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本是个人私事,最近广东中山的一场婚礼竟上升为公共话题,引发“围观”和争议——新娘双腕4只金手镯,脖上3个金项圈,金项圈上还套有许多金手镯,全身的黄金配饰达几十公斤,被网友戏称为“黄金新娘”。
也许有人会说,使用合法收入穿金戴银,是个人的消费权利,富裕阶层维持高品质生活也无可厚非。但是,“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的消费导向,显然属于炫耀性消费。当事者摆出豪华嫁妆,图的只是“输人不输阵”,为的只是有风光有面子。这种明晃晃的炫富行为,不可避免地对社会风气和大众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放眼各地,无论沿海还是内陆,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婚礼中的面子比拼早已是沉重的社会现象。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未富先奢,很大程度上,映照的正是中国人的“面子需求”。不仅先富者沉浸其中,一些中产阶层和普通家庭也加入到斗富摆阔的行列。从市民的人情往来,到大学生的日常交际;从平日的待人接物,到过节的串门走动,“好面儿”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不乏自欺欺人的闹剧。最近淘宝上流行的“苹果手机代挂”服务,以及路易威登纪念版纸质手提袋的畅销,正是面子造就的焦灼与做作。
面子是虚的,误的事却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好面子,首当其冲误了实惠;政府官员好面子则误了民生,误了百姓。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浪费是年轻人用了没两年的手机,是中年人转来送去却不吃不用的年节礼品,是一件商品的过度包装,是白天的灯火通明,是市政建设无长远规划的重复开挖。”由个人、家庭的面子,到地方、部门的面子,面子攀比深刻影响着社会心理和社会管理。凡是面子好使、人情融通的地方,往往是潜规则盛行、制度损耗严重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容易出现治理的失当,看得见的治理得像发达国家,看不见的混乱得像落后国家;也最容易出现管理的失序,监督一紧认真办公,监督一松就靠红包开路;还最容易出现权力的失态,对着贵人是公仆,对着百姓是官威。当制度让位于面子,结果必定是公共资源的错位与浪费,公权力的腐化,以及公信力的流失。
面子并非天生的贬义词,正如作家林语堂所概括的,面子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多争取面子,多给别人面子,是传统社会有序运行的一道法则。如果把控得当,面子可以成为社会运转的润滑剂。个人之间顾顾面子,社交场合能少些粗暴的纷争,多些皆大欢喜的圆融;部门之间顾顾面子,共事合作可以少些难看的扯皮,多些办事的体面。
坏就坏在如今很多人对面子的把控不得当。面子是外在的,内在到底是为了获得尊严还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二者导致的结果大不一样。当年为了国家的尊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周恩来建立起一整套外交礼宾规范,从着装、宴请、礼品各个方面做出规定,不失礼于人前;现在则是为了政绩的虚荣,城市外表光鲜亮丽,办起国际活动轰轰烈烈,但街角巷尾脏不忍睹,治安盲点乱不敢去,甚至连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都能被一场大雨泡成海。套用一句古语,面子虽好,也得取之有道。
可见,什么样的面子值得坚守和捍卫,什么样的面子必须舍弃和批判,不仅是尺度把握的问题,更是价值选择的问题。支撑面子的价值观太容易发生流变,从尊严到虚荣心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稍有不慎,爱面子就会迈入难以折返的歧途。
同样,维护面子,需要的也是内功。成就比金钱更能让面子鲜活,人格比物质更容易获得尊严。拒绝攀比,告别浮华,回归质朴,崇尚实绩,在这些方面,政府和官员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做楷模、树标杆的责任。政治生态清正了,社会风气才可以清明起来,民间习俗才可以清净起来。
刚刚过去的端午佳节,得益于八项规定等严厉要求,奢华粽子等高档节礼销声匿迹,这让许多人松了口气,从面子消费中放松了一把。但仅此仍然不够。人们在观察:那些搬进了小办公室、坐上了小靠背椅的官员,还有多少人惦记着老板桌、按摩椅的面子呢?还有多少人心存“总有一天会放松、放松之后再享受”的侥幸呢?毫无疑问,根治“面子误事”,还需从政府到个人皆付诸行动,皆寄之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