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清相国的当代启示

周绍纲 《 环球人物 》(

    近日,一篇关于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报道引发关注,其中提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是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塑造了清朝康熙年间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特殊历史境遇中政治担纲者的艰难抉择。因为他的推荐,《大清相国》一时洛阳纸贵,主人公陈廷敬也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

    陈廷敬,原名陈敬,山西泽州人。21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给他赐名廷敬。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人的明争暗斗,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为政之道,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康熙朝名臣辈出,然而鲜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50多年,自康熙8岁登基,即侍候康熙读书,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主动请辞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可见他做官之高明。《大清相国》里如此总结: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康熙年间是结束各种政治乱局,悉心建构社会秩序的转型时期。历史上任何转型时期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在这种时期身居高位者该如何处世?无疑,陈廷敬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除了秉承中国正统儒家文化,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同时才能卓越之外,陈廷敬身上还有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他的功绩主要有两点:一是督钱,二是治吏。

    1684年,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当时金融混乱,陈廷敬上奏说,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1000,现在则仅能兑900。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找出原因的同时,他还给出对策: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如果减少税收,百姓就会争相开采,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这样也就能够解决金融混乱的问题。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康熙采纳,并付诸实行。陈廷敬的“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

    国家富裕起来了,社会的奢靡之风也逐渐盛行。陈廷敬于是又向朝廷上奏,他认为,要官吏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从衣冠车马到婚丧大事,都从俭而行。他痛心疾首地写道:如今由于奢靡之风盛行,以致清官廉吏办事节俭,反受讥笑,而贪污求利的事也跟着多了起来。康熙接到陈廷敬的奏折,深表赞同。此外,陈廷敬还有一系列整顿吏治的措施,比如他提出巡抚的职责不仅在于考察吏员,还需要以儒家的伦理教化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

    《大清相国》里,陈廷敬最显智慧的一句话是他对亲家张研的感叹:“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无论在强盛的康熙朝,还是在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当代,这话都引人深思。作者王跃文曾说:“我以前写现代官场,《大清相国》则是从历史角度写。诚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觉得,历史小说的写作应不止于还原历史,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

    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至死不忘济世救民——这就是陈廷敬的做官秘诀。一部《大清相国》,昭示了为官者要清除污垢,又不被环境改变,需要多大的智慧、勇气和权谋。

陈利明,20年写就胡耀邦传
宁浩改变了,《无人区》复活了
大清相国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