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苏绣皇后: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

在姚建萍看来,懂绣会画,懂画会绣,才能成才

本刊记者 凌云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姚建萍,1967年生,江苏苏州人,著名苏绣艺术家,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姚建萍一袭粉底金花的上衣,内衬黑色的薄羊毛衫,有江南女子的文雅气质。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窗格,稀疏地洒在她的肩头,她的眼眸里有说不清是激动还是沉思产生的光泽。“20多年前,其实日子过得蛮不错了,但我还是去学了人物绣。这20来年,我一直在想,我还能做些什么?”

    这是2014年的除夕上午,苏州郊区小镇木渎山塘街上,飘着“绣娘”大旗,绣品商店随处可见,附近还有“绣圣”沈寿故居。

    姚建萍的刺绣艺术馆就在山塘街上的古松园内,一层展示厅摆放着她的作品,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此刻是唯一的客人。其中《海纳百川》和《春早江南》分别被收藏于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看照片可以想象原作的磅礴之气。《富春山居图》苏绣合璧卷,被赞为“赋予黄公望原作新的生命力”。曾搭卫星遨游太空的《我爱中华》采用了60多种苏绣针法,可称为是一部苏绣艺术的“百科全书”。《英国女王》则被白金汉宫永久收藏,安德鲁王子曾经说,这幅作品“超过了我这个儿子对母亲的了解”。但最打动记者的,还是根据意大利摄影师洛迪所拍周总理肖像创作的《沉思》。面对这幅作品,有一刹那,记者似乎也感受到总理温暖目光的注视。

    8岁就拿起了绣花针

    环球人物杂志:你是怎么开始拿起绣花针的?

    姚建萍:苏州的木渎、光福、镇湖、浒关都是刺绣之乡,我是镇湖人,从小对刺绣有感情,8岁就拿起了绣花针。小学有一年暑假,我给镇里的合作社绣了条领带。那时,这些领带是出口的。领带绣完后,我真的拿到了点钱,很开心,因为自己绣的东西有人要了。我有个哥哥,是苏州一家服装厂手艺最好的师傅,我也帮他绣花,慢慢学会了手艺。

    苏绣行业有句老话,学3年走遍天下,再学3年寸步难行。前3年学的是皮毛,学得深就需要坚持。很多人学了3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环球人物杂志:但你一直在坚持。

    姚建萍:我确实是一心一意做这个事。我的大女儿只有8个月时,我就到苏州城里拜师学绣人物。那4年里,我一个月回家一次。我不是不爱家,但是对艺术的追求真的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有时想想,很感激家里人的支持。

    环球人物杂志:人物绣难在哪里?你是如何选择创作对象的?

    姚建萍:无论花鸟还是人物,都涉及造型结构,同时要把精神层面的东西表达出来。人物的表情变化非常微妙,抓住一刹那的眼神很不容易。我选择人物的标准一个是美,一个是时代性。比如周总理,他那种美、那种坚定的风度,让我们这代人发自内心地敬仰。再比如英国女王,她对国家、家庭、个人都照顾得那么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所以,我用最美的丝线来塑造她。

    从绣金鱼、小猫到绣人物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把你和沈寿(1874—1921)、顾文霞(1931—)并称为苏绣的三代“皇后”,也有人称你是“沈寿传人”。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沈寿的?

    姚建萍:这个“皇后”是媒体朋友“封”的,我也很惊讶,同时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进入这个行业七八年时,有了感觉,就开始追“根”,一追就追到了沈寿。我的体会是,沈寿大师的贡献在于她让苏绣走出去,让世界认识和认可苏绣。而顾老师作为苏绣的掌门人,带领一个团队、一批大师把苏绣品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逢年过节,我都会看望顾老师或者打电话,交流的主要是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现在,我也是不仅要把自己手上的作品做好,还要带好团队。

    环球人物杂志:这个难度更大。

    姚建萍:是的,带团队是极不容易的。首先技术要好,手上功夫是第一位的。别人不会的我能做出来,你坚持不了的时候我还在坚持,这样才能带团队,一起努力为苏绣这个品牌锦上添花。

    环球人物杂志:怎样锦上添花?

    姚建萍:传统的苏绣作品尺寸小,多为摆件饰品,如金鱼、小猫,这在过去苏州人精巧的生活空间里很适合。但随着社会发展,我们也要不断地去探索、突破,去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从金鱼、小猫到人物,再到大型作品。

    大型作品就像交响乐,几十个人一起创作,相互间的默契非常重要。我担任的是总指挥,要不要做一个大作品、怎么做、投入多少资源,技法有什么突破,都需要决心。做得好,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好,就砸了牌子。但我想,艺术创作总是要不断探索,不断解决困难。苏绣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代人努力留下的珍贵牌子,我一定要尽我所能把它做好。

    环球人物杂志:听说《富春山居图》完成后,中央领导曾来电话祝贺?

    姚建萍:是的。那是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希望把元代画家黄公望分藏于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合成一体,我马上想到可以用丝线让这幅图合二为一。我们整个创作团队到富春江去体验生活,还要了解黄公望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巧等。传统的苏绣讲究细腻光亮,但这个作品需要体现历史厚重感,不能光亮。我们反复探索,最后用“韵光绣”解决了问题。作品完成后,2011年的大年初三早上,我忽然接到总理办公室打来的电话,代表温总理对我们的创作表示祝贺,当时我非常激动。

    两个女儿对苏绣很有感情

    环球人物杂志:在你看来,苏绣的下一步发展,瓶颈在什么地方?

    姚建萍:传承非常难。我们小时候,读书没那么紧张,刺绣是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而现在,孩子们读书都来不及,从小不接触刺绣,对它也没有感情。年轻人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一下子让她做刺绣,坐不住。社会一定要了解、认可苏绣的艺术价值,在教育体系里纳入苏绣,它才能代代传承。

    环球人物杂志:你女儿喜欢苏绣吗?

    姚建萍:我的两个女儿都对刺绣很有感情。大女儿刚从中国美院毕业,正在考研究生。小女儿在美国学艺术设计。

    今年,清华美院要开设刺绣高级研修班,邀请我做导师。我想讲讲这20多年刺绣行业的希望和问题,也想讲讲如何从“匠”到“师”。刺绣的人要懂设计,懂绣会画,懂画会绣,才能成才。但现在,搞刺绣的人不懂设计,高校的人又缺少有实践。我想探索一条新路。

    我女儿常说,妈妈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我有时回想一下,也会为自己感动。这几十年走得不容易,但我会毫不犹豫地走下去。我的付出和努力,老天都记得住。

日本律师,自掏腰包为中国受害者打官司
普京身边的红衣女子
苏绣皇后: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
“超级大脑”们的成就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