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宋家后代向本刊记者讲述

宋教仁遇刺背后的隐情

本刊记者 毛予菲 《 环球人物 》(

    19世纪末的一个清晨,湖南常德桃源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薄雾蒙蒙。公鸡刚打响第一声鸣,宋氏族塾内就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族塾先生闻声走进正堂,看到一位英气十足的少年正在吟读诗书,“遁初,这么早就来了!”族塾先生惊叹,他所叫的“遁初”,就是日后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

    2013年11月21日,在长沙芙蓉路的一家咖啡厅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如约而来的宋教仁后代——宋教仁嫡孙女宋奇璋之子宋克家、宋克家之女宋丕兴,还有其怀中仅6个月大的宋家第六代宋钰萱。宋克家告诉记者,虽说是宋教仁的亲属,但实际上,他们都过着非常平凡的小日子。宋克家从湖南桃源县五金厂下岗后,与妻子阙美华经营着一家日用品小店。大女儿宋丕兴定居长沙,现就读于湖南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小女儿宋娟任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副秘书长。宋丕兴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做平凡的事,过平凡的日子。我想,让国人活得自由、幸福,这也是祖辈宋教仁革命的最终目的吧。”

    两位女性对其影响深远

    11月22日,在宋克家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湖南桃源县渔父村,探寻宋教仁的成长足迹。正午时分,渔父村里一路上鸡犬相闻,却很少见到村民。记者询问后得知,村里人不多,但村民都愿意守着这片土地,希望可以沾沾宋教仁的灵气,也是对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的缅怀。放眼望去,山头上种满楠竹,宋克家告诉记者,在宋教仁去世当天上午,这片楠竹放爆竹似的迸出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出现连片开花的奇观。

    走过一段蜿蜒泥泞的小路,记者看到了刚修缮完工的宋教仁故居,这是一座木头筑墙、青瓦铺顶的四合院。院子里空空荡荡,有些冷清,仅有一块牌匾,不过院落很大,可以看出当年宋教仁父母身份地位不低,家境也很殷实。据介绍,宋教仁故居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所以游人很少。在大约半小时中,记者只遇到一对前来参观的年轻夫妇,“我们是从湖北过来的,路过渔父村特地停车,看看宋教仁的故乡。”

    宋丕兴告诉记者,作为宋家后代,最遗憾的是他和父亲都没有见过宋教仁,甚至奶奶也没有见过他,“宋教仁31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独子宋振吕那时才10多岁,所以我们对祖辈的回忆,多是听祖上流传和书中的介绍。”

    宋教仁1882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字遁初,号渔父。宋家在当地是世代耕读、崇文重德的知识分子家庭。宋教仁的母亲万氏是清朝显武将军万岱之后,从小熟读诗文,知书达礼,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父亲宋宗泮是私塾先生。传说宋家祖上还出过两名状元,“凡我宗支,诵读为主,农商次之”的家训传至每一代。宋教仁6岁就进入宋氏族塾,他聪颖好学,文武兼修,立志成年后报效国家。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副会长宋福安与钟发喜向记者介绍,除受清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宋家世代“心怀大事、忧国忧民”的传统对宋教仁革命意识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另外,母亲万氏高瞻远瞩,教育儿子从小立志自强不息,育儿不输岳飞之母姚太夫人,她对宋教仁踏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影响也很深远。

    宋克家曾听母亲宋奇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教仁年仅10岁时,其父宋宗泮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小小年纪的宋教仁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往日的活泼不见了,每天低头不语。母亲万氏察觉到儿子对父亲的哀思,她想,如果儿子长期陷入过度悲哀之中,会导致意志消沉,从而影响学习和前程。除夕守岁时,母亲拎着一盏灯,给宋教仁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要他第二日对出下联。宋教仁明白母亲的上联是表达对父亲的哀念,但是她已经化悲痛为力量,自己愿做那一盏灯把家庭打理好,为宋氏增光。大年初一清晨,宋教仁早起后走进堂屋,点燃香烛祭拜了祖宗,敲响了鼓,对母亲说:“初春雷未动,发三通鼓,助天地扬威。”万氏听了儿子对的下联,知道儿子已经明白自己的苦心,开心地笑了,宋教仁从此奋发图强。

    对宋教仁影响颇深的还有一位女性,夫人方氏。宋克家告诉记者,方氏的娘家当时是桃源大户人家,她贤良淑德,家教很好。宋教仁与方氏的婚姻是由双方父母包办订下的“娃娃亲”。1898年,宋教仁16岁,身材高挑,风流倜傥,满腹文采,名贯乡里。方氏虽是性情温和的闺秀,但长得不是很好看,方家父母还曾因此派媒人去宋家退婚。宋教仁说:“我家择配,取德不取色。方家女子,品行尽人皆知,容貌平常,何谈退婚之有?”于是,就在这一年,宋教仁与方氏完婚,两人相亲相爱,成为楷模。对于宋教仁的革命事业,方氏也全力支持。据说,宋教仁父亲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人不再支持他念书,方氏掏出私房钱供他继续深造。随后宋教仁漂泊日本,在外为革命奔波,方氏一人在家行孝重义,照顾老母亲的生活起居。

    遇刺背后有隐情

    1899年,宋教仁进入当时湖南四大书院之一的漳江书院学习。受书院山长(今称校长)的影响,他阅读了《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和严复翻译的《原富》、《天演论》等国外进步书籍,还时常与同学议论时政。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萌发了反清救国的革命思想。

    1902年,宋教仁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学习,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爱国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特别是在这年夏天,黄兴从日本回国来到武昌,宋教仁听了黄兴的演讲十分敬慕,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挚友。

    次年冬,宋教仁因为与黄兴制定的起义计划败露而流亡日本。1905年,他与孙中山结识,两人积极策划成立中国同盟会事宜。宋克家告诉记者,在宋家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孙中山在日本演讲时急缺一名同声传译,据说现场1000多名留学生无人能胜任这项工作,当时宋教仁抵日仅有半年,他自学日语,在演讲现场担任口译,准确无误,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11年,宋教仁从日本回到上海继续宣传民主革命,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1913年,即宋教仁回国后第二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上海火车站惨案。当时,宋教仁在上海接到袁世凯急电:“即日进京,商决要政。”3月20日,宋教仁由黄兴、于右任等陪伴到上海火车站准备乘车赴京,在走向检票处时,突然遭到刺客枪击。黄兴立即将他送去铁路医院急救,但因为伤势严重,宋教仁于3月22日凌晨逝世。

    对于这段众人皆知的历史,宋克家在回忆时道出了其背后的隐情。母亲宋奇璋曾告诉他,宋教仁在火车站被刺杀前就遭到刺客追杀。当时,宋教仁还在湖南桃源老家,得知有刺客追来,他乔装打扮一番,收拾好包袱打算出逃。出门后正巧遇上前来追杀的刺客,刺客认不出乔装后的宋教仁,问他宋教仁住在哪儿。聪明的宋教仁指指身后的屋子,回答道就在那儿,于是逃过一劫。随后,他登上了一条渔船,刺客追来,见到河上有支渔船,又问渔夫有没有见到宋教仁,渔夫说:没有宋教仁,只有“宋渔父”,宋教仁便又躲过一劫。有传言,这就是宋教仁“渔父”称号的由来。宋克家还说:“宋教仁是个敦厚的人,他早就知道自己已经被盯上,却没长个心眼加以防范。那天在火车站,周围人提出要为他多派人手以保护其安全,但宋教仁婉言拒绝。”

    当记者问到宋教仁遇刺一事背后的主使时,宋克家与女儿宋丕兴都表示:“这已经过去了,如何解开这个历史谜团是历史学家们的事情,作为后人,我们不追究。”尽管宋奇璋表示自己曾倾向于袁世凯主使一说,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副会长钟发喜也支持袁世凯为主谋的说法,但这些都是推测。“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宋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上。”

    宋教仁嫡孙女身世之说

    宋克家曾听母亲讲起宋家的家族往事:宋教仁与夫人方氏育有独子宋振吕。宋教仁死后,宋振吕继承其父遗志,踏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宋振吕年轻有为,在国民党司法院检事科任科长,但可惜的是,他年仅36岁便因心脏病去世。宋克家听母亲说,宋家曾对宋振吕的死表示过怀疑,“可能是政敌要斩草除根”。据宋振吕的妻子(宋奇璋母亲)叶惠英回忆,宋振吕死前走访同僚时喝了一杯水,回来便心脏病发作。“事情有些蹊跷,但没有证据,只是推测罢了。”

    宋振吕去世后,留下唯一的女儿宋奇璋。宋克家告诉记者,1925年,宋奇璋出生在南京。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宋奇璋与母亲叶惠英回到湖南生活。随后,宋奇璋与吴建坤结识,组成家庭。1952年,宋奇璋参加工作,在白马渡小学任教。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她任劳任怨,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爱心为祖国花朵的成长付出了全部心血。1981年,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特地邀请宋奇璋去北京参加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接待她的是周恩来夫人邓颖超与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宋克家告诉记者一段小插曲:“邓颖超接见宋奇璋时,问她有没有什么困难,老实的宋奇璋只说了一句‘一切都好’,但其实家里环境很差,我连读书都没有钱。”宋克家还说:“母亲温柔善良,她在我们家族里地位很高,被家族里的人尊称为‘宝姐’。”2009年元旦,宋奇璋因癌症去世。现在,宋奇璋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湖南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记者这次采访的宋克家就是家中的老二。

    关于宋奇璋的身世,宋家旁系第四代后裔还告诉记者一种说法,他说,其实宋奇璋为宋振吕与叶惠英夫妇收养的孩子。宋教仁常年在外奔波,与夫人方氏聚少离多,宋家到了宋振吕这一代只留下他一个人。因为宋振吕身体不好,在南京总统府就职时,就与夫人商量最后抱养了叶惠英哥哥的女儿,这就是宋奇璋。对于宋奇璋,宋振吕视如己出,宋振吕死后,宋奇璋就成了宋家独苗。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宋奇璋的真实身份,史料里也记载得很少,但这在宋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为此,记者向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副会长钟发喜求证,钟发喜说:“这种传说我并没有见过文献记载,还需进一步考证。”宋克家父女也一口否认了传闻,“宋奇璋就是宋振吕的亲生女儿。”

    宋教仁的旁系亲属后代,如今大多也生活在湖南。11月23日,记者来到宋银玉家,宋银玉是宋教仁的侄孙女,退休前是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教师。她告诉记者,听父亲回忆,爷爷宋振埔与宋教仁是叔侄关系,曾任国民党军队的营长。“爷爷投身革命事业主要受宋教仁影响,30多岁时,也牺牲在战场上。”另外,宋教仁的旁系后裔还有现居台湾的宋文俊。2010年12月,宋文俊回湖南常德与堂妹宋银玉相聚,这也是60年来两人的第一次团聚。

    传承“渔父精神”

    如今,宋克家在桃源县老家经营的生活用品小店,平日主要由夫人阙美华打理,他则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宋教仁史料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发扬宋教仁的革命精神上。这几年,宋克家往返奔波于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渔父村村政府和渔父中学。记者在常德采访的这段日子,宋克家为记者介绍了宋教仁研究会的成员和渔父小学校长。在采访中,他们纷纷表示,宋教仁的“渔父精神”值得后人纪念和传承。

    谈起这种“渔父精神”,宋克家滔滔不绝:“比如他勤奋刻苦的求知精神、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义无反顾的报国精神和一尘不染的清廉精神,等等,他的很多故事都为后人传颂。他曾在常德府考试试卷中痛骂西太后和李鸿章二人,在文章中写道‘当不惜杀一人,以谢四万万同胞,当不惜杀一人,以安万世之天下!’主考官看到宋教仁写的文章,非常惊讶‘痛快,痛快,奇才,奇才!’”宋克家告诉记者,1902年,宋教仁被武昌文普通学堂录取,他参观了即将入学的学堂后,回家路过长沙时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长信,上书湖南巡抚:“请改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为学堂”,希望改湖南书院为新式学堂,革新教育。湖南巡抚倒也开明,批准了宋教仁改革学堂的上书。人们对宋教仁十分佩服,认为他是湖南现代教育之父。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宋克家说:“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宋教仁总是能抓住新事物的闪光点,他希望通过改变带给社会更多生机。”

    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在军阀割据,风雨飘摇的民国时期,宋教仁等革命先烈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探索中国未来的治国机制。宋教仁最终以殷红的鲜血、年轻的生命报答了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宋克家说:“近年来,宋案真相存在很多争议,但其历史功绩值得缅怀,民主革命思想值得研究,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应忘记值得被传承的‘渔父精神’。”

宋教仁遇刺背后的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