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日寇杀害的百姓有50万,占全省人口的1/5

海南篇:老区需要真支持

本刊记者 王寅佳 《 环球人物 》(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风习习、椰树摇曳的海南,如今已是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曾是一片革命热土——无数琼海儿女曾手持步枪和自制的椰子壳手榴弹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掀起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7月5日,“中国梦?老区行”媒体采访团来到这里,探访祖国最南端老区人民的情怀。

    不忘红色精神

    “海南可是洒满烈士热血的宝岛啊!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2万名烈士,被日寇杀害的百姓有50万,当时,整个海南岛的人口才250万。”提到海南老区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名誉会长王信田有些动情。

    在海南的革命先烈中,最出名的便是红色娘子军。海南的方言,管男人叫公爹,女人叫衣服,在家里,男人的权威不可动摇,女人却要承受沉重的性别压迫,这也造就了海南女性坚韧的性格和潜在的反抗精神。

    1931年5月1日,中国第一支妇女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今琼海市)成立,100多名穷苦的女子为反抗封建压迫、争取男女平等,勇敢地拿起枪。在那之后的500多天里,红军中的这支娘子军除了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还在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战役中消灭日寇,威震海南岛。

    位于琼海市加积镇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中,如今矗立着一座6米多高的花岗岩雕像:一位目光炯炯的红军女战士脚穿草鞋、肩背竹笠,仿佛正风尘仆仆地向人们走来。她身后的纪念馆里,陈列着3000多幅珍贵的照片,以及当年娘子军穿过的草鞋、缴获的敌军大炮等珍贵文物。行走其间,让人耳畔不由响起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那段经典的旋律:“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

    三亚市西部的梅山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7年这里成立了梅东第一个党支部,此后,56名梅山儿女在战争中英勇牺牲。如今,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梅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其中的9位英烈则永远长眠于纪念碑后的石棺中。

    7月5日,老区行媒体团来到陵园瞻仰先烈,正好遇上一群自发来此重温入党宣誓仪式的村民。人群中,一位身着紫色套装、头戴草帽的老太太格外显眼。炎炎烈日下,她的脸上没有丝毫烦躁的表情,而是一脸平静,一板一眼地宣读誓言。像这位老太太一样不忘革命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在一户农家院里,老区行媒体团见到了80多岁的孙老太。她满头银发,穿着一件盘扣的白布褂子、利索的九分黑裤子,显得格外精神。见记者要拍照,这位曾经的琼崖纵队女兵立刻站得笔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住在孙老太附近的黎亚宝,今年78岁。他坐在轮椅上回忆起父辈当堡垒户的经历。当时,日军控制了所有村镇,到处抢掠抓人,黎家和其他4户主动提出,将自家变成子弟兵坚不可摧的藏身“堡垒”。每次有子弟兵前来躲避,黎亚宝全家人会挨个儿做自我介绍,再根据年龄排好辈分,以应付敌人突如其来的盘查。

    在梅山革命史馆中,记者还看到许多珍贵的文物。三亚市老促会会长孙治福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村民主动捐出来的,为的是教育后人,不要忘记革命精神。”在史馆多功能厅,村民们自发组成的表演队表演了歌舞《梅山之光》。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五六十岁,但舞步轻盈,丝毫不输给身旁的年轻人。孙治福说,虽然是义务演出,队员们却非常卖力,毫不计较。即使在农忙时节,他们也是日间劳动、夜间彩排。“以小见大,这就是梅山红色精神所在。”孙治福感慨地说。

    落后是因为领导不重视

    在红色精神的感召和推动下,海南老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一五’期间,海南老区农民收入增长不少,总脱贫人口超过18万人,通电率达到了100%。”王信田说,这其中,海南的特色产业功不可没,但他很清楚,老区落后的事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直截了当地指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领导对老区根本不重视,认识也不够。“不少领导搞形式主义,并不是真的关心老区。”他回忆说,有一次,海南省的一位常务副省长出席老促会的汇报会,结果从会议开始到结束,一次也没有说对老促会的全名。第二个原因是投入不足。“海南有许多革命文物。比如海口市的一座小庙,建于1931年,是革命先烈们向百姓宣传思想理念的地方,现在因年久失修变得破烂不堪。老促会提出修庙,得到的答复却是‘没钱’。其实,不过万把块钱,从三公经费里挤点出来不就行了。”

    想到现在海南老区面临的几大难题,王信田皱起眉头:首先是行路难,比如东方市就有一个村,到现在还没通路;其次是喝水难,直到现在,还有64万老区人没喝上安全水;看病更是大问题,虽然许多村都建了卫生室,但“没有医生护士,就一个空屋子”;基础设施也亟待改善,他们之前去过一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没厕所,整个村也没有公厕,男男女女只好在野外上厕所。最让人痛心的是上学难,“我们去过一个初中,一张桌子坐10个学生,书都摆不下。住宿的孩子更可怜,一张小床要睡两个孩子,海南这么热,这些孩子多难受。” 

    如何才能让海南老区走上致富路?王信田说,依法建设老区,立《老区建设法》才能行之有效。此外,还需要领导多重视,多派人才、动真感情、做些实事,增加老区的财政收入,才是硬道理。“我建议,少搞高尔夫球场,因为它既占地,草坪用的化肥还会污染地下水。打高尔夫的人多来老区走走,身体同样能得到锻炼。”

    一张网授人以渔

    梅山的海滩冷清萧条,间或只有一两位渔民撒网捕鱼,与三亚海滩上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但记者也看到,不远处几栋高楼已经在施工。“这里正在建‘梅山红色旅游区’,建设资金达15亿元。除了梅山革命史馆,还会陆续建起度假酒店、游艇码头、公园和浴场。”孙治福望向大海,语气中带着憧憬,“这样既传播红色文化,又能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让人们走上小康之路。”

    事实上,致力于让老区脱贫的还有不少企业家,中国老区特产网总经理徐安心便是其中一位。“老区其实遍地是宝。我去甘肃甘南的时候,满山遍野都是板栗,可惜交通不便,又没条件深加工,吃不了,就只能白白烂掉。”他说。

    2010年,徐安心尝试着在海口开了一家土特产专卖店。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从延安引进的土特产才放到店里没多久,就被一抢而空。尝到甜头的徐安心开始进一步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充当老区土特产与消费者的中间人。很快,他开始筹建中国老区特产网,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可以购买老区特产。“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消费式捐款’,你作为一个消费者,购买的老区特产越多,老区的厂家就生产得越多,老区的农民也就种植得越多。慢慢地,就能把整个产业链建立起来,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记者走进位于海口市国贸路海崖大厦5楼的中国老区特产网,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各自的电脑前忙碌着,增添分类、核实特产信息、给客户打电话……徐安心说,他们的产品都是自己检查,原产地发货,每一样都要过质量关。

    两年多的时间里,徐安心的这张网已经铺到全国28个老区省份,仅去年一年,公司就实现销售额1.2亿元。来自老区的土特产品终于插上了电子商务的翅膀,冲破山高水深的障碍,打通了老区脱贫致富之路。一张网帮富老区,一张网授人以渔,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再合适不过。

海南篇:老区需要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