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乘蛟龙号深海探秘

我经历的惊魂一刻

王肖潇 《 环球人物 》(

    法国作家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曾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主人公乘潜水艇深入太平洋海底,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也经历了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而在现实中,人类对海洋世界的探索也正在上演。6月17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开赴南海,在之后两个月,潜航员和科学家将一起执行下潜任务,进行海底探秘。

    探访“黑暗世界”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6月19日,香港首位科学家邱建文乘蛟龙号进行了下潜。“我们一般认为海底世界是荒芜的,但下去一看还是挺吃惊的。那么多生物,密密麻麻的。” 邱建文兴奋地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邱建文是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这是他首次随蛟龙号下潜。“当时,接到通知说有机会随蛟龙号下潜南海,我就试着递交了申请。但能不能选上,根本没把握。所以当通知我去无锡培训时,还是非常兴奋的。后来,我还进入蛟龙号内部,对其性能和基本的操作进行了培训。”邱建文说。据了解,此次包括邱建文在内的14名科学家通过了考核培训。他们将依次乘坐蛟龙号下潜完成水底任务,主要内容有水下观测、取样和协助潜航员近底作业。

    科学家们此次下潜的区域是南海海底的冷泉区。据了解,海面1000米以下属于深海,阳光不能到达,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是名副其实的“黑暗世界”。然而,科学家们早已发现,深海海底并非一片死寂。“南海海底的冷泉区很特殊,像是沙漠中的绿洲,孕育着成千上万的生命,”邱建文说。海底冷泉是指来自海底沉积层的气体以喷涌或渗漏的方式溢出海底的一种海洋地质现象。由于溢出的流体富含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成分,可给一些微生物提供丰富的养分,因此冷泉活动区域一般都是深海海底生命极度活跃的地方。

    “这是和细菌共生,依靠细菌的能量来生存的比较特殊的一个环境,构成了海洋黑暗生物链。”邱建文向记者解释说,在黑暗的海底,无论是肉眼可以看到的鱼虾蟹贝,还是数量庞大的微生物,都是依靠来自地球深处的能量和物质,进行生存和繁衍,形成了海底世界的一条“黑暗食物链”。

    此外,邱建文还观察到一些奇特的生物现象,有白色“巨笋”、“泥上的石头”等。说到“巨笋”,邱建文至今还为没完成取样而遗憾:“我看到几个比较大的生物,可能有40厘米高,好像一个石笋。它从泥巴中蹿出来,却白白的,非常干净。这种生物挺奇怪的,在有些地方它们甚至可以长上万年。”

    至于泥上长出的石头就更神奇了。邱建文说,他原以为石头底下一定是石头,没想到全是泥。这到底是海水的搬运还是岁月的沉淀?原来,海底的泥地会冒出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与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反应,最后通过生物的作用形成石灰岩。“那些岩石上面有很多的贻贝,还有一些螃蟹趴在上面,这些生态系统都非常特殊,也给我很大震撼。”邱建文说。 

    “梦想比风险更重要”

    海底不仅有奇观、美景,也有难以预知的风险。7月5日,随蛟龙号下潜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冯东研究员就经历了惊魂一刻。

    在当天的下潜中,海底地形地貌图还不完善,数据不能实时更新。再加上深度仪工作不稳定,潜航员就不能准确知道潜水器距离海底的高度,实际下潜点也比之前的预设点浅了近150米,这时如不采取措施,潜水器就会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砸到海底。冯东说:“直到距海底50米时,我们才发现马上就要触底,都能看到海底的悬崖峭壁。”在这惊魂瞬间,潜航员付文韬快速判断,及时抛掉下潜压载,这才化险为夷。“最多5分钟,我们就可能砸到海底。”冯东说。

    实际上,在蛟龙号的历次下潜中,这样的惊魂时刻并不少见。在几千米深的海底,蛟龙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一旦发生事故,绝无生还可能。“这种下潜有点像黑了灯、慢速向下坠的电梯,往往不知道哪儿是尽头。”冯东介绍说,在下潜中,潜航员要靠声呐系统探知哪有鱼洞、哪里是坑和障碍物,以便避开。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集中精力测试蛟龙号各设备的参数变化,以快速做出判断和应对。因此,潜航员的经验积累也非常重要。

    跟冯东一起执行下潜任务的付文韬就是一名“国宝级”潜航员。他曾驾驶蛟龙号成功挑战7062米下潜深度。而他征服的7000米深海世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11个人亲历过。当记者联系到付文韬时,他还在太平洋上执行蛟龙号的任务。

    说到和冯东的这次下潜,付文韬印象最深的是在陡峭的海山岩上作业。“那是非常陡峭的岩壁,和以往的情况都不一样”。付文韬说,这次潜水器作业的海底地形非常复杂,潜水器要先顺着沉积物和悬壁交界处航行,寻找易于采集的岩石样品。随后,潜水器将爬上这个悬壁,进入海山的一个沟谷,再在这个区域采集岩石样品,方便科学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付文韬说:“在这个地方取样要求蛟龙号与岩壁靠得特别近,然后要保持在这个位置,不让潜水器下滑。”这对潜航员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完成了采样。这次所采集到的海山岩石样品,对于研究南海基地形成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对于征服深海的风险,付文韬觉得“梦想比风险更重要”。透过海浪声,他坚定的话音从听筒传来:“当我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时,我想到了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们,他们用长达数年的训练,去迎接几小时或十几天的辉煌。在深海里,我见到了很多人一辈子也看不到的奇观,这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

    南海科考的“利器”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自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国内科技界对潜水器进军深海大洋的信心倍增,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开展试验性应用,完成蛟龙号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而此次搭乘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就是蛟龙号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进行试验性应用阶段的首秀。

    南海是我国岸外最重要的深海区,其北部陆坡2006年发现深海天然气、2007年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成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的亮点;南海周边1991年菲律宾火山爆发,2006年底台湾以南地震,凸显了南海安全保障的迫切性。“中国南海中可能会有地球上最迷人的地质记录。”法国古海洋学家卡罗·拉伊曾这样描述。也正是因为南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国推行了南海深部计划,而研究南海形成时间、形成方式和物质来源是蛟龙号正在执行的重要内容。

    采访中,科学家们多次强调了深海之旅的意义。冯东说:“在做海洋科研近10年里,我研究的样品大多由国际合作者提供,通过蛟龙号采集样品还是第一次。”作为研究冷泉沉积及其地球化学的学者,冯东此行采集的5块海山岩石样品,为解决南海深部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海山岩浆活动时间和原因提供了样品基础。

    邱建文认为,蛟龙探海是为了更好地“护海”。他说,从生物多样性或是环境保护层面看,蛟龙号科考的最大意义是对海底生物的探索与发现。“现在很多海底都在被开发,比如矿物资源开发、石油资源开发,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海底都有什么,就给破坏了。所以探海的最大意义就是我们知道海底有什么,以后需要开发时,就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地方保护起来。”最后,邱建文语重心长地说,“海洋是财富,希望发现它的人们都懂得珍惜。”

我经历的惊魂一刻
金一南:中国人需要阳刚之气
薄熙来为何在济南中院受审(知识问答)
朝鲜战争,让美国人百感交集
美国女大使引火烧身
真主党总书记和他的兄弟们
英国王孙,当普通孩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