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去年11月产生以来,至今已进行了7次集体学习。近来的两位主讲人是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伟。而此前,已有150多位老师走进中南海,给包括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课。
政治局集体学习从2002年12月开始。没有开班典礼,没有上课铃,没有班长喊起立,中南海的集体学习课在怀仁堂一上就是近11年。公开资料显示,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33次集体学习,加之上述的7次,共84次。粗略估算,中央高层官员平均每隔45天就要上一堂课。究竟什么人才有资格给他们讲课?中南海里又是如何上课的?
中南海里的特殊课堂
怀仁堂是中南海内主要建筑之一,位于丰泽园东北,为仪銮殿旧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仁堂也经常举行重大的政治会议。
中央政治局上课的“教室”设在怀仁堂的一个会议室内。“课桌”由一圈圈同心椭圆形的桌子构成。一般情况下,听讲人数约有五六十位。“学生”按由外向里、由后到前顺序,依次是各部委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坐在最内圈的前头,讲课专家则在其对面。
据了解,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是高层领导亲自点题,另一类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等相关课题组人员根据当前热点问题进行筛选并报批。
中南海的课程表涉猎范围极广,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其中经济和政治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77次学习中,关于经济建设的17次、政治建设15次、文化建设10次、社会建设12次、生态文明建设3次、党的建设9次、国防和军队建设7次,关于全局发展的4次。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这7次集体学习,其主题则包括十八大精神、改革开放、和平发展道路、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等。
一般来说,每次集体学习时间一般在120分钟左右。通常由两位讲师联合授课,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兼备,主要集中在45至55岁之间,且多是研究所研究员加大学教授的组合。每位讲师按照既定计划各讲40分钟,之后30分钟用于讨论和提问,最后由总书记总结发言,再宣布学习结束。
据统计,到中南海讲课的老师半数以上都拥有海外留学或担任海外访问学者的背景。这些学者主要来自:高等学校、党校、科学院、党政机关研究室、军队院校及研究机构。其中,中国社科院获邀参与授课的人次最多,有20多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参与授课10人次左右;再者是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学者们。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者来自行业性的学会,如中国教育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集体学习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自学和互相学习。在其已经进行的7次集体学习中,有两次都是自学。第一次是2012年11月17日,主题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习近平主持,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发言谈体会;第二次是2013年6月25日,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习近平主持,马凯、刘奇葆、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胡春华作了重点发言。
官员之间互相学习,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在2013年1月28日的第三次学习中,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分别作为讲师,给政治局成员上了一堂“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课。在2013年2月23日进行的第四次学习中,则由5位来自司法系统的部级官员联合讲授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在前两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的77次学习中,只有两次由官员授课。一次是在2007年1月23日,时任中央外宣办网络宣传局局长李伍峰等人讲解了网络技术问题。另一次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前的7月26日,北京市奥组委两名执行副主席讲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如何办好北京奥运会。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认为,中央部门的负责人很多是专家型官员,他们“对中央要做出某一方面决策的影响作用是非常直接的。”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教授高培勇则认为,这说明“集体学习的形式更丰富了,也更重实效了”。
难忘领导们的人情味
集体学习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以前学习较多的是法律方面的内容。1989年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后基本上每年举办1至2次。党的十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把集体学习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是集体学习制度确定后的“首批讲师”。
2002年12月26日,39岁的周叶中坐着一辆黑色的轿车,在警卫引导下,缓缓驶进了中南海西门。上课时间是下午2点,下午1点20分,他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一个不算大的会议室。1点45分左右,领导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走进会场,老远就招手示意,并连声喊“老师好”。走近后,温家宝紧握着周叶中的手说:“我们今天来听你的课,都是你的学生。”
到了1点50分,“学生”都到齐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大家对学习都很认真、很积极嘛,那我们就早点开始吧。”第十六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就提前10分钟开始了。
“领导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做笔记。课讲完后,就有关问题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深入讨论。”周叶中回忆,“领导们看问题的角度非常实在,在他们眼中没什么敏感话题,也没什么禁区,谈的多是热点,讨论非常热烈。”因为讨论得很深入,还“拖堂”了。原本计划4点半就结束的课程延长到了下午5点多。
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12月1日,他与同校教授陈雪薇前往中南海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的课程。“温总理11月30日晚上刚从老挝出访归来,转天上午出席政治局会议后,下午就参加了这次集体学习。在学习中途,吴邦国委员长还出去接见了英国的副首相。”刘海涛回忆起当天的学习情景说:“这些领导人的时间是这么紧张,但他们尽最大可能挤出时间进行学习,这确实让我们非常感动。”
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为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作讲解,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在这次经历中,最让徐勇感动的是领导的人情味。“老师们紧张在所难免,在上课之前,领导们会过来跟大伙聊天,说说轻松的话题,大家也就放松下来了。”徐勇说。
在为“中南海学员”讲过课的专家、学者中,有好几位有过重复授课的经历。其中,社科院的高培勇教授早在1997年就为中央决策层作过税法讲座,2010年他又两次为中央政治局讲解“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
第一次讲课时,国家税务总局为了以防万一,派了两辆车去接高培勇。一行人早上7点50就进了中南海。“因为时间太早,会议室还没开门,我们只好站在会议室外说话。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位同志都是第一次进中南海,但大家都未敢走开。”一直等到8点40分服务人员将会议室的门打开,他们才进去。
主持人宣布讲座开始后,高培勇还没有开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插话:“高培勇同志,是不是先把讲稿发给我们呀?”
“对不起,朱副总理,我还没有写讲稿。”
“那有没有印好的提纲给我们啊?”
高培勇摇了摇头。
“那你讲吧。看来今天我们要做笔记了。”朱镕基严肃了起来。
高培勇开始讲了,十几分钟之后,朱镕基突然发问了。“高培勇同志,我得抓紧时间提问,免得一会儿忘记。你说中国的债务依存度已达到57.77%,似乎不够准确。我手上的数字只有25%上下。你是如何算出来的?”高培勇愣了一下,随即调整思路做出了解释。看到朱镕基没有表示不同意见,他便接着讲了下去。没想到刚讲了几句,朱镕基又发问了:“你描述的情况很严峻,提出的问题很尖锐。是不是确切?”高培勇本能地回答:“这是通过典型调查得到的数字,应当是确切的。”朱镕基点了点头。
讲座结束后,朱镕基充分肯定了高培勇提出的观点。高培勇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2010年1月8日,高培勇第二次去中南海为领导人讲财税体制改革时,集体学习制度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程序。高培勇说:“我们开着社科院自己的车就去了,到了门口报车牌号,就直接‘进海’了。”那次讲课,胡锦涛听得特别认真。结束后,所有人都离开了,胡锦涛又留下来和两位老师就财税制度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交流。“大概谈了10多分钟,主要还是讨论我国财税体制运行当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后来,胡锦涛总书记突然提出要合张影,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此后,高培勇通过财政部领导拿到了这张珍贵的合影,一直珍藏至今。
学者影响决策的直接途径
进中南海授课,在程序上主要由推荐主讲者、选拔主讲者、撰写初稿、几轮甚至几十轮讨论修改、定稿、正式讲课座谈等环节组成。
据周叶中回忆,自己那次讲课“准备时间很匆忙”。2002年12月12日,正在学校上课的周叶中接到司法部电话,要他立即到北京接受一个课题。到了北京周叶中才知道,课题是给政治局领导做宪法讲座。“我和社科院、人民大学的专家分头做这个课题。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我就返回武汉写讲稿,5天后把初稿交到了司法部。司法部领导决定让我在吸取其他学者讲稿优点的基础上,将讲稿修订完成。”周叶中说。
在几轮试讲中,至少有十几位部级领导和专家来听。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研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领导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我对讲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可以说这个课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高培勇与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联合讲授的“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则准备了3年。“2007年,社科院就接到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任务,我与房宁教授还有多位社科院的领导反复调研、开座谈会,甚至去信访局了解工作,数易其稿,改了十几次,才有了最终的成果。”
高培勇认为,学者影响政治决策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发文章,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座谈会,四是在决策层集体学习时讲课。“最后一种是最直接、最近距离,也是最完整而系统地阐释自己思想主张的途径。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集体学习的形式传递给决策层,是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最高追求。同时,给领导人讲课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高培勇说。
随着集体学习的深入,很多外国研究机构都试图通过对中共领导层集体学习内容的研究,来探寻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智库:面对变化中的世界”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库都对中国决策层的集体学习制度倍感兴趣。“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特例。”高培勇说,“欧美国家的研究者很难想象有这样一种学习形式,他们的智库都是上赶着递交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中国的决策层却主动集中在一起专门学习。”
在民间,“中南海讲堂”也吸引着普通民众的眼球。中南海讲师的来历以及媒体披露的内容,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下一堂课谁会走进中南海,又会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