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河南郑州的宋庆龄雕像在尚未完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被拆除了。这尊高达23米,据称耗资1.2亿元的地标性建筑,从开工建设到化为瓦砾,一共也就两年多时间。
雕像缘何建造?又为何匆匆拆掉?所用资金来自何方?面对媒体和公众这一系列疑问,面对打了水漂的上亿资金,涉事方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及其主管单位不但无人出来负责,甚至连个明确回应都没有。
放眼全国,这种“拆四星盖五星,未完工又推平”的现象几乎举不胜举。热火朝天的基建项目背后,是为数众多的“短命建筑”:“享年”18岁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6岁的青岛铁道大厦、13岁的浙江大学湖滨大楼、10岁的海口千年塔、7岁的无锡第一人民医院大楼、5岁的重庆渝西会展中心、4岁的武汉外滩花园、不满1岁的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如果篇幅允许的话,这个“夭折名单”还可以再添加成百上千个案例。
而据有关统计显示,“短命建筑”中大部分为公共投资项目,也就是说,一些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建了拆,拆了建”的折腾,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血汗钱。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暂行规定》,要对“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干部进行问责,但时至今日,一幢幢建筑非正常“死亡”后,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哪个地方单位的领导为此埋单。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有一定现实缘由。自古道“新官不理旧事”,领导干部上任后,往往热衷于另起炉灶,大刀阔斧开创一番新业绩。对前任留下的东西,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特别是决策失误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往往牵涉众多,难于处理。问责过往的决策失误,替前任“擦屁股”,显然并非新领导所愿。另一方面,新领导上位,老领导不是异地任职就是成为新领导的领导,又有谁愿意去做问责这种“犯忌”的事情?
问责制度的空转,使得折腾成为一件成本极低的事情:搞好了前程似锦,搞砸了也不要紧。而折腾的背后,还不仅仅是问责的问题,更在于考核指挥棒出现了偏差。当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缺乏综合考量,往往注重于表面的绩效指标和工作数据,以GDP多寡论英雄。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各级官员自然急功近利,热衷于在有限的任期内搞大项目,求大手笔,期大变样。建雕像是GDP、拆雕像还是GDP,如此“循环经济”,出现决策浪费也就顺理成章,甚至还不乏少数领导干部借项目拆建贪污腐败,从中牟利。
不过这种贪污腐败,比起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还是小巫见大巫。审计署署长李金华说过:“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几百万,最后被判了刑,大家拍手称快,但有的领导干部大笔一挥,造成决策或管理失误,可能一下就损失十几个亿。”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我国投资决策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在4000亿至5000亿元。从国内外对比来看,我国的决策失误率达到30%,西方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
这种悬殊的对比,表明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决策机制的调整,这不仅意味着事后要加强对失误决策的问责力度,更应在事前加强决策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一个好的决策机制体系,应该对权力、义务和责任有明确规定。其产生的过程,不仅要有民主讨论,还应有科学论证和外部监督。说到底,就是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权力进行有效约束。这在当下的确难以一步到位,但应当成为决策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决策体系内部调整的同时,外部评价机制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近期提出“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无疑是积极的信号,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只有将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关系理顺,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拍脑门”式的折腾,让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尖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