困难。人不是有了大钱才能做大事,钱到了一定层面就是个工具而已。对于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而是用财富来做大事。汉能有今天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这群外人眼里的“狂人”坚信,清洁能源可以改变世界。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企业家都有类似的理念,甚至是疯狂的偏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您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李河君:没什么与众不同的,可能是因为我有更强烈的使命感,所以我的运气也更好一些。大部分低成本运行的企业仅仅是为了生存,成本高一点的企业经常也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而付出最高成本的企业都是在为理想而奋斗。
我相信用薄膜可以改变世界,改变能源和电力格局,彻底颠覆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我也相信,人类未来能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薄膜就是叶绿素。我们的高管里有6个外籍人士,德国人、瑞士人、美国人都有,他们都相信我们的事业非常有意义。我们为共同的信仰而来,尽管在别人眼里,我们这帮人都是疯子。
环球人物杂志:这就是您曾经提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李河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煤炭替代了木材;第二次是石油替代了煤炭;现在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太阳能替代石油。同时,伴随着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大国的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第二次是美国,第三次可能就会轮到中国了。所以我才写了一本名叫《中国领先一把》的书,详细讲了这个观点。
投资300亿做薄膜发电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事业发展给您带来了“首富”的头衔。您对此怎么看?
李河君:首富这个事千万别太当真(笑),我本人其实并不太喜欢这个说法。但是,如果汉能做的事能让国家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发展,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让大家觉得新能源好,让财富往新能源方面转移,我觉得这才是好事。
环球人物杂志:外界总觉得您有些神秘,您留给人们的印象、您的财富和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都是如此。
李河君:我的持股占97.57%,这个数字没问题。至于我个人在外界的形象,我没想那么多,更没有刻意作秀,我的性格就是如此。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不是为了挣大钱,而是为了干大事。我在汉能中是个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能在行业中的位置。如果有一天国家领导人对外讲话时,能因为我们的成绩提起汉能,那我就真的满足了。
环球人物杂志:人们印象中,光伏行业就是晶硅,而且眼下算不上景气。但您强调薄膜,晶硅和薄膜到底有多大差别?
李河君:晶硅光伏和薄膜光伏的区别,通俗来讲就是黑白电视和液晶电视的关系,或者说是“大哥大”跟苹果手机的关系。现在光伏行业的主流是“黑白电视”,也就是晶硅光伏。但是我相信三五年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提薄膜了。很多人不太理解这个情况,我们就总要解释。所以,我们用了一个新词,叫薄膜发电,不再和光伏混在一起说了。
环球人物杂志:有能源专家认为,薄膜太阳能行业不可能诞生首富,并推断在您的财富中,主要部分并非来自光伏产业。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李河君:现在汉能的盈利确实主要来自水电,但发展重心是薄膜行业。汉能的产业结构就是水电和薄膜发电并重,并且用前者支持后者。水电行业我们一直在慢慢地做,发展持续性强,也比较稳定,但在汉能未来的财富构成中,薄膜行业肯定会越来越重要。明年水电和薄膜的比重很可能会持平,后年薄膜的比重就反超水电了。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很少有人做薄膜行业?
李河君:薄膜发电有所谓的双门槛,即需要高技术、高资金。能拿出十几亿的人或许不少,但同时还有核心技术,就很不容易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懂这个行业,也很难有做下去的决心。比如说,我们单在技术并购上就花了300亿元。王健林绝不敢拿出300亿来做自己不了解的薄膜发电,就像我也不敢拿300亿来做房地产一样。
一个企业家做战略决策时,一定要对这个行业非常清楚。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最坏的情况出现时,自己是否承受得了。汉能在水电领域有稳定的现金流,如果这300亿真的赔了,我就当水电5年没发电,所以我才敢做出这种决策。
环球人物杂志:国外企业往往有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汉能有自主研发能力吗?
李河君:这个问题很好。核心技术是汉能的根本,我们生存的奥秘在于技术永远领先。汉能有自主研发能力,但还需要继续加强。正因如此,我们除了商务团队,还有一个专门的技术团队。他们一直在全球范围寻找先进技术,一直在进行并购,我们管这个叫全球技术整合。只要是需要的技术,我们就会买下来,即使技术一时不成熟,我们也会继续做针对性研发。
汉能在全球有7个研发中心,其中4个在国外,有1500人在做研发。在美国硅谷和德国,我们都有300人的研发团队。
这种技术整合有很多好处。比如我们买了美国和德国的技术,可能会发现,美国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德国解决了,德国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美国解决了。这样,汉能在技术上的问题就更少。
近几年,我们在全球筛选了700家公司,选择其中5家并购。当时我觉得,如果把5家公司都并购了,全球的薄膜行业会在5到10年之内无战事,中国人就可以领先5到10年。《中国领先一把》的写作灵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个想法。
“成为中国企业的代表是我们的理想”
环球人物杂志:有专家认为无论新能源怎么发展,在我们看得见的时代里,煤炭仍然是老大,至少30年内不会变。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李河君:专家们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听听我们这些一线企业家的意见。实际上,我们这些听得见炮声、看得见硝烟的人的意见很重要,也更有可操作性。
我有个观点:到2035年,全球的清洁能源要替代传统一次性能源利用总量的一半。太阳能的应用会是一个爆炸式增长,就像今天的网络技术一样。我们建水电站,花了10年才做到了300万千瓦,而做太阳能只花了8个月就达到了这个水平。这个速度是很惊人的。
人们往往会高估一两年之间的变化,低估5年、10年以上的变化。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耗量现在有多大?目前太阳能的增长速度是多少?其实一算就出来了。当某个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会随之而来。我认为这种变化就在眼前,甚至正在发生。
环球人物杂志:特斯拉汽车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计划未来几年内,在全美建立太阳能充电站,您认为有可能吗?
李河君:太有可能了。马斯克在每个地方建充电站想法是好的,但一部汽车充一次电要6个小时,一座充电站能充几部车呢?只有让每部汽车都有充电桩,实现移动充电,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清洁能源汽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地方充电,假如把车从北京市区开到怀柔的山里,那怎么回来?未来的薄膜光伏产品只要把转化率提升上去,把薄膜贴在汽车车顶、后备箱、发动机车盖上,汽车自己就是充电桩,晒几个小时就能跑,还可以储存电能。比如,你今天开车跑了30公里,剩下的电能可以攒到明天。
环球人物杂志:您考虑过这种汽车充电模式的成本吗?
李河君:现在北京市高峰时段的工业用电是每度电1元4角左右,我们自己的发电成本是6角5分,而且开薄膜太阳能汽车,用电成本是汽油的20%甚至更少。烧汽油开车一年花3万,用太阳能5000可能就够了,而且没有污染。所以,我们希望有一批企业来一起做,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环球人物杂志:但晶硅行业还是寒冬,汉能能带领整个行业吗?
李河君:晶硅行业我可带不动(笑)。而且薄膜发电虽然好,但规模目前还上不来。现在国家给光伏补贴的目的是培养竞争力,最终达到整个行业不再需要补贴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只能领导薄膜发电往前走。
环球人物杂志:早就有人劝您去赚快钱,您怎么抵挡这个诱惑呢?
李河君:的确有人劝我,但企业家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定力。当初我们做水电站时,如果抽出几十亿做地产,今天可能正在大把挣钱,但我没这么做。有人说,西方不亮东方亮,什么都要干一点,但我在后面加了句话:没有太阳哪都不亮。判断一家企业的优劣,就看它有没有主业,太阳能就是我们的主业,企业保持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环球人物杂志:汉能在薄膜发电领域终极的目标是什么?
李河君:我们计划到2020年,实现万亿销售额、两万亿市值、千亿盈利。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们能成为中国企业的代表,就像美国的微软、苹果和韩国的三星一样。这是我们的理想。
“汉能从未有过利益输送”
环球人物杂志:汉能和政府之间有没有利益输送?
李河君:这么多年,汉能从来没有跟任何人,包括政府官员,有任何非正常交往。这是我的底线。汉能有三个底线:第一,绝不偷税漏税;第二,不欠银行的钱;第三,不会给政府官员送一分钱。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清洁能源行业里,我们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谈项目的时候,政府一般也都很愿意和我们合作。
环球人物杂志:大环境真的允许您这么清高吗?
李河君:这么多年来,汉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不管有多困难,我都没有越过那三条底线。当初建金安桥水电站,国家发改委压了5年,可我就真的挺了5年。
环球人物杂志:国家发改委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李河君:不相信嘛。觉得你没干过,不相信民营企业做得了这么大的水电站。到了2009年项目快封顶时,当年的国家发改委领导去了一趟:“哎呦,真干起来了!”这是他的原话,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
环球人物杂志:这些年来,遇到过就是要卡你、想要利益交换的情况吗?
李河君:汉能没有碰到过。但是,我们也给政府送两样东西:第一,送业绩,包括税收、GDP;第二,送思想和观点,地方政府要发展,我们可以提供些建议。这两样就够了。
环球人物杂志:汉能有没有从政府方面获得过特殊优待?比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
李河君:2009年、2010年时,我们刚开始做光伏,有很多人质疑汉能,风言风语也不少,我都听到了。不过,当时中国只有汉能一家企业做薄膜发电,我们本来就有独特的优势。即便如此,我们所有的业务谈判也都基于一个准则,就是落地以后能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对我们的项目都很支持,这说明大家对新能源行业都很看好,很有战略眼光。
环球人物杂志:我注意到您身后墙上挂着的这幅巨画,万里长城。有什么含义吗?
李河君:你来的时候看到走廊里的汉能司训(指围绕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教导性句子)了吗?汉能有18条司训。其中一条是因祖国强大而强大。国运则我运,国家没运我们都没运。汉能再怎么发展,如果不背靠国家,也没有希望。
环球人物杂志:汉能发展了,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李河君:就是一句话——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