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黄梅戏夫妇,跟着时代跑

他们带着剧团走进国家大剧院,打造出3D版《牛郎织女》

本刊记者 | 王乐然 《 环球人物 》(

    合肥市的桐城路,道边栽满梧桐,初夏时节,正长得碧翠繁茂,为行人造出一方清凉的天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几幢小楼,就在这浓郁的树荫里露出别致的一角。到了晚上,其它楼宇的灯光暗下去,唯独剧院小院里的戏楼亮起霓虹,走进去,浓浓的古味叫人恍惚间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夜色彻底降临城市的时候,黄梅戏的温腔软调,也开始弥漫开来。三五一桌的观众品着茶,看得饶有兴味,到自己钟情的唱段,还有人忘情地唱出声来,节奏跟台上演员一分不差。

    剧院的蒋建国院长跟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同坐一桌。常年的舞台淬炼让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看起来依然儒雅俊逸;同时身兼院长,10多年来为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奔忙,又让他多出几分威严。而他的妻子正是黄梅戏一级演员、“五朵金花”之一的吴亚玲。夫妇俩一同痴迷于黄梅戏,从上世纪70年代登上这个舞台,坚守至今。

    就是要顺其自然

    对夫妇俩的采访是在5月6日上午进行的,两位艺术家个性鲜明:吴亚玲活泼灵动,讲起话来声情并茂。蒋建国则沉稳许多,妻子说话时,他面带微笑,时不时地点头。到他说的时候,从表演、管理到经营,有板有眼,毫不含糊。

    1975年,还不到14岁的吴亚玲和年纪相仿的蒋建国一起考进安徽省艺术学校戏曲科黄梅戏班,成为同班同学。1980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两人被双双选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6年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

    在以女性角色为主宰的黄梅戏中,才貌出众的吴亚玲一登台,就备受瞩目。1981年,剧团赴香港演出时,吴亚玲一人身兼《天仙配》中的五姐、《女驸马》中的公主二角。80年代初,吴亚玲与同学马兰、吴琼、袁枚、杨俊一起,在戏曲界崭露头角,号称黄梅戏“五朵金花”。

    1985年,吴亚玲与蒋建国结婚,人们都说蒋建国有福气,也有人替还没成名的他捏一把汗。蒋建国则很豁达:“她成名早一些对我来说,没什么压力。黄梅戏一直都是‘阴盛阳衰’,好的男演员一般要到35岁以后才能逐渐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黄梅戏演员纷纷投身“钱途”更加光明的影视音乐界。吴亚玲也收到了不少“橄榄枝”,但她始终没有离开黄梅戏。“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吴亚玲说,她不曾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来自丈夫。“从上学到工作,我们俩始终没分开过,这种出双入对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幸福。虽然当初和我们一起进团的五男五女10个人,现在只剩下3个,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坚守等来收获。吴亚玲在舞台上塑造出了许多经典形象。她演过《红丝错》中的张榴花、《千秋架》中的公主。1989年,她在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以一曲《葬花》跻身“黄梅戏十佳”之列。1991年,她与马兰(饰贾宝玉)合演的《红楼梦》深受黄梅戏迷喜爱。2002年,吴亚玲凭借《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一角获得“梅花奖”。而在2005年,蒋建国也凭借黄梅戏《雷雨》捧回了“文华奖”和“梅花奖”。夫妻俩成了戏剧界中罕有的一对“并蒂梅”。

    记者问吴亚玲成功的秘诀,她显得很淡然:“我24岁结婚,25岁生孩子,当时很多人都说我不知道要强。可当我重新回到舞台时,很多人想回过头来解决家庭问题却并不顺利。这时很多老演员就说:‘你看还是她好,该结婚时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所以事业也好,生活也好,就是要顺其自然。”

    主动去推销黄梅戏

    对蒋建国来说,坚守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1994年,32岁的蒋建国担任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二团团长。当时他踌躇满志,但对黄梅戏而言,那却是一个糟糕的时代。“人人‘下海’,院子里留下的人也没事可干,聚在一起打牌。”蒋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黄梅戏从安庆一带的地方戏,成长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对安徽乃至中国都是一笔文化财富,我们看着它遭受重创,非常痛心。”

    2001年,蒋建国接任黄梅戏剧院院长时,偌大一个剧院“家底”不足万元,而遗留的两桩败诉官司还须偿还10多万元。“当时的思路是‘等靠要道越走越窄、干闯搏路越奔越宽’。我就带人主动去推销黄梅戏。”身为院长,蒋建国坐冷板凳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争取一次演出,要来回跑五六遍。努力之下,他终于“跑”来一笔100万元的投资。

    在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蒋建国又开始考虑如何跟上时代发展。他意识到,黄梅戏得跟着时代跑。他打破了剧团的“大锅饭”,给演员定出4个等级,靠贡献大小拿酬劳,推出了《逆火》、《雷雨》、《墙头马上》等一系列新排剧目。

    所有创新中,最让蒋建国得意的要数3D版《牛郎织女》。2010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大胆地设想用3D效果和舞台剧演出相结合,打造青春版的《牛郎织女》。此想法得到了杨氏设计网络动画科技有限公司的积极响应。“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杨毅,就是当年离开剧院下海经商的一位演员。人虽走了这么多年,但心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蒋建国说。

    2011年年初,《牛郎织女》在安徽首演,连演12场,反响热烈。之后几易其稿,2013年3月,亮相国家大剧院。炫目的舞美、精湛的表演不但吸引了老戏迷,更引来一批年轻人。

    “怎么可能离开”

    环球人物杂志:这些年,剧院里的演员有的转行,有的离开了安徽,你们却能一直坚守在这里,怎么做到的?

    吴亚玲:说坚守就觉得特别辛苦,其实我一直都很快乐,顺从自己的内心走到今天。可能从走进黄梅戏那天起,我就没想过离开这一亩三分地。

    我曾接到《红楼梦》林黛玉一角的试戏通知,如果选中要签一份3年的合约,我当时就想:3年!这么漫长的时间,我爱的人和我爱的黄梅戏怎么办?我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这个大院,让我离开简直是要把我连根拔起,我不能想象。 

    蒋建国:做演员时眼里只看到舞台,那种状态是非常幸福的。后来增加了行政职务,肩上的责任重了,就是这种责任推着人往前走。如果一定要说坚守的理由的话,我觉得就是希望通过提升黄梅戏的影响力,让我们的演员更有尊严。

    环球人物杂志:对于黄梅戏的传承,什么更重要,技术还是艺德?

    吴亚玲: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艺德,只能看着学。比如当年王少舫先生化了妆就不再说话,穿上戏服后甚至都不再坐下,怕把戏服坐皱。你耳濡目染,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几十年来但凡晚上有戏,我都在下午4点准时到剧场化妆,一旦上完妆就不再说笑,让自己完全沉入角色。我觉得这对演员特别重要。

    蒋建国:对。德行比技术更有力量。凡是被称为艺术家的人,绝对不仅仅因为技艺精湛,更来源于他们的德行。

    环球人物杂志: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想过离开黄梅戏舞台的那一天吗?

    吴亚玲:我觉得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实在唱不动了,可以办个黄梅戏学校。变老是自然规律,演员总会有离开舞台的那天,但离开黄梅戏,我从没想过。

    蒋建国:我有时也在想,20年后,我还能否像现在这样为黄梅戏奔波。就像她说的,总会有力不从心的一天,所以一想到这个,马上就觉得要趁现在多做一些。黄梅戏给了我家庭、事业以及所有的梦想,你说我怎么可能离开。

沈志华:历史学者别去参与说教
黄梅戏夫妇,跟着时代跑
“鬼才设计师”,有一颗顽皮的心
小安,疯人院中的作家
范纯仁,被父亲“遮挡”的名士