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保障食品安全比“登天”还难?

对食品安全问题,愤怒太久,痛恨太久,一而再再而三,公众的情绪只剩下麻木和嘲弄。其背后,是可怕的信心危机。

李浩燃 《 环球人物 》(

    这几天,“神十”飞天,有个段子开始流传——记者采访一名老大爷,问他“神十”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老大爷回答,说明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比登天还难。

    设计精巧的段子,是想博人一笑,却讽刺了严峻的现实。现在,食品安全是人们最沉重的话题之一,而且问题层出不穷、没完没了。就说今年吧,3月份认识了“漂流猪”,大家一边调侃“黄浦江不但能供水,还能供排骨汤”,一边对肉粽、肉包、肉丝面敬而远之;5月份见识了“假羊肉”,原来扒了皮的狐狸不值钱,冒充羊肉才有身价,于是开始远离烤肉摊、涮火锅;6月份又知道了“毒皮蛋”,还学会了一个新词“工业硫酸铜”,作用是又快又好地把鸭蛋变成皮蛋。

    怪不得网友总结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银耳和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面粉里认识了过氧化苯和溴酸钾……”市场上的食品是“没有最毒只有更毒”,老百姓的苦衷是“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击穿社会道德底线,不断挑战公众认知极限。正因此,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比登天还难”的段子,大家都能笑出声了。愤怒太久,痛恨太久,一而再再而三,公众的情绪只剩下麻木和嘲弄。其背后,是可怕的信心危机——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抱信心。

    客观来看,这几年,从政府到企业、从媒体到个人,各方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不可谓不重视,行动不可谓不积极。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已实施近4年,并且即将进行修订;前不久,最高法、最高检还专门出台司法解释,规定严惩食品安全犯罪;今年两会后,借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东风,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把“九龙治水”改为“一龙治水”,提升了监管能力;近期,中央领导要求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应对食品安全,必须严字当头,已成社会共识。

    问题是,做这么多努力,为什么还是无力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面前,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内在逻辑并不复杂。为了逐利,一些不法经营者昧着良心也要挣黑心钱,而一些意志不坚定的监管者也下了水,共同构筑非法牟利的利益链。此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名“内鬼”就被媒体曝光。正因此,在与食品安全问题搏斗多年后,政府流失了公信,企业背负了污名,公众丢弃了信心,社会公共利益渐渐消解。

    诚如专家所言,“食品安全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重筑信任之路需要科学精神”。应当理性地看到,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舆论的“燃点”是最低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老百姓连吃都不能吃踏实,幸福感从何谈起?民生从何谈起?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个体、偶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也能牵动各阶层的敏感神经,甚至引发恐慌。要解决民众的信任危机,就要确保监管无死角,严惩无例外,不放过一个肇事者。

    还要看到,食品安全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病症,而是世界性难题。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难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困扰。在印度,一批假酒导致173人死亡,成为2011年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同年,德国一家工厂用受污染的种子生产豆芽,导致疫情蔓延多国,50人死亡;今年,欧洲出现“挂牛头卖马肉”现象,说明即使发达国家,也存在监管漏洞。可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公众、企业、监管者彼此不再信任,这道难题会更加无解。

    近日,企业家马云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感慨,我们的财富越来越多,能吃敢喝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是每个人的问题”。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转发段子的旁观者,“一盎司的责任感胜过一磅的智慧”,要凝聚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就必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治格局。

保障食品安全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