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气地说,《变形金刚4》是一部烂片:牵强的剧情,似乎编剧长期被拖欠稿酬以此报复社会;冗长的打斗,让人昏昏欲睡;演员乱七八糟,表演都过于简单,有时甚至幼稚。然而,这部烂片在中国的票房却扶摇直上,打破《阿凡达》的纪录指日可待。从《变形金刚4》在网络上的口碑可知,它已被钉在引进大片的历史耻辱柱上,可为何仍然畅销无阻?无它,中国元素耳。
自从李冰冰涂着可怕的家暴式的黑眼圈出场,影片就进入了中国时刻,大可改名为《擎天柱的中国梦》。从北京打到广州;又打到香港,让港人与中央政府心连心;再从重庆天坑中唤出史前机械怪兽。与此同时,插入中国企业广告25处,最长的是伊利舒化奶,总裁逃命到天台,生死关头都要用慢镜头去喝的奶;最短的是周黑鸭,不到1秒。
在笔者观影时,每当中国品牌出现,影院里就响起惊呼与笑声。对于硬邦邦植入的各种中国广告,中国观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他们看到亲切的中国元素,就产生了一种临幸好莱坞的奇特快感:地主小姐的香床,我们革命群众也是可以上去滚一滚的。
事实上,精通中国观众心理的导演迈克尔·贝,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大量未遂的中国元素设计:长城打斗,炸毁鸟巢水立方,解放军大部队出镜,中国战斗机从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对抗威震天……要是这些场景都拍出来,估计《变形金刚4》在中国的票房还得翻俩跟斗。
从《2012》中诺亚方舟在西藏打造,到《钢铁侠3》中同样充斥的中国企业植入广告,再到《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在中国的天宫空间站获救,乃至《X战警:逆转未来》中自称是“最好的中国元素”的范冰冰,好莱坞似乎已找到叩开中国市场大门的终极利器:拍摄中国场景,插入中国广告,在影片中使用中国演员。
对西方观众来说,中国元素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尽管中国正在融入世界,但大部分西方观众对这块神奇土地所知仍不算多;对中国观众来说,中国元素可以满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甚至有种对外输出价值观的愉悦幻觉。
然而,这种“中国风”能够吹多久呢?我并不乐观。你可以借助一颗星表现希望,也可以借助落日的光辉表现热忱,但你终归不能仅仅靠一些浮光掠影的风景与商品来表现中国。
西方刮起中国风,最早大约在18世纪的欧洲。华美感性的中国风情出现在欧洲诗歌、戏剧以及小说当中,浸入欧洲人的艺术与生活。当时中国风是如此盛行,以至于爱尔兰著名的剧作家奥利佛·戈德史密斯写下了一个饶富意味的梦:泰晤士河结冰的河面上正在举办时尚展览会。许多马车满载中国家具、饰物及火药,在冰上来来回回,很快就将货品卖个精光。作家信心大增,也推个独轮车到冰上贩卖商品——“中国道德”。可是冰面连一小车“中国道德”都承受不了,立即裂开,独轮车和所有东西都沉入水底。
这是我读过的西方对中国最具幽默感且最恶毒的戏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