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建雄,30岁,职业经理人、商业心理研究者。长期为国内企业提供品牌创意划策,致力于挖掘经济现象之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
吴建雄是个喜欢“跨界”的人。他小时候看古诗词,上中学时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拿了全国二等奖。上大学读金融,研究数字和经济的关系。进入商圈多年,他喜欢画插画、搞摄影、写剧本,本职则是为企业提供品牌创意。常年空中旅行,他在飞机上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同时,他在机舱里也天马行空地思考了许多中国经济和商业的热门问题。日积月累,他写成了一本经济学随笔《云端经济学》,其中的核心是就是解读商业心理在经济现象和企业营销中的作用。3月17日,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馆里,吴建雄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聊起了商业心理这只“看不见的手”。
坐头等舱的学问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喜欢坐经济舱,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的答案是:“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坐飞机只坐头等舱,理由是“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这让很多人迷惑,成功人士的思维逻辑似乎如此矛盾,麦肯锡倡导机遇战略,盖茨倡导节俭战略,究竟该听谁的?
吴建雄的解读则从商业心理入手。他说,是不同的心理定位导致的不同商业选择。“麦肯锡渴望的是客户,最终目标是合作与扩大业绩。他需要接触高端人群,涉及客户的质量、审美、认知、品位。”因此,头等舱首先就像一个筛子,把“不合格”的客户筛了出去。同时,头等舱又形成了一个满足特定客户群沟通语境的平台。“对潜在的目标客户而言,一个和你并排坐头等舱的人,多少有种身份的对等,而能选择头等舱的人,至少度过了捉襟见肘的创业前期,不需要对成本斤斤计较。另一个心理暗示是:这家公司相对稳定与安全,至少出行成本已不在日常成本控制范畴。”吴建雄说。
而盖茨的企业已成为行业的老大。“对一个在鼎盛期的企业而言,根本不需要主动出击去寻找客户。所以在舱位选择上,盖茨所考虑的第一是成本和价值,价格最低者优先选择;其次,盖茨坐经济舱还有一层文化内涵:主动、刻意地与大众拉近距离,形成亲切友好的品牌感觉。”吴建雄说,鼎盛期的品牌最重要的已不是建立品牌忠诚度和知名度,而是建立亲切感和价值观。
吴建雄说,三流企业比的是价格与实惠,二流企业比的是技术与模式,一流企业比的则是感觉与认知,其背后是消费者心理和社会心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的商业选择,无论是营销模式还是品牌推广,都是如此。
很多成功者认同“敬天爱人”
环球人物杂志:现代企业非常重视消费者心理,你怎么看待心理学在商业中的作用?
吴建雄:企业的成败首先取决于自身在创业期的核心竞争力,这有点像林毅夫先生在《繁荣的求索》里多次提到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明确了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方向性的东西。企业没有一开始就成功或失败的,失败往往在于过分依赖市场趋势、忽视危险信号、不知如何掉头、缺乏创新。在中国,任何一个方向都可能获得成功,因为有足够大的消费群基数,只要培养好消费群,任何企业都有赢的可能。至于怎么培养消费群,就涉及沟通,涉及心理学。我十分认同“换位”概念,产品或服务应成为连接企业和用户的桥梁,企业要站在用户、产品的角度去衡量整个消费行为中的点点滴滴。
环球人物杂志:国内企业对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处于什么阶段?
吴建雄:我接触的国内企业,已普遍开始重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大多数企业对消费者心理目前还是粗放式的关注,在实际应用中还不成系统。
环球人物杂志:你接触的商业成功人士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有没有共性?
吴建雄:我接触到的成功者大都有一颗卑微的心,很多人都认同“敬天爱人”的观念。越成功的商人,越明白怎么聆听消费者的声音。只有将自己充分融入消费者群体,才能做出好产品。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概念叫“群体的智慧”,这说的是集体的智慧永远更精准。一个研究案例是一群人猜大象体重,1000个人的答案的平均值要比100个人的平均值更精准。从这点来理解,就是你越了解你的消费者,你越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好的商业模式都比较简单
环球人物杂志: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在你看来是成功的?
吴建雄:商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成功之后你的话都是真理。没有人能确保某种商业模式一定是对的,不同企业家的思维角度可能截然相反,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有自成一体的思维和心理,有一个清晰而有逻辑的系统,不会自相矛盾。对于企业家来说,商业模式的建立做到有根有据就行了,甚至可以在不同环节做得灵活点。但好的商业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差异化(有看点)、公众性(切实解决足够大基数的用户所需)、可复制(方便规模化)。
环球人物杂志:马云说过,最优秀的商业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这怎么理解?
吴建雄:马云这句话我理解有三层涵义:第一,好的商业模式都是解决“最普世”的问题,一个商业计划书如果不能用一句话说明白,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换句话说,“过分解释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就好比艺术,好的艺术是直接扎到人的内心,无国界、无语言、无种族之分。第二,好的商业模式结构都比较简单,环节不应该太复杂,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涉及3个以上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到利益关系,就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把控。第三,优秀的商业模式描述起来也很简单,从目标到结果都能体现一个词:“更好”。
环球人物杂志:在商业模式上,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有自己的创新吗?还欠缺什么?
吴建雄:中国企业当然有创新,不然我们为什么会用微信?至于欠缺的地方,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内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一开始就以“抄袭”为主,创新的主动性不够;二是缺乏沟通平台,群体智慧无法进入决策层,对市场的关注也过于形式主义;三是有资本的企业缺乏创新的信念,而有创新能力的新生企业又缺乏资本和试验平台,任何一样新产品的推出都需要时间去论证,很多创新公司死在时间里。
“智造”需要打破“思维的墙”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希望找准商业心理,把握身边的商机,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吴建雄:当你要成为一个商人,就要和消费者对话。所谓的素质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至于寻找身边的商机,我认为“与众不同就是商机”,但前提和重点是,你与众不同得合乎道理,有根有据。
环球人物杂志:人们通常会有哪些“思维的墙”?怎样打破这些“墙”?
吴建雄: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我们很多时候过分依赖经验和直觉,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输了。所谓“思维的墙”就是惯性思维对思想的束缚。怎么打破?放下、聆听、联想、创见。放下就是把整个人掏空,不带任何主观意识;聆听就是系统的观察、周全的考虑;联想就是基于万物本源归一的核心,相互借鉴、启发;创见则是大胆提出新的观点,并用心地去论证。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国民经济正在由“制造”向“智造”转型,中国人应该拿什么去“智造”和创新?
吴建雄:“智造”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中国提出“智造”,本质是要解决如何从供应链下游到上游,真正成为上游领域的观念输出国、概念输出国。现在看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中国已经具备了资本硬实力,要真正实现“智造”,我认为要大力提高软实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是要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包括网络版权、知识产权融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等等。在此之上,还应该有基础教育的强化、人才孵化、资本援助和鼓励性政策的支持,“智造”才有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